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錦麟:三十年過去了,抓住真相更容易了嗎?

楊錦麟:三十年過去了,抓住真相更容易了嗎?

1988年,整好三十年前,楊錦麟從廈門大學請辭,只身前往香港發展。

於是,五音不全的「胡(福)建」人楊錦麟,開始了他至今三十年的媒體從業生涯。那一年,他35歲。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廈門火車站。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廈門大學。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如今的國人面臨信息爆炸,中國成為世界上移動互聯網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然而回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時代的資訊極度匱乏,只有楊錦麟這樣的親歷者方能體會,如今在互聯網中長大的80、90、00後很難想像。

彼時,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伊始,國際化的香港理所當然地扮演著內地與世界的「信息中轉站」,其出版業與媒體業的發展程度與內地不可同日而語。

《明報》長時間成為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1959年查良鏞(即金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明報周刊》。

其後一二十年間,香港媒體行業也著實迎來了一大批從內地前往的媒體人,其中相當一部分後來陸續加入了由劉長樂帶領的《鳳凰衛視》——這個電視頻道也被很多人視為內地人看世界的重要橋樑。

這些在各大知名欄目紛紛亮相的主持人中,出現了好多個在內地乃至華人圈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魯豫、曾子墨、吳小莉、許戈輝,尤其是人稱「鳳凰頭上兩把刀」的楊錦麟和竇文濤。

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口無遮攔」,楊錦麟在《有報天天讀》中的讀報和時評更是以犀利著稱。

好多鳳凰的同事說,老楊的節目「需要提著腦袋看的,一邊冒汗,一邊暗爽。」

劉長樂,出生於上海,祖籍山東萊蕪。於1996年創立《鳳凰衛視》。

《魯豫有約》,主持人陳魯豫生於上海,1996年加入鳳凰衛視。

曾子墨,湖北武漢人,2000年加入鳳凰衛視,曾主持《股市直播室》《財經點對點》《社會能見度》等節目。

竇文濤,河北石家莊人,1996年加入鳳凰衛視,曾主持《鏘鏘三人行》《文濤拍案 》等節目。

楊錦麟,生於福建廈門,2002年加入鳳凰衛視,曾主持《有報天天讀》《周刊點點評》《走讀大中華》等節目。

「黃金十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這個聽起來蠻久遠的時代,距今不過僅僅三十幾年。

1988年來到香港的楊錦麟,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為了養家糊口,先後炒股票、做生意、辦工廠,幾經嘗試後,最終以文字為生,幾乎每天要以「陳子帛」的筆名為《信報》等數家報館撰稿,同時還陸續擔任了《香港快報》《香港商報》的高級編輯、編輯主任、主筆等職。

「當時就是為了生存吧。」直到今天,楊錦麟依然不覺得那是由多麼崇高的情懷所支撐。

63歲時,楊錦麟在半年內完成了南北極探險之旅。

他以一支筆,摸爬滾打了十餘年。因為曾在內地經歷上山下鄉、學工學農的磨鍊,楊錦麟更懂得中國,懂得人生,常常苦中尋樂。

九十年代,他的時事評論縱論古今、妙筆生花,算是香港紙媒一支有名氣的「鐵筆」,以一己之心推論天下,與大多數國人同喜同悲,在當時的香港媒體評論界,也算混出了點名堂。

直到2002年10月,楊錦麟暫放下筆,受劉長樂之邀,加盟《鳳凰衛視》,他主持的讀報節目《有報天天讀》,也在開播一年內,穩定收視率位居前三。

楊錦麟主持的鳳凰衛視讀報節目《有報天天讀》。

在信息交互的千禧年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紙媒逐漸轉為電視媒體。

楊錦麟熒幕前的一身布衣、一襲馬褂,和他並不標準的普通話讀報形式,卻得到眾多國人的鐘愛。

「講到不開心就拍桌子啊,那又怎樣?有點江湖味兒,有點匪氣,那時候真的替國家著急啊,沒辦法,你讓我客觀地面無表情去評價,我做不到。」

如果說那是《鳳凰衛視》的黃金十年,內地的《中央電視台》似乎也有著同樣燦爛的十年。

從《東方之子》到《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面對面》……以及同樣為大眾熟知的主持人水均益、敬一丹、白岩松、崔永元、柴靜……

提到這些堪稱經典的電視欄目和電視媒體人,楊錦麟在感慨之餘,也認為《鳳凰衛視》從一開始對主持人的「IP化打造」,放到今天的新媒體時代,依然是領先的思路。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我們也不是什麼華佗扁鵲,我們充其量是拔火罐,告訴你哪兒疼、哪裡有淤血,告訴你要注意而已。」楊錦麟說。

60歲創業,繼續較「真」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閱讀與獲取資訊的方式隨之改變。

眾多電視欄目的生命也到此為止,比如剛剛停播不久的《鏘鏘三人行》,取而代之的是移動互聯網媒體,比如說自媒體、社交媒體、新媒體。

大量傳統媒體人似乎也正在「順勢而為」,比如羅振宇與《羅輯思維》、馬東與《奇葩說》,以及許知遠與《十三邀》。

羅振宇,自媒體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主講人,得到App創始人,曾擔任央視第一財經頻道總策劃。

馬東,現米未傳媒創始人CEO、製作人、主持人,1998年曾進入湖南電視台,2001年曾在中央電視台擔任CCTV-3《挑戰主持人》製片人、總導演。

許知遠,曾任《PC Life》執行主編、中國先生網主編,現與騰訊視頻聯合推出創新直播訪談節目《十三邀》。

2013年,已經離開鳳凰衛視,並出任香港衛視副總裁兼執行台長的楊錦麟再次選擇了辭職。

60歲的他開始創業。

他創辦了「錦繡麒麟傳媒公司」,並在騰訊視頻開設「麒麟頻道」。同期推出了四檔均由他擔綱主持的節目,正式進軍新媒體。

他說,創業必然辛苦,就如同曾國藩所說:「熬得過就出眾,熬不過就出局」,世間常態罷了。

楊錦麟對於時代驅動下媒體行業的變化,顯得極為樂觀,「一雞死一雞鳴,有些欄目會消失,不要緊的,還會春風吹又生。」

錦繡麒麟團隊成立後第一部作品,歷時近一年拍攝製作的新媒體紀錄片《穿越:成都氣質》,在騰訊視頻獨家首播。(節選來自:騰訊視頻)

何為「春風」?

在楊錦麟看來,「高新科技的日新月異,推動著時代進步與改變,世界文化不會再走回頭路了。這一切必定推動著媒體行業的發展。」

「我不相信我們的民族在經歷幾十年的摸索還會往回走,國人是不會允許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廈門。

今日廈門。

如果說三十年前從廈門來到香港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冒險,今天年屆六十開始創業,又何嘗不是一次冒險。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楊錦麟把語調加重在「不確定」三個字眼上。

「國際制度在重整,高新技術越來越發達,信息爆炸,真相的復原難度太大了。最讓我慌張的便是我們每日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經過篩選的,久而久之,我們便相信了這一切。我們以為這就是真相。」

「真相」,這或許是背後那股推動著他向前的無形力量。

「我們一直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去討論每個結論,所以結論也是不確定的。只要我們樂意去探索,樂意去面對,我們離真相就越近。」

說罷,楊錦麟「哈哈哈哈哈」地笑了起來,樂觀中帶著倔強,可這也是他最真實的一面,像極了十幾年前那個憤怒便在熒幕前拍著桌子的他,對「真相」充滿執念的他。

今天「還原真相」的難度,並不比三十年前低。真相似乎無處不在,又似乎觸摸不到,我們就像深處「迷霧」之中。

楊錦麟團隊策划了《天天看》《夜夜談》《穿越》等多檔新媒體節目,其中《夜夜談》累計點擊量超過15億次。

1978年楊錦麟參加高考,政治、歷史成績為當年福建省單科第一名,是歷史系的擴招生。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如果沒有去香港,我可能會在大學裡教一輩子的書。」楊錦麟說。

2018年高考前不久的這個周六,在用了足足三十年追尋「真相」之路後,他想用三十分鐘,與你分享一件:

「未曾想到的事」。

.

.

.

用思想 去影響

《麓客》思享會

第九期

『未曾想到的事』

我們所見的信息不是太少,是太多

聆聽的話語不是單一,是嘈雜

那些紛紛揚揚如雪般的新聞時事

那些古老的,傳承千年的音樂

甚至

我們不曾了解居住城市,那些古老的建築

真的,我們對喝的茶,吃過的葯

都不夠深入

他們

五位講者

五個主題

讓我們

把疏忽著的

未曾想到的事

01

楊錦麟

前鳳凰衛視主持人、時事評論家、獨立思考者

「我們面對紛繁的信息和紛紜的話語,無法分辨,需要去抓住事物的真相。」

——《麓客》思享會

有華人時評的地方,就有楊錦麟,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你很難避開他,他總能讓你看到,事物在表象下的另一面。

02

歡慶

音樂人、民間音樂搜集者

「我們聽到很多聲音,和音樂,我們去旅行,讀書,但是並不了解這個世界的聲音。」

——《麓客》思享會

歡慶在音樂圈被視為一個傳奇。作為實驗音樂人,他一直尋找不同的音樂元素和表達方式。搜集整理少數民族音樂,不僅擅用多種少數民族樂器,甚至能夠創作自製各種樂器,手指琴、口簧琴、洞簫、手鼓等陸陸續續做了300多種。

03

蔡宇琨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部學術主管

「我們生活在文化名城成都,我們每天路過各樣的建築,甚至包括一些古老的建築,比如大慈寺、文殊坊、寬窄巷子,但是可能我們從沒有想過這些建築的意義和價值。」

——《麓客》思享會

蔡宇琨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物建築專業,她把梁思成和林徽因當作偶像,從事的工作正是繼承了梁林當年的研究。到成都工作後,對四川各地的古建築進行考察和整理,並得以保護,是四川最古建築最熟悉、最了解的人之一。

04

肖坤冰

茶研究專家、西南民族大學副教授、博士後

「茶不僅僅是一種飲料,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內涵,一片神奇的樹葉,它來自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麓客》思享會

肖坤冰著有《茶葉的流動》、《人行草木間》等著作等。她眼中的茶,從喜馬拉雅山麓長出的嫩枝,再變成今天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通的商品,「茶葉的流動」體現了資本的全球流動對產地的影響,技術、觀念及文化的東西方碰撞文化和交流。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們當今生活的現代世界是被茶葉所型塑的。

05

王家葵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藥理教研室教授、書法家

「他埋首古藥典,以現代的方法和思維,求證古人的智慧,指正錯謬,他也是『良醫』。」

——《麓客》思享會

王家葵是難得一見的通才:既精研佛道,又深通藥學;既揮毫潑墨洒脫不羈,又細察藥性嚴謹端方。在多個領域內的長袖善舞,令王家葵在觀看事物時,擁有與眾不同的視角和判斷。他以《水滸傳》上的梁山泊英雄座次,給現代書法家一一予以品評。《莊子·齊物論》上說「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正是王家葵的寫照。

這次,他將講一講中藥里的「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築一事 的精彩文章:

美式可以是藍白色的?這個90㎡的家告訴你答案

TAG:一築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