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要光盯著孩子的成績了,學校里都流行這個!

不要光盯著孩子的成績了,學校里都流行這個!

這兩天和幾位朋友聚會時聊孩子教育,其中一位剛把孩子公辦小學轉學到民辦小學的媽媽說:「民辦小學的老師比公辦的老師更溫和,更有耐心,而且不會打罵孩子。」

「那老師們是如何讓孩子們合作呢?」我問道。

「她們用積分卡,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換玩具。孩子們很怕丟分而得不到玩具,孩子們很吃這一套。」這位媽媽回答。

在一個學校的班級微信群里,老師通告每月同學們的「小星星」數量,根據數量多少,決定部分同學可以獲得獎品。得獎者「洋洋得意」,落後者傷心失落。

上個學期和一個A學員聊天:

我:「你覺得在學校和在我們這裡,哪個地方你的表現更好?」

學員:「在學校。」

我:「為什麼呢?」

學員:「因為學校有積分卡,表現好的、聽老師話的就獲得積分,積分達到一定的數量,就能換獎品。」

……

對,這就是杭州的民辦小學裡流行的積分卡,隨便去了解一所民辦小學,可能就會發現它的存在。當然它們的名字很多,比如「小星星」,「優學幣」,「樂學卡」等,但形式都是一樣的:給孩子設定一些規則,達到或遵守這些規則的,獲得積分。不能達到或者違反的,不能獲得積分或者扣除積分。

為了讓大家有感性的認識,我們來看幾條:

「每天上學不遲到,得1分」;

「背誦/聽寫都過關,得1分」;

「考試成績在90分以上,得1分」;

「幫助別人,得到老師表揚的,得2分」……

確實,一個班級三、四十個孩子,而且孩子之間差異很大,老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很需要孩子能夠「聽話」一點,但是「語重心長」沒作用,又不能「發飆」,那怎麼辦?

積分卡應運而生——

這個積分卡是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養成好習慣,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哪些能做,哪些可以做得更好,哪些不能做。通過積分卡,就可以不斷強化孩子「好的」行為,弱化孩子「不好」的行為,最後孩子的「好」「習慣」就形成了。

總之,「都是為了孩子好」。大家都在用,都用得挺順,沒毛病啊?

父母會怎麼說?

「老師都是為了孩子好,只要有利於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我們就舉雙手贊成。」

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到底好不好?

雖然班級里一直在用積分卡,上文提到的A學員卻越來越不符合老師的期望,這個學期都到了被退學的邊緣。

相反,在我們學園,沒有積分,卻看到他不斷成長與進步。

一個朋友的孩子,學習動力就來源於「小星星」。如果完成了作業,就能獲得「小星星」,他就不在乎完成作業的質量。

很多孩子喜歡打小報告,原因是別的孩子會被老師批評而失去小星星,而自己卻可能因為「檢舉有功」而獲得小星星。

再說說幼兒園。許多幼兒園裡流行用小星星,但從小班、中班,再到大班,老師會感嘆孩子越來越不「乖」,越來越不懂事,原因恰恰就出在了以「小星星」為代表的手段上。

如果用心觀察,這樣的案例一定很多,我們很難說孩子變得更好了,或者說,其實是變得越來越不好了。

積分卡本質是什麼?

在學校,老師如果沒有一顆仁愛之心,沒有欣賞孩子的視角,Ta有太多的方式來「矯正」孩子,甚至是控制孩子,積分卡某種程度上就是控制孩子的一種工具。

積分卡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獎勵或者懲罰,只是相對於恐嚇、羞辱與打罵,它讓人感覺更隱蔽更溫和一些。

但當積分卡控制孩子失效時,可以預見,羞辱、打罵,向家長投訴等更強烈的手段就會跟上。

獎勵與懲罰會讓孩子從關注自己,關注事情本身,轉變成關注外界,關注獎懲的形式。孩子變得不再專註,不敢或者沒有獨立的想法,要麼很順從和畏畏縮縮,要麼很逆反和對抗。

沒有人喜歡被控制!哪怕獲得積分或者用積分換到獎品的孩子,看起來很開心,其實內心深處一定是充滿了焦慮與不安,因為他一定能感覺到被控制。在焦慮與不安中,他們成為了「好學生」!

獎勵與懲罰的真相

獎勵與懲罰,表面上見效快,實則是發泄情緒的一種手段;表面上設計了條條框框很用心,實則是一種偷懶——因為去接納與引導孩子,需要的精力和能力遠超條條框框。獎勵讓孩子認為「只有獲得,才有價值」,而懲罰只能讓孩子發展出更強烈的反抗和挑戰,它們都在降低孩子的合作意願與能力。

如何贏得孩子的合作?

教育心理學裡有一句名言:一個行為不端的孩子,都是氣餒的孩子。

行為不端意味著不合作,要讓孩子合作,有自主性和主動性,核心是要讓孩子不氣餒,或者有信心——信任老師,信任自己。

如何讓孩子信任老師,信任自己?一起來看看A學員的案例。

A學員在上小學前是爺爺奶奶帶的,確實在規則意識方面存在欠缺。小學的老師沒有選擇接納與引導,而是通過獎勵與懲罰的方式,期望儘快矯正孩子的不合作行為。但事與願違,雖然不斷升級獎勵與懲罰的形式,但孩子的不合作性只增不減,老師只好「威脅」父母找對策,不然可能面臨退學。

由於受到老師的「威脅」,A學員的媽媽打算與老師「合謀」,強化父母對孩子的嚴厲程度。但我們與A學員的媽媽談了我們的看法:孩子在我們學園不斷進步,情緒穩定,有領導力,合作性強,我們都喜歡他。A媽媽最後選擇了我們的建議——覺察自己,並用心接納與引導孩子。

同一個孩子,在兩個地方得到的反饋完全相反,Why?不同的做法與看法使然。

(1)孩子剛來我們學園,連續跳繩一次只能跳3下,在我們帶領和孩子自己的努力下,一個星期內進步到一次70多下——在超越自我過程中孩子建立了自信;

(2)在完成作業後,我們給孩子很多自由群體活動的項目和場地,A學員喜歡玩,會玩,總是能帶著一幫孩子跟著玩——在群體里做出貢獻,得到他人的認可,孩子建立了自信;

(3)在孩子有不端行為時,我們不去懲罰他,比如孩子在閱讀區域打鬧,我們會提醒其遵守規則,提醒後繼續違反規則的,當天就不能再進入這個區域了——這叫自然後果,與懲罰有本質區別。通過鼓勵與規則,孩子清晰了行為的邊界,開始信任老師;

(4)在孩子取得進步時,我們不去獎勵他,而是即時真誠又客觀地肯定他的進步——在得到關注和認可後,孩子開始信任老師。

流行,但不一定合理

要贏得孩子的合作,關鍵是要建立孩子的信心——相信老師,相信自己。而要做到這些,需要老師們不斷地關注孩子,去接納孩子的負面行為與情緒,鼓勵他勇敢地做出改變,做出貢獻,超越自我!

有了信任,合作是自然而然的。

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庭里積分卡都很流行,但不一定合理。

對於老師和父母,放棄積分卡,放棄獎勵與懲罰,你才會去覺察自己和理解孩子,而你與孩子的進步也就在這一過程中悄然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信趣幫 的精彩文章:

TAG:信趣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