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表現強勢!中國科學家2天發表4篇CNS文章

表現強勢!中國科學家2天發表4篇CNS文章

表現強勢!中國科學家2天發表4篇CNS文章

本文轉載自「青塔」。

近年來,中國基礎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每期發表文章數量都很少,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此前,青塔已經多次報道了2018年前4個月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發表的部分CNS文章。

進入5月份,這種勢頭依然非常強勁。僅最近2天,中國科學家以第一完成單位或主要完成單位共發表4篇CNS文章,表現強勢。

這4篇文章分別是:浙江大學張林教授團隊和中科院金屬所盧柯院士團隊各發表一篇Science;清華大學和鄭州大學合作發表一篇Nature;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研究組發表一篇Cell。本期一起來看一看:

浙江大學張林教授團隊發表一篇Science

表現強勢!中國科學家2天發表4篇CNS文章

最近,浙江大學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製備薄膜的新方法,使納濾膜原本光滑的表面「長」出圖靈結構,從而將這一廣泛用於水處理的分離膜性能提高了3到4倍。

圖靈結構由英國著名科學家圖靈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最早用來描述生物界一些規則重複的特殊斑圖。浙大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張林教授團隊在納濾膜表面的這一成功嘗試,是圖靈結構首次從理論巧思轉變為應用領域的實際構建。成果相關論文於5月4日發表於著名期刊《科學》。

這一技術產業化前景看好。張林說:「只需在現有工藝中多一道添加聚乙烯醇的環節,幾乎不用改變生產線,就能實現更高效的納濾膜的生產。」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2014級博士生譚喆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張林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陳聖福教授、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兼職教授高從堦院士和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彭新生教授合作參與了課題研究。

論文鏈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88/518

中科院金屬所盧柯院士團隊再發Science

表現強勢!中國科學家2天發表4篇CNS文章

金屬晶粒細化至納米尺寸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強度和硬度,但是由於引入了大量的晶界,納米金屬材料的結構穩定性變低,晶粒長大傾向明顯。在一些納米金屬,如純銅中,納米晶粒甚至在室溫條件下即發生長大。這種固有的不穩定性一方面給納米金屬材料的製備帶來困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納米金屬的實際應用。

最近,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研究員、李秀艷研究員及其指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學院研究生周鑫的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其顯著不穩定只在一定的晶粒尺寸範圍內發生,之後隨著晶粒尺寸的降低,其穩定性不降反升。該成果於2018年5月4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

超高穩定性納米晶的發現,不僅對於我們理解納米晶的變形機制以及晶界在納米尺寸下的行為非常重要,同時也展示了發展高溫使用的納米晶的可能性。

論文鏈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88/526.full

清華大學和鄭州大學合作發表一篇Nature

表現強勢!中國科學家2天發表4篇CNS文章

2018年5月3日,鄭州大學孫瑩璞研究組,清華大學那潔研究組及清華大學頡偉研究組合作在Nature發表題為」Chromatin analysis in human early development reveals epigenetic transition during ZGA「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揭示了哺乳動物ZGA染色質轉換的保守原理,而且有助於提高我們對人類早期發育和體外受精過程中表觀遺傳重編程的理解。該研究不僅展現了人類胚胎中動態染色質景觀的全局觀點,而且還揭示了ZGA中可能在人類和小鼠之間保守的表觀基因組轉換。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080-8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研究組發表一篇Cell

表現強勢!中國科學家2天發表4篇CNS文章

2018年5月3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研究組與紐約大學Gao Ang研究組合作在Cell發表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Non-canonical Ubiquitination Catalyzed by SidE「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報告了單獨的SidE的晶體結構並且與泛素,NAD和ADP-核糖複合結構。這些結構顯示了這種多功能一體泛素化機制的許多意想不到的特徵,並為許多以前的功能觀察提供了結構性解釋。此外,結構和生物化學結果也為底物識別的分子機制以及SidE蛋白的兩個反應步驟提供了新的見解。

論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516-6

(來源:浙江大學、中科院金屬所、鄭州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官網等)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忙碌」的多巴胺——人類記憶形成的重要參與者|Cell子刊
新證據!Nature:每一個結直腸癌細胞都不同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