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美洲的「中國老鄉」

南美洲的「中國老鄉」

導讀

在南美洲,有這樣一個國家,氣候東西差異顯著,由熱帶沙漠過渡到熱帶雨林。這個國家,曾是印第安人古文明中心之一,建立了前哥倫布時期南美洲最大的國家。雖然距離中國遙遠,但在這裡,中國人卻被友善地看成「老鄉」。這是哪個國家呢?接下來一起認識下吧。

1

顯著的氣候差異

秘魯的地理位置

秘魯,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

秘魯的地形

秘魯,全境地形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為狹長的平原;中部為縱貫南北的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是亞馬孫河發源地;東部為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屬亞馬孫河上游流域地區。

南美洲氣候類型分布圖

秘魯,氣候的東西差異非常顯著。全境從西向東分別為熱帶沙漠、高原山地和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受沿岸寒流影響,形成乾旱的非地帶性熱帶沙漠氣候,年降水量西部不足50毫米。中部山地氣溫垂直變化大,年降水量200-1000毫米。東部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形成濕熱的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

豐富的漁業資源

世界洋流與四大漁場分布圖

秘魯,沿海有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漁業資源豐富,是世界主要的魚粉、魚油生產國。你知道秘魯漁場的成因么?漁場形成,前提是要有豐富的餌料(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的生存又需要攝入、吸收營養鹽類物質,而營養鹽物質一般沉積在海底,那麼海底的營養鹽怎麼來到海洋表層呢?

上流補償流形成示意圖

在分析世界四大漁場成因時,總結了兩大類原因:一類是位於寒暖流交匯處,海水發生垂直攪動,海底營養鹽上泛,如紐芬蘭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一類是離岸風形成上升流,海底營養鹽上泛,如秘魯漁場。秘魯沿岸處在東南信風帶內,東南信風從南美大陸吹向太平洋形成離岸風,使沿岸表層海水離岸而去,底層冷海水便上升補充而形成上升補償流,並把海底營養鹽類帶至表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蝦提供充足的餌料,形成大漁場。

3

印加文化

秘魯,是美洲大陸印第安人古老文明中心之一,這裡曾孕育出聞名於世的印加文明,有著前哥倫布時期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印加帝國。印加帝國,是11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美洲的古老帝國,其中心位於今日秘魯的庫斯科。印加帝國當時的版圖大約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幾乎涵蓋了整個南美洲西部。

馬丘比丘遺迹

印加文明,留下的財富眾多,其中最為有名的應該為馬丘比丘。馬丘比丘,為秘魯南部古印加帝國的古城廢墟,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馬丘比丘,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位於庫斯科西北75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古城兩側為600米懸崖峭壁,下臨湍急的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西班牙人在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對它一無所知,秘魯獨立後100年里也無人涉足,

1911年,為美國耶魯大學南美歷史學教授海勒·賓加曼發現。

4

與中國的「老鄉」情誼

秘魯,與中國隔著浩瀚的太平洋,從地理位置上可以說是與中國相距最遠的國家之一。但中國和秘魯的友好情誼卻是源遠流長,在這裡中國人會被親切地稱為「老鄉」。

華人遷移秘魯線路圖

中國與秘魯,自古以來就有密切往來。特別是16世紀後,太平洋上逐漸形成一條從中國東南沿海為起點、以馬尼拉為中轉、到達墨西哥太平洋沿岸並一直向南延伸到秘魯海岸的「海上絲綢之路」。大量華工華僑來到秘魯,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與當地人民融合,成為秘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目前有至少1百多萬帶有中國血統的秘魯人,幾乎已經佔到目前秘魯全國總人口的5%。

秘魯的中國餐館——Chifa

在秘魯,許多中國元素已經深深地「植根」於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秘魯很多大城市,中國餐館很常見,招牌上寫著「Chifa」,是當地華人按照粵語「吃飯」的發音翻譯過來的。目前,中國是秘魯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寧中學地理組 的精彩文章:

沙漠中的彩色果凍

TAG:海寧中學地理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