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後一位格格金默玉的曲折人生

最後一位格格金默玉的曲折人生

最後一位格格金默玉的曲折人生

劉 路

金默玉2007年接受香港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欄目採訪。這位戴金絲眼鏡、塗著鮮艷的紅色唇膏和指甲油、常愛穿著白色夾克和皮鞋的耄耋老人,說起一生的坎坷磨難,竟如此的淡定、豁達,她說人這一輩子,本來就有很多的起起落落,生活的起落又何必埋怨,面對它就是了。


出身王族

1918年,金默玉出生於遼寧旅順,原名愛新覺羅·顯琦,漢名金默玉,暗喻「墨玉」,是美玉中的珍品。父親是清朝八大世襲親王之一——努爾哈赤的弟弟後裔第十世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在八大世襲家族中居首位,身份顯赫。

肅親王娶了一個王妃、四個側妃,共生下三十八個子女,其中男孩二十一個、女孩十七個。年齡最小的四側妃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在女孩中排行十四,漢名金璧輝,暗喻「金碧輝煌」,企望她今後能夠大富大貴,後肅親王將她送給日本人川島浪速當養女,分手時給她起名東珍,希望她東渡日本之後,能被當做東洋的珍寶來對待,川島浪速後又給她改名——川島芳子;二女兒是愛新覺羅·顯碙;金默玉是最小的女兒,排行十七,哥姐們都叫她「十七妹」或「小不點兒」;家裡奶媽、傭人都尊稱她為「十七格格」。可以這麼說,她是中國最後一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格格。論皇室輩分,她還是末代皇帝溥儀的侄女。

金默玉沒有趕上肅王府的鼎盛年代。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在東北流亡六年。金默玉回憶說:「沒有了皇上和太后,祖宗的牌位還在,逢年過節,一定要拜祭;同族的親戚也還在,請安的時候,失了禮節,就成了大笑話。」

1945年10月10日,國民黨「雙十節」那天,一群國民黨憲兵進入北平東四九條衚衕三十四號逮捕川島芳子(即女漢奸金璧輝)。川島芳子被關在第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後來被轉移到北新橋炮局衚衕北平陸軍監獄(此處清末建為「北平陸軍監獄」,盧溝橋事變後為「日本陸軍監獄」,1945年後又改為「北平陸軍監獄」,解放後由北京市公安局接管)。在三平方米單身牢房中,川島芳子受到一般在押犯享受不到的優待。基於這種待遇,她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那時戴笠的得力幹將馬漢三負責懲治漢奸的工作,擔任北京肅奸委員會主任。一天,一鉅賈登門拜訪馬漢三,帶來十八尊金羅漢,懇求馬刀下留人,釋放川島芳子。馬漢三財迷心竅,賊膽包天,竟真的偷偷釋放了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走出監獄,急匆匆回到家,悄聲對金默玉說:「馬漢三準備把我遣送日本,你留在北平也不安全,不如跟我一起走吧。」

金默玉經過思想鬥爭,一口拒絕了。


生活漂泊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肅王府被國民黨徵用。1948年秋,眼見國民黨行將滅亡,大哥匆忙將日本妻子送回日本。然後,他又收拾東西準備去香港。臨行前,大哥拉著金默玉的手流著淚說:「我把孩子暫時託付給你,以後我會回來接你們的。」金默玉安慰哥哥說:「你放心地走吧,只要我活著,絕不會讓你的四個孩子餓死。」

大哥走了。家中除了大哥的四個孩子外,還有二哥的兩個孩子、大哥的老保姆和她的女兒,九口之家的重擔立刻全都壓在了剛過而立之年的金默玉身上,而家中只有大哥留下的一百塊銀元。當時,肅親王的產業,北平東四以及東北旅順、大連的房產早已被她的哥哥們一點點兒地變賣了。如今,除了這手中的一百銀元,什麼都沒了。面對現實,她開始變賣家中的物品:鋼琴、地毯、沙發、皮大衣、留聲機等。

1950年末的一天,金默玉收到大哥從香港寄來的一筆生活費。她利用這筆錢開了一家餐廳,取名「益康家庭食堂」,先是經營西餐,結果無人問津;又改做「雞素燒」,仍然虧本。後來,一個四川人主動找她經營「擔擔麵」,生意終於日漸興隆起來。小店名氣越來越大,京城的很多名流都來這裡吃面。一時間,「益康家庭食堂」成了北京的名店。

1954年,三十六歲的金默玉結婚了。「大喜的那天,旗袍是借來的,請帖是老馬用毛筆寫的。」金默玉回憶說,「那一天,看著大紅的喜帖,我忽然感慨,怎麼這麼就把自己嫁出去了?」要是在過去,她或許早已像姐姐們一樣,嫁給了某位蒙古王爺,因為她們是滿蒙聯姻的重要工具。不過,金默玉從小就和她們不一樣。在北京的時候,她拒絕了家裡人的提親,沖著他們喊:「我的事,你們誰都不要管!」這樣的婚禮,或許潦草了些,卻是她自己的選擇。

金默玉與馬萬里的結婚照

丈夫馬萬里是當時國內極負盛名的花鳥畫家,他曾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位妻子因難產而死;第二位妻子因感情不合與他離婚。遇到金默玉時,馬萬里還住在女兒家裡,女兒家很小,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更別提畫畫了,他也曾因此而心灰意冷,有過自殺的念頭。金默玉的出現讓他又有了生活的信心,也重新擁有了新的家庭。

可是沒想到,政治風暴很快就到來了。

1958年2月,離當年的春節還有五天,金默玉突然從家中被帶走,六年後,被判有期徒刑十五年,開始了她的牢獄生活。罪名就是——肅親王的女兒、特務川島芳子的妹妹。為了不連累丈夫,監獄中的金默玉申請了離婚,她決定獨自度過漫長的刑期。

她寫了一封信給丈夫的女兒,請她到監獄來一趟,商量與她父親離婚的事情。誰知,馬萬里卻堅決不同意,說什麼也要等到她出獄的那一天。金默玉得知精神異常的丈夫如此信誓旦旦,禁不住流下了眼淚。可是世事無常。一天,金默玉被叫到隊長室,一位自稱是南寧法院的人拿出了一紙離婚協議,讓金默玉簽字。她一看離婚書上不是丈夫的手跡,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她沒有任何猶豫,立刻簽了字。

原來,自從金默玉被捕後,馬萬里的精神狀況一直不好,他在南寧的妹妹了解到哥哥的窘況,就向廣西有關部門反映。由於馬萬里是著名畫家,因此經廣西統戰部出面,他被移居南寧。在移居前,他的妹妹和他的女兒說服他與金默玉離了婚。金默玉服刑期間,馬萬里也被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據說,馬萬里的家仍然一直保留著他和金默玉結婚後的房間布置,絲毫未改,但直到馬去世,兩個人都再也沒有見過面。

1973年,金默玉終於熬過了十五年的鐵窗生涯,重獲自由。刑滿釋放的金默玉來到天津茶淀農場種地、養鴨,成為一名農場工人。然而,十五年的鐵窗生涯使金默玉的身體大不如前,辛苦的勞作使她很快就病倒了。

此時,一位農場的土專家、講北方話的上海人施有為走進了她的生活。他將一把自製的小鐵鍬、一本日語版的《人民中國》,送給了手掌流著血的金默玉。金默玉很快答應了他的求婚。婚後,夫妻在農場分給的小屋生活,養雞、養鴨,度過了一段清貧但溫馨的時光。

1979年,健康狀況逐漸惡化的金默玉再也無法從事體力勞動了,但她不知道該如何改變。想來想去,她提筆給鄧小平寫了封信,信中簡單介紹了自己的出身與經歷,繼而又表示,如今自己身體不好,不能從事體力勞動,但頭腦清醒,能夠從事腦力勞動,希望能夠給予相應的工作。

信寄出去之後,金默玉也沒抱太大的希望。但沒過了幾天,農場來了三名核實情況的同志。幾天後,她等來的是比一份工作還讓她欣喜的消息——來自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平反通知書。


寬容是福

回到北京後,金默玉的生活便逐漸安定了下來。沒過多久,1982年10月,以前在日本學習時的同窗小坂旦子等人幾經周折聯繫到了金默玉。於是,他們邀請金默玉到日本訪問並會晤了大家。見面後,金默玉向同學們講述了她這幾十年的生活經歷。大家聽了,既為她遇到的坎坷遭遇而扼腕嘆息,又對她在身逢逆境時始終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而充滿了敬意。當同學們聽說她的生活還很清貧的時候,都熱心地勸她,希望她能定居日本,一來這裡有她的親朋故友,便於相互關照;二來日本較好的生活條件對於她的身體恢復也大有益處。

金默玉聽了很感動,但是對同學們說,自己是中國人,雖然受了委屈,可畢竟過去了。作為中國人,日本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國家。況且,自己大半生都虛度了,如今國家正在好轉,我應當為國家做點事情。她還對大家說,當年在監獄的時候就曾想過,如果有一天出獄回到北京,一定要辦一個日語學習班,培養中國的日語人才,為今後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做點貢獻。現在看來,有大家的支持,這件事情一定會辦成功的。就這樣,從1992年創辦愛心兒童日語班開始,她通過幾年不懈的努力,於1996年5月在河北廊坊創辦了愛心日語培訓學校。2000年,在愛心日語培訓學校基礎上,又建成了廊坊東方大學城並正式開學。

她當年的願望實現了,欣慰之餘,她還是那麼平靜。說來也是,經歷過榮華富貴,也品嘗過草根味苦,得與失只不過是她人生哲學中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得何足喜,失亦何憂?

晚年的金默玉身患脊柱炎,很少下床,也很少外出。我們北京市文史館的工作人員去探望她的時候,她偶爾也會陪著我們坐到窗邊,輕輕地點上一支煙,然後若有所思地看著窗外的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似乎我們的存在,又輕輕地撩開了老人塵封已久的記憶——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海闊天空也好,波譎雲詭也罷,不經意間又閃回到了老人的心際,空氣變輕了,往事變近了,就連長久擱在老人心裡的埋怨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問過金默玉:「金老,您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她喃喃地說:「寬容。」

2014年5月26日,金默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金默玉曾說過,她這一生做過兩件最正確的事,一是沒去香港,二是在獄中沒陷害過任何人。「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我的家庭教師告訴我,高尚不是別人笑的時候你不笑,它是一種品德,它樸實、大度、真誠,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他,在別人最需要鼓勵的時候鼓勵他,只要能給大家帶來幸福,那就是最高尚的。」最終,她用了大半輩子的生活為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

(註: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了《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傳略——金默玉傳》等加工整理而成)

(作者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北京文史》編輯)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金朝婦女服飾述略
在藏地流行的蒙古人馭虎圖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