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後德國四處被壓制,為何短短20年就能發動二戰再次橫掃歐洲?

一戰後德國四處被壓制,為何短短20年就能發動二戰再次橫掃歐洲?

文/協虎團隊 三金

1918年的秋天,對於西線的德軍來說那是一段寂寥的時日。伴著肅殺的秋風,他們對於協約國最後的反撲——「百日攻勢」,同那飄零的落葉一般漸漸變得毫無希望、毫無意義。前線的失利推倒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節,此後無助、失落的氣息從前線蔓延至了後方。海員抗命起義、工人罷工,就連興登堡元帥也認為不應繼續掙扎了。

面對這混亂的局面,德國政府不得不與法軍簽訂停戰協議。在刺骨的寒風飄雪中,一戰結束了。那一個冬天,對於德國人而言是無助的,對於協約國來說卻是喧鬧的。一戰結束後的第二年,冬天還未結束,協約國的政要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召開和會。在繁華的大巴黎,在顧維鈞曾經力挽狂瀾的地方,列強頭子們展露出了貪婪的嘴臉。而這一次,他們最大的獵物便是德國。

一戰,作為一場帝國列強之間的內鬥,本質上可看成作為新、舊列強重新洗牌的過程。只不過,這一次獲勝的還是英、法這兩個老牌帝國,而德國則成為了那個失敗者。

不同於以往戰後歐洲各國之間的和會,這一次的失敗者完全成為了案板上的魚肉。巴黎和會過後,德國損失了1/8的領土,在這當中有重要的魯爾工業區、承擔了314億馬克的賠款、國防軍被限制在了10萬人以內。而正是這一紙和約,讓主動尋求停戰的德國人感到屈辱,也將復仇的種子埋在那一代德國人的心中。這一點,在日後便被希特勒所加以利用,使之得以煽動德國民眾情緒,成為德國發動二戰的最大動力。

雖然心中有著一股怒火,但是,沒有硬實力也不可能支撐德國在短短二十年之內再一次橫掃歐羅巴。所以,德國能在戰後迅速重新武裝起一支軍隊,憑藉的是其堅實的工業基礎和軟實力的輸出。

實際上,德國主動尋求停戰的時候,其本國工業並未遭受到嚴重的衝擊。除了因為工人罷工和資源所限之外,德國的工業生產實際上並沒有遭到很嚴重的破壞。這也是為什麼在戰後,一些德軍老兵認為「百日攻勢」的失利,是因為後方的「叛國者」們煽動工人罷工,進而導致前線德軍補給不足進而失利。

在戰後,藉助著原有的工業體系和英、美等國的民間資本,德國快速地恢復了工業產能。在這件事上,英、美政府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原本在戰後,德國經濟已經接近崩潰,但是英、法還是需要其背負高昂的戰爭賠款。而這些賠款,又被拿去償還它們向美國所借的貸款。最終,為了幫助德國重振經濟、恢復生產同時償還賠款,美國人又把這筆錢借給了德國。

有了外來資金注入之後,德國人不單逐漸有能力償還賠款,還重振了本國的工業體系。這樣,也就使得德國有了開戰的物質基礎。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前提條件之一。畢竟,要不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讓德國經濟完全崩潰,希特勒也沒機會登上時代的舞台。

當然了,上述只是一個方面。除了工業實力,還有豐厚的人才儲備,使得德國能夠快速的重建、並且武裝一支戰術素養極高的軍隊。這些人才,可以說是普魯士留給戰後德國最為豐厚的遺產。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大家或許比較陌生的名字:漢斯·馮·塞克特。

漢斯·馮·塞克特

塞克特出身軍旅之家,其祖父便是一個普魯士將官。普魯士軍人百年來熔鑄的「鐵與血」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得他能夠深刻地認識到戰後最應該保留的是德軍指揮體系與指揮人才,以此讓德國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出於這點,他極力支持政府拒絕將興登堡以及魯登道夫等人列為戰犯。

此外,面對著被迫裁軍的現實,塞克特果斷選擇職業化、精英化的方式精簡德軍。但對於德國來說,在《凡爾賽和約》中還有著十分要命的一條規定:德軍除了縮減規模之外,還不得設立總參謀部。

要知道,普魯士作為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戰爭機器,總參謀部就如同它的大腦。

身子虛了可以鍛煉,但是沒了腦子就難以補救了。更何況,是普魯士時代傳承下來的、培養了無數將星的一個優良制度。在塞克特看來,這才是繼承普魯士榮耀與輝煌的所在。為了保留這個制度,塞克特用了一招偷梁換柱:每個師施行多領導制,同時設立部隊局象徵總參謀部。在這個制度之下,每個師至少有一名參謀長、兩名指揮官,而每個士兵都要以士官標準來培養。如此一來,就相當於將總參下放到了師一級部隊中,而且這整整7個步兵師的士兵都擁有一定的基層指揮能力。

此外,他還率領下屬的部隊局與蘇聯展開合作,並認識到了機械化部隊的重要性。不過受限於當時合約的制裁,德軍不可能生產真正的坦克、飛機。但就是如此,塞克特還是強制要求部隊所有人使用紙質模型訓練,以保證每個人都熟悉現代化戰爭。可以說,戰後德國的「國防軍」就是由他一手打造的。

與此同時,這位居功至偉的上將也是兵者典範。雖然出身普魯士貴族之家,其本人也想恢復德國往日的榮光。不過他也清楚的認識到戰爭給德國帶來的傷害,因而在任內,塞克特極力將軍隊與政治剝離開來。他希望打造一支恪盡職守的國防軍,所以即便手握軍隊大權他也沒有進行政變。當希特勒發起「啤酒館暴動」的時候,他更是打破了自己「軍人不打軍人」的信條:親自下令鎮壓暴動,同時將有納粹主義的軍官列入不開升遷名單或強迫其退役。

不過,當這位將軍將普魯士軍魂重新注入德國國防軍之後,他卻沒能見到德國再次崛起的那一刻。

1936年,塞克特因病逝世。但在他身後,德國依舊將星璀璨: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龍德施泰特……可惜的是,在他過世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一位將領能深諳政治。因而,塞克特一手打造的國防軍,以及他讓軍隊遠離政治的信條,最終都被希特勒所利用。

除了塞克特這類軍事人才之外,還有那些數不盡的科技人才。早在普魯士還未統一德國之前,普魯士便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正是因為這套教育體系,使得普魯士這台戰爭機器不至於窮兵黷武,而是有了軟實力作為強有力的保證。這種軟實力講詳細一點,可以說是軍事工業技術人才儲備。

拋開戰爭後期的V2、Me-P.1101等這些超前的武器設計,就拿開戰時的裝備來說,德國的實力就已經足以讓當時的世界震驚:一戰後,德軍不得生產、使用水冷式的馬克沁機槍。因而作為代替品,便有了「撕布機」MG-42。再舉一個熟悉的例子,4號坦克:作為一款中型坦克,它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標配了無線電台。要知道,當時同期各國的坦克都主要用旗幟和信號彈交流,而德軍已經能在車內布置戰術、交換信息了。

由這兩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便能窺探得知那個年代德國的技術人才儲備是多麼雄厚了。

MG42通用機槍

總的來說,正是因為德國在一戰的時候主動尋求停戰,所以才保留住了完備的工業體系與人才儲備,使得德國無論是從人員還是裝備上,都有了發起二戰的物質基礎。當然,經歷過普魯士榮光年代的德意志軍人也不會不知道發起戰爭的後果。因而,當時德國的重建,自然不是直接指著發動戰爭的目的。

但我們不能忘了,一戰之後,還有戰後英、法兩國對於德國的壓榨,那一場衝擊了全球的經濟大蕭條,以及那一個利用了德國民眾情緒的希特勒。所有的這一切,匯聚在了一起,最終促成了在巴黎和會20年之後,德國再一次發動世界大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協虎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冷戰的預熱——北方四島之爭:日軍敗將戰後不甘,日本至今不服
二戰前,只有此日本人看清形勢,當著全國說:日本和中國開戰必敗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