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志雄┃散文:弘福寺里的清凈與喧囂

馬志雄┃散文:弘福寺里的清凈與喧囂

弘福寺里的清凈與喧囂

圖文/馬志雄

大約在清康熙初年,一位少年自浙江經湖南一路西行,最後在貴陽安定下來。在貴陽安定,可謂是身心俱安,20歲時剃度出家,自此「以了生脫死、見性明心為職志」。他就是開黔靈山弘福寺道場的赤松和尚。

了生脫死,就是洞明世間因果輪轉的真諦,進而超越於相。生死,源於對「我」相的執迷,而「我」一期生命的開始與結束,只是四大合離,五蘊於世間緣起緣滅的一次聚散,緣起時生,緣滅時死,本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了我與人相,明了眾生相壽者相,即是如來,如是而來,如是而在,如是而去,自然而然,沒有一絲虛妄的掛礙,這才是對生命的大徹大悟。

見性明心,見的是般若真如實性,明的是應無所住的清凈之心。馬克思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的性就近於馬克思哲學裡所說的本質。唯識學稱萬法皆有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後又以「三無性」破除對「有」的執念,知此三自性與三無性,便是真的「見性」了。明心,先明世間有三顆心,即血肉之心、經俗世熏染的執取之心和無所住而生起的清凈之心。清凈心在於無分別計較,若還有一絲分別計較就難免紛擾,何來清凈!無分別計較就是維摩詰所說的不二法門,我想這也是弘福寺正面上方書寫「不二法門」四字的用意所在。

了生脫死、見性明心,其實是對緣起性空真諦的正覺,佛教說萬法皆空,這個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指緣起性空。

因為緣起所以性空。佛教說萬物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即地水火風,比如人,骨肉為土,血液為水,體溫為火,呼吸為風,如何和合成物,就是因緣,也就是物得以形成的條件,比如作物要成長,沒有陽光養分等等條件是不行的,為何說因為緣起所以性空?性空是指物沒有自性,也就是說不是圓滿自足的,如果沒有因緣際會,便不存在,何況佛教說四大皆空,緣起之物就更不能說為實在了。

因為無住所以性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凡我們所知之物,都是在時空構架里被認識,凡時空中的存在者都是有限的,我們同樣是被扔到無滯的時光之流,我們貪戀著花兒,可是很快就凋謝了,我們享受著當下,可是剎那間那個當下已變成曾經,哪一個當下可知之物不為空呢!

弘福寺建於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有貴州首剎之稱。從黔靈山公園南門進去,沿九曲徑往山上走,林密山幽,凡塵里浮躁不安的心,未到古剎已安寧許多。到寺里,或靜坐參禪,或燒香禮佛,或隨意遊走其間,而我必然會去佛經閱覽室看看書,就在那山間,就在那寺里,不是要可以去立身心於方外,自然而然的就忘記塵間煩瑣,心就自然而然的清凈無紛擾了。這是我喜歡到弘福寺的原因,我想,赤松和尚建此古剎的原因,除了弘法供佛,也是藉此機緣給深陷紅塵瑣事的人們偶爾心生一點清凈,凡塵與凈土,就這一山之隔。

我之前到貴陽,每次都要抽時間到弘福寺里坐坐,確是一方凈土,不管我當時是怎樣的心境,歷經怎樣的生活變數,總是可以感受到內心的安寧。時隔幾年再回到這裡,那份安寧已然難尋了。

恰逢午後最炎熱的時刻,公園裡人滿為患,摩肩接踵,我最不喜歡這般擁擠熱鬧。到寺里,人同樣多到我不能容忍的地步,有的在禮佛燒香,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默默對著佛像許願,有的只是簡單的遊人,沒有目的,四處看看便離去了。遊人不曾閑著,佛寺也得趕上需求。藏金閣後面的房屋在擴建,大雄寶殿左側新開一殿叫財神殿,財神殿門口種一棵樹叫搖錢樹。看到這裡,我對身邊的朋友說,原想這是一片清凈地,現在看來是難得清凈了,無端沾染太多俗氣。

伊壁鳩魯曾說,幸福就是身體健康,心靈平靜。這其實暗含人生的內外兩重秩序,安身是外在的秩序,安心是內在的秩序,只有兩重秩序都井然,才足以談及幸福。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向外尋求太多,連寺廟也沒辦法,只好迎合人們的願望,比如很多人想發財,就弄了個財神殿搖錢樹,本來這些追求已是虛妄,佛寺的做作更徒添虛妄。

從弘福寺出來,下山時在九曲徑上看到石刻的三個字:「菩提路。」我想。世間本來就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向菩提,或者說世間本無菩提,如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謂菩提,只不過是一念心的清凈無干擾而已。世間也沒有一個清凈的道場供你修行,人生就是一個到場,不管你接受與否,你已在其中,你已在修行,或是將一輩子看作一個漸悟的過程,或是遭逢機緣得以頓悟。

2018年5月1日拍攝於弘福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話思與詩 的精彩文章:

TAG:閑話思與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