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印度︱宗教篇
我們活著的世界很大
我們認識的世界又很小
世界上最大的誤解是根本不了解
有時候生活沒有想像中的美好
也絕不會比你想像的更糟
我會從宗教開始
探索這片漂浮的次大陸

Heal The World
Dangerous
Michael Jackson
00:00/06:24
綜述
印度的歷史比中國更加漫長悠久,中國還沒有進入商王朝的時候,印度人就已經在印度河平原上用人工燒制的土磚建造了兩個大型城市了,這一時期被稱為哈拉帕文化,可惜文化沒有傳承下來,以至於留存下來的原始字元圖形和雕塑至今無法解讀。現在的哈拉帕屬於巴基斯坦,1947年的印巴分治,把大部分印度河文明遺址,連同大部分印度河都劃給了巴基斯坦。只有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保留了一小部分印度河上游區域。
哈拉帕文化印章
印度與中國不同,中國是長期的帝國統一間隔以短暫的分裂。而印度則治恰相反,是短暫的統一和長期的分裂。僅有孔雀帝國、貴霜帝國、莫卧兒帝國是統一強盛的,但這三個強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印度次大陸,統治範圍只覆蓋了次大陸半數以上的土地。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
古印度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追溯其原因與自然環境有關。雖然印度有著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三面臨著印度洋,北邊有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天然屏障,地緣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但是就在阿富汗附近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之間,有一個天然的缺口,就是這個缺口導致了一波又一部外來人的入侵...繼雅利安人之後,希臘人、波斯人、安息人、大月氏人、貴霜人、土耳其人等不同民族入侵印度,建立政權,使印度很難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正是因為這些分裂史導致印度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街邊隨處可以看到穿著色彩艷麗沙麗的印度教女人,包裹嚴實的伊斯蘭教女人,五彩包頭的錫克教徒,身著白袍或者裸體的耆那教人。
穿著沙麗的印度婦女
錫克教老人
印度的南北差異很大,恆河孕育了北方的印度文明, 海洋和山地則書寫了南部印度的歷史。大部分印度的歷史古迹集中在北部,如果第一次來印度,可以選擇北印。在北印的城市之間旅行,可以包車或者乘坐火車。旅行城市有經典的印度「金三角」:德里、阿格拉、齋浦爾;還可以選擇加爾各答(英屬印度的首都)、瓦拉納西(印度教聖城)、菩提迦耶(佛陀頓悟之地)、烏代布爾(東方威尼斯)、焦特布爾(藍色之城)。
宗教
可以說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雖然直到現在印度教、穆斯林、錫克教偶爾還會發生宗教衝突,但是大多數時候,人們可以安於各自的信仰,較為和諧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最早出現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如今大多人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就是從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這一段來分享一下本文的主線-宗教~
婆羅門教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在公元前16世紀創立了婆羅門教,它為印度帶來了維持了三千年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賤民(佔印度社會總人口的20%)。前三個階層壓迫後兩個階層。婆羅門核心教義也是為了避免賤民們的反抗制定的,教義強調人的靈魂是輪迴的,於是低種姓階層遵從於現世的社會制度不加反抗,放棄了今世,祈求輪迴和來生能夠出生到好的種姓家,世界是均衡的,這一切是神安排的結果,貧窮也是神聖的~
近期熱播的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中也反映了種姓問題:
當猴神一邊請求、一邊討好准岳父留下小蘿莉時說:「她細皮嫩肉,一定是婆羅門。」准岳父接受了...
當發現小蘿莉跑到鄰居家吃肉的時候,男主說:「神暗示我了,她可能是剎帝利。」(婆羅門只吃素)准岳父雖勉強接受,也面有不悅。畢竟自家是婆羅門,免不了有優越感。
1947年,印度建國後,憲法廢除了種姓制度,現在在印度的大城市(德里、孟買),人們不那麼在意種姓,更加重視財富。在農村,種姓觀念嚴重一些。目前,後兩個等級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約為40%,各種社會資源(教育、工作等)都會向他們傾斜。印度是民主國家,總理莫迪就是首陀羅(低種姓的人一般會投票給莫迪)。
佛教-佔總人口0.8%左右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是為了反對婆羅門教而產生的,佛教反對種姓制度,主張百姓平等,只有德高的人才能得到尊敬。佛教也繼承婆羅門教的理念,比如:六道輪迴、善惡報應、因果。佛教還為輪迴設計了一個跳出機制,只要遵從一定的修行,人可以在死後達到涅槃,跳出輪迴,享受永恆。
佛教得到推廣要歸功於孔雀帝國的阿育王,其實阿育王的選擇也是和帝國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他上台初期,印度還沒完成統一,這時候武功的重要性高於文治,一旦征服完畢,則需要換一種思路來統治,殺氣騰騰的阿育王到了晚年,成了和平的愛好者,他皈依了佛教,懺悔自己年輕時代殺戮,他四處立起石柱、建佛塔,告訴人們必須敬佛,也在石刻上寫出了自己的懺悔。這不僅僅是阿育王的懺悔,或許更多的是帝國統治的需要。
孔雀王朝時期
齋普爾-城市宮殿
玄奘在印度停留了13年(630—643年),去的目的是要得到完整的梵文經典。其實在玄奘來印度之前,印度的佛教就已經衰落了,他拜訪的地方充斥著耆那教、印度教。玄奘轉遍了印度的山水,寫了《大唐西域記》,印度人對玄奘非常推崇,因為如果沒有他在《大唐西域記》里的精確描述,印度的近代史恐怕無法寫得清楚。現在人們經常用《西遊記》中的「唐僧肉」來娛樂消遣玄奘,也是可悲的~
玄奘取經路線圖
玄奘來「留學」的那爛陀寺,就是阿育王所建。「那爛陀」意為「施無厭」,這裡是古印度最大的佛學中心,吸引了眾多外國求學者。那爛陀寺毀於12世紀伊斯蘭的侵略和滅佛運動。
那爛陀寺遺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時期,在13世紀就幾乎消亡了,原因總結如下:
一是社會原因。佛教的興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膩色伽王兩大護法明王利用王權的強制推行。兩位護法明王之後,佛教失去了王室支持,一落千丈。
二是內部原因。佛教僧團在經歷了嚴守戒律、清貧生活後,到大乘佛教時期,隨著教義上的改變,再加上世俗貴族和商人的支持,寺院經濟發展起來,很多僧侶過著奢侈的生活,發展到密教後,從禁慾走向縱慾,這樣自然不會被群眾擁護。再加上婆羅門教的衝擊,於是佛教逐漸失去了社會影響。
三是外部原因。由於伊斯蘭教的入侵,對佛教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政策,強迫倖存者改信伊斯蘭教,佛教寺院遭到毀壞,佛教徒們恪守佛教不爭、不殺的教義,要麼被殺、要麼改變了信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幾乎消亡了。一些僧人遠走國外,來到西藏等地傳教。(而當時的印度教貴族組織了鄉村百姓進行堅決的對抗,印度教群眾不斷地起義讓穆斯林統治者不得不放寬對當時宗教政策的規定,默許了印度教的存在和發展。穆斯林也以掠奪印度的財富為首要目的,讓印度教徒皈依伊斯蘭教則退居其次。)
耆那教-佔總人口0.4%左右
耆那教的創立時間和佛教相仿,公元前6世紀前後。印度宗教甚多,耆那教雖然人口少,但其思想在印度影響深遠,素食、節慾、和平,這些理念深深影響了印度社會的精英階層。甘地,就是一個具有典型的耆那教思想的印度教徒的領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應當就是來自耆那教思想。
對我而言,耆那教是非常神秘的,它的教義中沒有神,相信萬物皆自然。神殿上供奉的神像是24位上祖(先悟道而成為勝利者,被後人稱為「大雄」)。耆那教相信輪迴和因果,不相信鬼神,這一點很像是現代的科學無神論者。
千柱神廟
註:位於焦特布爾和烏代布爾之間,可包車前往。非耆那教徒可入內參觀,需注意開放時間
千柱神廟是印度最大的耆那教神廟,建於1437年,由當地一位信仰耆那教的商人Dharna Shah出資打造。神廟共有1444根大理石柱,內部雕刻極其精美,每根石柱的雕刻沒有一模一樣的。
千柱神廟內部
我們在路上看到的苦行僧是耆那教徒。耆那教崇尚裸體,教徒要摒棄一切財物,甚至衣服。白衣派的普通僧侶只穿一襲白衣遮體,聖人則完全裸體。天衣派連普通僧侶都完全不著衣服。
天衣派苦行僧
耆那教在道德上強調自律,主張五戒不殺生、不妄言、不偷盜、不姦淫、戒私財,反對種姓制度,強調眾生平等,甚至男女平等,很有現代人權思想的影子。耆那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他們即使是食用植物,也有複雜極致的規矩。比如不吃長在土裡的根莖或果實,花生、土豆和紅薯等。因為刨挖或拔起這些植物根莖,可能會傷害小生物的生命。
令人驚奇的是,耆那教是最早的原子論者,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不同種類的原子構成的,與現代物理學的量子論不謀而合。
印度教-佔總人口83%左右
現在的印度,大部分是印度教徒,印度教是由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再加上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印度教延續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三大主神為:創造之神-梵天;守護神-毗濕奴;破壞神-濕婆。
恆河邊洗澡的人
瓦拉納西,是印度教著名的聖城,印度人相信,在世界誕生之前,就有了恆河和瓦拉納西。今天在瓦拉納西,你會發現歷史好似在這裡停滯,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印度人的生活傳統。這裡嘈雜髒亂,滿地糞便,隨地躺著等死的人,此起彼伏的婆羅門手中的法器聲和誦經聲,空氣中瀰漫著焚燒死屍的氣味,這一切都會讓第一次來的人感到不適應,這或許是文明與自然的矛盾吧。
瓦拉納西-恆河
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個生命走向終點,印度徒以死在恆河邊火葬並將骨灰撒入恆河為夢想,恆河邊上的焚屍廟,每天處理上百具屍體,火葬的費用高於土葬,每燒一具屍體需要400公斤的木材,夜祭每晚7點開始,婆羅門祭司們手持蛇燈,佛塵,手柄火種,恆河上空迴響著聖歌,一切彷彿回到神話的時代,人與神近在咫尺,彼岸就在眼前。
瓦拉納西-恆河-夜祭
據說在左側的這棟四層小樓裡面,住著病重將死的人們。無論美、丑、窮、富,一切都會成為恆河邊飛揚的一抹沙。
瓦拉納西-恆河
雖然在印度,各種針對遊客的騙術無處不在,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窮人,在這個國家,仍然可以得到無數的幫助,供你生存下去。這裡有從早到晚的茶和點心,印度廟裡有施捨的齋飯,窮人死去出不起木材錢,也會有專門的組織來捐助木材。
瓦拉納西-恆河傍晚
所以在瓦拉納西,可以感受到佛教為什麼會讓位於印度教,印度教僵化了社會各個階層,它在強調各守其位的同時,也保證了每個階層都能夠活下去,只有安守本分,即便遭遇貧窮困苦,仍然會有人去幫助他們。這或許也是印度教長盛不衰的秘密,即使途中有過佛教、耆那教的衝擊,終歸還是回到印度教本身。
瓦拉納西-恆河
當一個社會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必須把那些所得最少的人納入到秩序之中,否則讓這些人遊離在外就太危險了。中國的儒教也是為了維持持久的社會秩序而建立的,讓人們各安其位,不要隨便反抗社會,不同的是,儒教強調的是今世的循規蹈矩和為子孫修福,通過血緣關係完成社會進階;而印度教強調的是靈魂和輪迴。
瓦拉納西-恆河-祭祀花
為什麼印度教在印度如此成功,卻在國外影響不大呢?
郭建龍在《印度,漂浮的次大陸》一書中提出宗教包含了信仰和倫理兩方面的內容,信仰是一種個人化的體驗,是個人與神之間的交流;倫理是社會化的體驗,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基督教和佛教更加側重第一類,個人化的體驗更容易在不同民族中產生共鳴,傳播的更加廣泛;印度教和儒教是第二類,倫理方面由於各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和傳統不同,無法在其他地方加以複製。但是倫理一旦在一個社會內部鋪開,就會產生很大很久的控制和影響力。
瓦拉納西-恆河傍晚
奈保爾在《印度:受傷的文明》中這樣描述印度教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影響:
「雖然莫卧兒人遠去了,國家也獨立了,但是印度並沒有一個獨立國家的智識(智慧和見識),上千年的侵略和征服給印度留下的是智力的枯竭,在智識上,它是狹隘和脆弱的,並且找不到前進的途徑。」
今天的印度雖然比70年代進步了,但是卻沒有進行根本的社會變革,印度教留下的負面影響可以說是國家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的事情被固化和神聖化,印度教這種退隱的哲學讓人們缺乏應對挑戰的能力,缺乏思想,從根本上遏制了文明的生長。
伊斯蘭教-佔總人口13%左右
如今在印度,伊斯蘭教是第二大宗教體,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80%屬於遜尼派。公元712年,伊斯蘭教在印度的信德地區立足;11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先後入侵北印,通過武力來傳播伊斯蘭教;1206年,顧特卜·烏德·丁用蘇丹頭銜統治北印度地區,伊斯蘭教大行其道;1526年,巴布爾王建立莫卧兒帝國,此後不斷開疆闢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伊斯蘭教進入全盛時期,並留下了泰姬陵、古特伯高塔、賈瑪清真寺等著名的伊斯蘭風格建築。
阿格拉-泰姬陵
德里-古特伯高塔
古特伯高塔是德里的第一位伊斯蘭統治者為了顯示對印度教徒的征服而修建。高塔於1193年起建,14世紀中葉完工,每一層的圖案各異,由不同國王所建。塔高73米,由紅砂石建成,塔身上鐫刻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文和各種花紋圖案。據說當時的伊斯蘭統治者拆除了27座印度教寺廟,用寺廟的磚瓦修建了高塔下的清真寺。
1947年,英國結束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並以宗教為劃分標準分治,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發生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建立了巴基斯坦國,大量穆斯林湧入巴基斯坦,但仍有不少穆斯林由於各種原因不願遷徙,留了下來。如今印度人口約13億,14%為穆斯林,約1.8億,僅略低於巴基斯坦總人口(約1.9億)。
較大規模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有1992年的巴布里清真寺,2007年的孟買恐怖襲擊事件。
錫克教-佔總人口2%左右
錫克教產生於16世紀初期印度西北部旁的遮普地區(這裡有著名錫克教寺廟Golden Temple,寺廟內有一天提供上萬人免費就餐的廚房,下次去印度一定要來這個地方)。該教是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交流碰撞而產生的。錫克教沒有印度教的嚴格等級制度,主張公平正義、男女平等、反對印度教的苦行和消極遁世,主張積極勞動,錫克人跟其他群體相比較為富有,並且絕不乞討(反教義)。
Golden Temple 兩張圖片來源於網路
錫克教徒必須遵守五條「卡爾薩戒律」:蓄長發鬍鬚、包紮頭巾、在手腕處一定佩戴鐵箍、隨身攜帶匕首短劍、穿短褲(區別於印度教教徒穿著的長衫)。錫克人受洗入教後男子在姓名後加「辛格」,意思為獅子,象徵著虔誠、勇敢和犧牲精神;女性則在名字後加「考爾」,意思是公主。
宗教衝突:「金廟事件」
20世紀80年代初,錫克教徒掀起要求獨立的「卡利斯坦國」運動,錫克教極端分子組織武裝部隊並在金廟內設立總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政府權威,近7萬印度軍警向宗教極端分子控制的金廟發起攻擊,最終政府軍完全控制了金廟,576人在衝突中喪生,引發了印度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流血政治風波。錫克極端分子揚言要「討還血債」,殺死甘地報仇雪恨。甘地總理於同年10月在新德里家中被錫克教衛兵刺殺身亡。
德里-甘地被刺地點,一排腳印表示他最後走過的路。
在獨立後的種族衝突中,甘地呼籲理性,卻被狂熱分子刺殺。
基督教-佔總人口2%左右
基督徒主要分布在南印。據說基督教在印度有近2000年的歷史,公元52年由聖托馬斯傳入印度,並不完全是西方殖民的產物。
印象
在印度這個宗教博物館裡,有人驚嘆於它的人文,也有人鄙視它的髒亂;有人痴迷印度的歷史,也有人厭惡它的落後。有一千個遊客,就有一千個印度。所以馬克.吐溫曾感慨道:「對印度的任何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可能也是正確的,因為它太複雜了。」
印度的城市中,處處充滿矛盾。同一個城市裡,有綠化完美的使館區和繁華富人區,也有漆黑殘舊的老房子,落寞簡陋的貧民窟,污水垃圾遍地街道。
德里-天橋下的一家人
德里-貧民窟
德里-集市
德里-使館區
印度人一方面極度貪婪,另一方面又很忠誠。一方面處處受制於千年的傳統,一方面又在夾縫裡找縫隙。他們或逆來順受,或圓滑世故。
生,活,存在~
貧民窟洗澡的人們
「你是想拍下他們的貧窮?」
「我愛這塊神奇的土地,我只是想拍下一些能讓人感動的畫面。」
有人為擁有的物質沾沾自喜,有人覺得不留遺憾的豐富人生經歷才最可貴。
當你用心看著我的心,就會看到用眼睛看不到的東西。
雖然印度是一個宗教和種族衝突較為嚴重的國家,不管是恐怖主義,還是種族殺戮,都曾經在這裡發生過。印度獨立建國後幾十年,也都在處理這種分裂主義傾向,然而印度這個國家並沒有在種族宗教衝突中走向解體,而是逐漸融合。
這大多是得益於印度的社會制度,它保證了每個族群的平等權利。印度政府是世俗的,對各種宗教同樣開放,使得人們感覺不到在這個政權下受到束縛,這樣會促使人們學會融合而不是仇恨。比如甘地被刺時的印度總統就是錫克人,退休的總理辛格也同樣是錫克人。
另外,印度政府為了保持統一,在經濟上採取討好民眾的「社會主義方法」。印度有45%的失業率,但是政府負責醫療、教育還有免費的餐食,所以窮人是餓不死的,雖然社會主義是效率低下的方法,卻很容易討好和安撫底層人民。
現今社會,不僅是宗教,人與人之間最為欠缺的是溝通、傾聽與理解,世間的紛爭也源於此。
希望我們能用愛來化解一切危機與衝突。
參考:
1、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印度:受傷的文明》;
2、郭建龍,《印度,漂浮的次大陸》
本文為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MoMo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