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藥顆粒,你喝對了嗎?

中藥顆粒,你喝對了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中藥也從過去的自行抓藥煎服和醫院代煎,出現了顆粒製劑,相比傳統的中藥煎服法,它具有方便、快捷、便於攜帶等優點。那麼,你真的會服用中藥顆粒劑嗎?如何能更好地發揮藥效?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問題。

1.藥物的沖溶

顆粒劑有時不易溶解,可先加少量沸水,充分攪拌預溶,再加溫開水稀釋,一次服用完。如有條件,也可放火上煮2-3分鐘放溫後再服用。一般一袋顆粒劑可加入80-200 ml左右開水溶解,水腫患者需控制入液量,可適當減少沖入水量。

需要注意部分貴重中藥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打粉入葯,故不能沖化溶解,可搖勻後連湯服下,減少藥物殘渣,避免浪費。

2.裝葯的容器

裝葯容器宜用搪瓷、玻璃、陶瓷或不鏽鋼等材質,切忌使用塑料、銅鐵或鋁等材質,避免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

3.服藥時間

如醫生無特殊交代服用方法,一般為早晚各一袋。根據藥物的功效和個人胃腸情況,可選擇飯前還是飯後服。中藥在空腹時服用易於吸收,故滋補類的湯藥宜空腹服;苦寒、辛涼等胃腸道有刺激的中藥,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服用。胃腸功能較弱的患者也建議飯後服藥。

4.特殊服藥方法

顆粒劑多數宜用沸水沖服,少量宜用溫開水沖服。地龍、烏梢蛇、紫河車、乳香、沒藥、魚腥草等,如用沸水沖服,其腥臭味特別重,許多人會感到噁心想吐,而若改用溫開水沖服,其腥臭味將會大減。溫開水溫度宜和人體正常溫度相近,約為30~35℃。不宜放置過涼,否則會影響藥效。

5.初服中藥胃腸不適

初服中藥的患者可能因為中藥的口感、氣味等難以下咽、甚至食入即吐,或者本身胃腸功能欠佳,葯後胃腸不適。

如感覺藥物過於苦澀不能入口,可在葯中加入7~10枚大棗(紅棗)。大棗健脾和胃又甘甜,還可起到矯味的作用。

如感覺藥物過於寒涼,出現大便溏浠甚至腹瀉,可在葯中加入乾薑2~3片,乾薑溫陽和胃止瀉。

如進行上述調整仍不能緩解,應在複診時向醫生說明自己腸胃不適情況,以便醫生調整處方,避免使用過於苦寒礙胃之品,或加入矯味護胃的藥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全力打造醫藥發展新高地
插上誠信的翅膀,振翅翱翔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