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一個世衛組織定義下的青年

我是一個世衛組織定義下的青年

兩天前在朋友圈看到關於青年的新定義:

共青團說28歲以下叫青年;

國家統計局說34歲以下叫青年;

聯合國說45歲以下算是青年;

世衛組織說65歲以下都是青年;

才想起來又到了五四青年節,而且按照世衛劃分,我還是一個正好的青年。

五四青年節是中國青年特有的節日,而且五四帶給我們中國人的影響,穿過一百年,意義仍然深遠。關於五四的簡單回顧和恰當分析,建議朋友們看《大家》陳季冰老師的文章為什麼說99年前的今天決定了現代中國的命運走向,我認為已經很平實公正的了。

五四,做為第一次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的愛國救亡運動。我覺得單是這一條,就足以留存史冊了。

關於五四精神的宏觀討論浩如煙海,我就不跟著添亂了。這裡只想就我理解的幾條聊上幾句。

首先我想說一下五四倡導的科學精神。就是德賽先生裡面的塞先生(science)。如果說五四的目的是改變中華民族的思想,那科學精神就是我們進入現代社會的核心標誌之一。

自從牛頓和萊布尼茨等人寫出幾個公式後,我們才知道實證和數據可重複性——即科學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從此人類再決定自己的命運的時候,靠的不是猜測和神,而是依靠科學及其精神。

那進入現代社會的我們,真的就具備科學精神了嗎?我看並不盡然。

我們完全可以撇開透視眼、隔空發氣等臭名昭著的愚弄大眾的事件,單看朋友圈每天絡繹不絕的一到考試丟准考證的少年,每次轉發的對親人的各種祈福,今天大蒜明天地瓜的各種健康食譜,哪裡能看到一點科學精神呢?

尤其是在教育,心理,認知等人們經常活動的領域,更是偽科學的重災區。就像某心理學家所說,這些領域因為與每一個人關係太緊密了,每個人都想用最快捷的方式介入,所以就有了偽科學的土壤。

比如我相信絕大部份人仍相信家庭出生順序決定對性格的影響。可這實際上早在1972年這就被證明是一個偽科學;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左右腦的人格分類,甚至百度查詢也如此。可是現代醫學證明這是一派胡言;比如我們認為傷愈去除繃帶時快速去除疼痛才少。實際上心理學證明,更慢去除,才會更降低痛感。

我們知道的很多「常識」,都是因為缺乏實證和數據重複性的,都是偽科學,但我們卻仍然深信不疑。我們思考問題時候仍更願意用直覺和所謂常識,而不是依靠科學,因此我們認為,五四提倡的科學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依然有效,依然需要我們傳承。

第二個就是承擔的意義。五四青年人承擔的是國家和民族的重生重任,就像周總理小時候就能喊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們那一代青年所面臨的因民族存亡時刻,而迸發的民族己任,恐怕我們幾代都無法遇到也無法承擔。

雖承平日久,但青年的承擔責任尤在,無論對於家庭和國家。就像早有梁先生的少年強則國強,今有人口紅利說,我認為都是證明。

第三個是改變的意義。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由過去的貧窮落後,改變為現在的崛起大國;我們由巴黎和會的民族自卑,改變為中美貿易戰的民族自信,改變才是五四精神的終極目標。

但現在雖然我們已經和時代同步,並在很多領域領先於時代,可剛剛爆發的晶元核心技術說,讓我們仍看到改變的巨大能量。

沒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數字技術革命的世界,變化太快,不改變,隨時被虐!

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認識和思維的不斷改變。比如很多人肯定不會想到,一次手機直播,打賞可能就幾十萬;一個出租自行車的公司一下子能賣到100多億;中國人最喜歡的速食速食麵竟然被快遞拉下馬;社交網站竟然左右了美國大選。

思維意識更新稍有滯後,帶來的就是被秒殺,套用馬化騰的一句話「大象倒下的時候,身體還是溫的」。這樣的改變,帶給個人的只能是不斷的學習、體會、適應,即使這樣,我們仍看到從事傳統行業的沒落。

老李在四十多年的痛苦成長中,對以上是有深刻體會的,因此也要求自己在用科學的精神不斷的去努力學習,適應改變。而且儘力做到今後每學一件事,力求做到最大程度的掌握,就像寫這個公眾號,雖然知道水平很一般,但一直在努力,因為我總在想,這可能是我今後能掌握的最後一項技能,誰讓我已經是一個世衛組織定義下的青年呢?

2018青年節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客紀 的精彩文章:

TAG:創客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