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滅亡時候,李自成得到的3700萬白銀是從哪裡來的呢?

明朝滅亡時候,李自成得到的3700萬白銀是從哪裡來的呢?

看到有人寫明朝崇禎皇帝滅亡時的殉葬庫銀,號稱3700萬錠白銀,皆有永樂年號鐫注。也有文章是說3700萬兩白銀在北京攻破後,在皇帝內胬中發現。據此,大家一致痛罵崇禎皇帝是守財奴,自己捨不得錢還要大臣認捐,被滅活該。

據經濟史的記載,明朝大多數年份白銀進項是4萬兩左右,少的時候可能僅僅2、3百萬兩,(黃仁宇《十六世紀的明朝財政與稅收》)經過萬曆初年的張居正改革,白銀進項逐漸增加到600-800萬兩。而明朝是在元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朝代,驅逐胡元後,因為全國大片土地荒蕪,明初極為重視農業,商業受到歧視,完全和在宋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元朝的重商不同。明朝洪武永樂之治時,多稱當時倉庫存糧可支十年,多達百年,而從來不記得講哪個倉庫存銀多達千萬,在明朝初年,3700萬存銀按兩的話也相當於人均半兩,清朝白銀充裕,人均一兩的國債要還49年,明朝初年墨西哥銀礦還沒有發現,秘魯白銀也沒有大規模流入中國,這樣巨大的數字,永樂皇帝區區20年能積攢的下來么?何況有的文章說的是錠,一錠白銀有10兩\50兩的,就是按照5兩一錠,這個數字比上述推論還要大。而從萬曆後期到崇禎時期,國家基本都是有赤字的,國家多事,用錢之秋,更不可能積攢這些錢,萬曆40多年積攢了700萬左右的內胬,老皇帝一死,光宗皇帝就把這錢轉移到國庫。彌補虧空了。這些錢也不可能是萬曆所積攢。

那這些錢來自哪裡呢?李自成打下洛陽的時候,福王宅子里可是有巨款的。

但是福王,萬曆愛子,賞賜無算,而且食用400萬畝皇莊租賦,而不必支付皇莊所在地政府支出。崇禎皇帝有這種好事么?他是想有來著,所以派個山西富豪閣臣代天巡狩,希望糧餉不欠,士氣旺點,但這個大臣還沒走多遠他老家就被闖王打破,變成窮光蛋了。

據我想望,應該是京城大臣家中拷掠所得。李自成軍隊有拷掠的習慣,而且因此失去士心,許多書中記載為崇禎皇帝的內胬,不過是謬記或者以訛傳訛吧罷了。我記得有的書中就以之為京城拷略的。

考察從萬曆到雍正年間稅收,萬曆年間極盛時達到800萬,萬曆初年張居正的積攢,成就了萬曆三大征。天啟間多變故,不查。崇禎時期,因為遼虜,流寇,三餉加派,總計不過2700萬兩,這樣還有軍餉不足嘩變的事情。李自成就是下崗驛卒。順治時期,號稱撤除三餉加派,不過順治時候,全國尚未底定,三餉加派的主要地區尚不在清國手中。這也號稱德政我靠。南明剛立國還號稱免北方(好象是河南山東)糧餉兩年呢,這有什麼啊,口惠而實不至啊。而且順治時期經常前面說減免的官吏剛走,後面正常收稅的官吏又來,其所以為清者,不過是清朝鞭子兵殺戮餘威。而且南明朝廷太磋,打不到河南山東來,否則北方百姓一樣簞食壺漿喜迎王室如迎岳飛般。清朝康熙時期收稅經常3000萬4000萬的收,乾隆時期最多達到8000萬兩白銀的。要說收稅,比崇禎時期還多。

如果考慮了萬曆後期開海禁後白銀的大量內流帶來的物價上漲,崇禎的三餉加派的重稅程度可以減少不少。

明朝很明顯在整個朝代沒有統一的收稅制度、專門的稅務局。而且明朝的財政補給完全是縫縫補補的短線供給。但是完全可以確定的是,明朝稅收絕對沒有清朝多,因為最明顯的就是從明朝中葉開始中國是大銀塔,入流白銀越來越多啊。這個數量上講絕對是清朝超過明朝的,而且清朝取消的三餉加派從來沒落實過。 明朝有的財政經營方式清朝一個不拉的有。清朝全國擁有白銀總數量絕對遠超明朝。稅率又沒有明顯降低。清朝收的錢比明朝少才見鬼了呢。

明朝政府手中控制的收入,除了財政稅收,把皇莊算上么?這點明朝末年的皇帝後宮比清朝開國時候是奢侈很多。或者打算把稅監算上?這些稅監就是萬曆年間活躍,但其他時候也都挺老實的。這些方式也不會是這筆錢的來源

有文章說明朝無大臣殉葬,僅一太監同死國難,比起南宋10萬大軍,宋亡三傑的殉葬規模來說,遜色多了。

崇禎皇帝死,並不就是明朝亡,這一點應該得到大多數中國人的同意,認為崇禎皇帝死明朝亡的是清朝皇帝,清朝皇帝為此還專門有明史案,原因就在庄廷龍把南明史跡記錄下來。清朝皇帝的意思是清朝天下是奪自流寇,是替明朝雪君父之恥。但明顯北京朝廷滅亡,明朝還有南京的備用朝廷,這和抗戰時期一樣,南京被屠,不是國民政府被滅,國民政府自在武漢重慶更生。

所以,如果把南明考察進去,明朝殉國人數不少與宋朝,史可法忠烈不下於宋亡三傑。明朝遺民遍布南洋、日本、安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第一掘墓忠臣——黃子澄
一隻爬行在鋼絲上的老烏龜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