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經里的葫蘆

詩經里的葫蘆

歡 迎 閱 讀

摘 要

葫蘆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從遠古走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與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葫蘆文化。早在我國最早期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留下了很多關於葫蘆文化的影子,它不僅為先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日常用品,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葫蘆文化。

世界各地的學者普遍認為葫蘆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農作物,分布廣泛,幾乎遍布世界各個角落。葫蘆不但和人類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先民由此對葫蘆產生了崇拜,可以說葫蘆是迄今所知的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就此形成了後世獨特的葫蘆文化。

詩 經 里 的 葫 蘆之 食、器

在我國,葫蘆的種植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葫蘆和先民的日常生活是極為密切的,《詩經》時代,葫蘆最基本的實用價值是作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在《詩經 · 幽風 · 七月》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由《大雅 · 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可知「瓜」,比較嫩的、小的葫蘆,可以食用;壺,瓜成熟後稱為「壺」,即老葫蘆。《小雅 · 瓠葉》云:「幡幡瓠葉,采之享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嫩綠的葫蘆葉子,把它采來細細的烹飪,竟成了下酒的好菜。《小雅 · 南有嘉魚》曰:「南有樛木,廿瓠累之」一派葫蘆豐收的喜慶景象,這些描述說明葫蘆在當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在古時還用葫蘆來形容美麗的女子,《衛風 · 碩人》云:「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瓠犀,就是葫蘆籽。古代的美女長了一副像葫蘆籽一樣的牙齒,就像我們現代美女的標準是長一張瓜子臉一樣。可見葫蘆在先民生活中佔有多麼重要的位置。

嫩小的葫蘆不僅能吃,成熟後的葫蘆堅固、體輕、防水,幾乎沒有哪種自然物能在不改變外形的情況下,像葫蘆一樣被人用作各種器具。《大雅 · 公劉》「執豖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匏,葫蘆,此指剖成的瓢,就是利用葫蘆中空的特點,把匏一分為二可以做成舀酒的器具,古代稱為匏爵。匏,也可用來飲酒、裝酒。葫蘆最早應該是用作盛裝液體的容器,用葫蘆裝滿水,可供一人一天的使用量。《論語》中描繪顏回的簡樸生活時說:「一簞食,一瓢飲」,可見當時人們已用葫蘆做容器了。現代的農村,還能隨處可見很多人家家裡用葫蘆做的瓢,輕便實用,深受農人喜愛。

葫蘆中空,具有浮力大的特點,人們很早就把葫蘆當做船用。《邶風 · 匏有苦葉》中,「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匏,指葫蘆。生動地女子焦急等待情郎回到自己身邊的情景,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把大葫蘆系在腰間渡過濟水來約會,同時也反映了周代人用葫蘆渡水的風俗和習慣。直到今天廣東沿海的漁民習慣把葫蘆系在小孩的腰上,利用葫蘆良好的渡水作用來防止小孩子落水出現意外,這也是用葫蘆渡水之俗的遺存。

酒葫蘆(盛水:1kg 盛酒:0.9kg)

詩經里的葫蘆之母體崇拜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特殊思維方式的民族,象徵意義就是這種特殊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和標誌。古人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逐漸發現葫蘆的外形飽滿圓潤、容量很大,和處於妊娠期的婦女有某種相似之處,葫蘆象徵繁育人類的子宮和母體的生殖力,另外葫蘆多籽的特徵預示葫蘆有強盛的生殖能力,象徵子孫興旺。他們就相信葫蘆也擁有某種神力,通過對葫蘆的崇拜,植物生殖和人類生殖相互交感、相互催化促進,人類也可以擁有夢寐以求的強大繁殖力,葫蘆崇拜也就是對母體的崇拜。我國漢族的洪水神話,說的就是人類的始祖伏羲和女媧一對兄妹藏在葫蘆里,才免遭洪水的災難,人類的種族才得以綿延;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從文字和語言學的角度考證出,其實伏羲和女媧的名字都是由葫蘆演化而來的,伏羲又叫包羲,「包」和「匏」同音,而「媧」在古代讀「瓜」。所以聞一多先生認為,伏羲和女媧,雖是兩個名字,其實二人都是葫蘆的化身,不過性別不同罷了。

《詩經 · 大雅 · 綿》中這樣記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整首詩歌唱的是周代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領周人從陶遷往岐山周原,開國莫基的故事和文王繼承古公亶父的事業,周族人繁衍興盛的史詩。瓜瓞,即葫蘆,喻示人類出自葫蘆。中國祖先認為,人的一生都蘊含在「三壺」之中,「破壺」、「懸壺」、「壺天」(魂歸壺天),這裡「壺」之的就是葫蘆。黃河流域民間婚俗中多剪葫蘆頂棚花,以示「綿綿瓜瓞」之意。由於先民所處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人們的壽命也很短,所以一個氏族和部落的強大也是依靠人口的眾多,所以,人類自身的繁殖在先民的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女性作為生殖的載體,普遍受到尊敬,先民對母體就懷有膜拜的情節,故演化為對葫蘆的崇拜,凝聚了人們對生命繁衍的渴望和期待。《大雅 · 生民》是歌詠周代的祖先后稷對農業的偉大貢獻,其中有「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此句的「瓜瓞唪唪」和《大雅 · 面》中的「綿綿瓜瓞」有異曲同工之意,所有此篇詠后稷的詩句也用該是崇祖的情節,是母體崇拜的意識而已,也是葫蘆生人的原始信仰背景下蘊含的觀念。

《幽風 · 東山》中「有敦瓜苦,蒸在栗薪」意思是團團的匏瓜擱在那些柴堆上已經很久了,這裡描繪的是《詩經》時代的婚俗,在新房內放上合巹之禮用的匏爵和一束柴薪。瓜苦,即瓜瓠,也就是匏瓜,葫蘆。古人合巹之禮,就是以一匏分作兩票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瓢盛酒漱口,「瓜苦」之合巹的匏,這種習俗演變為我們今天結婚時喝的交杯酒的儀式。栗薪和《唐風 · 綢繆》篇的「束薪」同義,也是古代的一種婚俗,體現了古代葫蘆母體和生殖崇拜的象徵意義。

葫蘆的外形和多籽的特徵,使先民在他們的思維中把葫蘆看作是母體崇拜的對象。初民把外形與女陰相像的葫蘆當做女性的生殖器的象徵,很多學者都有比較一致的看法。《詩經》時代生殖崇拜盛行,《衛風 · 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其中「木瓜」隱含有婚約之意。這些都是遠古生殖和母體崇拜的體現。今天,我們漢族人稱女子新婚為「破瓜」所體現的生殖崇拜意義是相通的。

哺乳:母性的偉大

詩經里的葫蘆之中華吉祥文化

在中國的民間,葫蘆與「福祿」諧音,它的枝莖稱為「蔓帶」,諧音「萬代」,連起來即為「福祿萬代」。枝葉繁茂、多果的藤蔓與多籽的葫蘆表示「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外形無須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慶和美感;古人認為葫蘆可以驅災辟邪,使人丁興旺,千百年來一直被民間視為子孫滿堂和長壽圓滿象徵的吉祥物,千百年來,葫蘆作為觀賞物和吉祥物深受人們的喜愛和珍藏。所以,有些人喜歡把五個葫蘆用紅繩子綁起來,掛在門前,取其諧音「五福臨門」之意,家裡掛葫蘆,希望居家平安順利。

廣西那坡的彝族,常用燭光紙剪成葫蘆模樣,貼在神龕板之上,作為祖靈的標誌。蓋新房時,也有用薄木板鋸成兩隻平面葫蘆的模樣,分別掛在頂梁兩端,表示確立了祖靈之位。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政府門內,他們仍尊崇以往風俗信仰中的吉祥形象,塑了兩個高達數米的大葫蘆。

葫蘆在民間信仰中,還是辟邪的吉祥物。拉祜族德 姑娘少婦們,都喜歡在衣領、袖口和圍裙的四周、包頭巾的兩邊,用綵線綉上葫蘆或葫蘆花紋,視為吉祥。他們還把葫蘆籽釘在小孩的手帕或衣領上,防止魔鬼挨身,使小孩能夠健康平安的生長。農曆的二月二,三月三,民間多剪葫蘆以避百害。山西有民諺:「童子騎葫蘆,五毒瓶里收。」「三月三楊柳會,五毒鎮在葫蘆內,一年四季不受害。」可見葫蘆在民間至今仍是廣泛使用的吉祥物。

葫蘆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佛教的傳入,給葫蘆增加了很多傳奇的色彩。現在民間傳承的故事中,認為「葫蘆」是一種靈物,如「寶葫蘆」故事,葫蘆的主人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表現了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人們希望通過「寶葫蘆」來實現自己的願望的信念。

葫蘆還是中華吉祥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建築、雕塑、繪畫、刺繡和剪紙等不同需要的構思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葫蘆文化在中華吉祥文化中享有一席之地,也是頗有分量的一部分。

萬 福 金 安

福、祿(壽星)

小 結

葫蘆文化從遠古走來,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沉澱,退盡神秘色彩之後,帶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走進千家萬戶。《詩經》作為記錄和保存中華文化的典籍,在中華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歷史的變遷,葫蘆也以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為當代人所喜愛,在現代文化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興葫蘆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家興葫蘆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