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科幻作家寶樹:穿越回到過去,改寫科幻的未來

專訪科幻作家寶樹:穿越回到過去,改寫科幻的未來

專訪科幻作家寶樹:

穿越回到過去,改寫科幻的未來

▲ 中國科幻作家寶樹

科幻與歷史·開場白

科幻與歷史驟眼看來好像在時間線的兩端。然而西方不少科幻小說喜歡寫空想歷史,例如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的《高堡奇人》就假想納粹德軍勝出二次大戰,故事後來被阿瑪遜改編成網劇。作家們甚至重畫科技樹,創作出如《差分機》(The Difference Engine)的蒸汽龐克系列。這些想像繼續流傳到日本,則衍生如《甲鐵城的卡巴內利》和《Princess Principal》這類動畫。透過再述歷史去創作科幻,香港則有正在眾籌的動畫《離騷幻覺》。來到了中國大陸,到底作家怎樣處理這種古代與未來的衝突呢?到底截取哪個時代的歷史與未來碰撞比較合適呢?2018年3月17日美倫星際科幻大會(Melon-X)在港舉辦,創辦人Fritz Demopoulos邀電影製片人、科學家、遊戲開發商和投資者聚首一堂,探索科幻前景。01哲學帶來Melon-X科幻作家專訪系列,訪問科幻作家寶樹是如何探索科幻與歷史的關係。

在中國屢獲科幻小說獎的作家寶樹自2010年開始寫作,著作有例如緊接劉慈欣《三體》的世界觀續寫的《三體X:觀想之宙》。先後在北京大學以及比利時魯汶大學修讀哲學的他,一直遊走在這虛擬與真實,空想與實證之間。他尤其要面對物理學發展的旅途上,一直想要剔除流於空想的哲學思想的影響。

在這之上,有別於關注未來的科幻傳統,他所編著的《科幻中的中國歷史》,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科幻如何塑造現在。在哲學與科技、科幻與歷史兩條互有矛盾的軸在線,寶樹到底怎樣找到自己看待科幻寫作的方式呢?

▲ 寶樹編 《科幻中的中國歷史》

01哲學:你讀哲學出身,哲學對你的科幻世界觀有什麼影響?

寶樹:很多哲學命題正是科幻的主題,比如柏拉圖主義的洞穴隱喻、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與我們如今所講的虛擬現實(VR)、或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路》(The Matrix)呈現的場景非常類似。不過科幻小說畢竟是一種文學,不為闡述某一哲學命題而作,但哲學給你一個開放的視野,一種新的可能性。

01哲學:最近去世的霍金常常表達對哲學的鄙夷,對未來技術的戒備。作為讀哲學的科幻作家,你怎樣看待這種表述?

寶樹:霍金在《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中說哲學已死、哲學不可能洞悉宇宙真相。最初我不能接受這個說法,但經過一番痛苦反思,我覺得這說法自有其當頭棒喝之處。很多傳統的哲學家可能認為宇宙的真相就在書齋之中,透過思辯、清談、苦思冥想之後我們可以頓悟,但這不符合今天物理學、數學等科學對觀察、理論和驗證的要求。然而,霍金所說也並非完全正確。

要回答「宇宙為什麼存在」、「我們為什麼在這裡」、「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種問題,你需要哲學。即便你否認「意義」、「存在」這類問題的合法性,你仍需要以哲學式的分析來響應——也就是退回到問題本身去分析。海德格談「存在」的方式無法被科學所取代,比如物理學意義上的存在——無論是是原子、夸克,還是如今最高級的弦理論也好,它們本身都是從存在者(ontic)的層面上來把握,而不是存在論(ontological)意義上的。物理學對於這類問題的解釋是不充分的:人為什麼會有意識?為什麼有時間?人為什麼能夠感受到時間?但也並不是說這類問題只能靠哲學家去解決,生物學或者物理學上新的突破都會推進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與其說「哲學已死」,不如說會出現新的哲學,我們不能否定哲學本身。

▲霍金 《大設計》英文版

Stephen HawkingThe Grand Design

01哲學:你的小說《時間狂想故事集》和《古老的地球之歌》都將科幻故事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代。你如何處理時間的哲學?

寶樹:我喜歡大時空尺度的思考,這正是科學與科幻最吸引我的地方。今天人類對於宇宙的想像首先是地球,但當時空尺度無限拉大、拉遠時,人類就會變得非常渺小。那我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我的故事就嘗試透過科幻的想像連結那些古老、久遠的時代。比如在后羿的時代,地球上有什麼東西存在?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再比如我們今天所唱的流行歌曲,假如能保存到幾百年、幾千年以後,那時候的人類聽這些歌又會有什麼感想?

▲ 寶樹 《時間狂想故事集》

01哲學:你去年主編的新書《科幻中的中國歷史》提到「歷史的科幻」,能介紹下你的思路嗎?

寶樹:大家常常講科幻怎樣引領未來,但誤以為科幻與歷史完全沒有關係。實際上並非如此。一方面,科幻會改變你理解歷史的方式。以現代人的世界觀去追溯歷史,可能會更重視技術的歷史,但科幻則更進一步追問歷史的多種可能性。比如蒸汽朋克就是從十九世紀科技的發展基礎之上,想像由蒸汽製造的計算器或者飛艇。這是歷史的還是科幻的呢?你會發現歷史和科幻是可以結合起來的,或許這就是以科幻的方法來看待歷史的一種思路。另一方面,哪怕是關於未來的故事也會涉及歷史。比如《三體》之中高新技術滅世的未來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清王朝閉關鎖國結果卻被外國入侵打敗的歷史。阿西莫夫(Asimov)自己也說他的《基地三部曲》實際上是講述羅馬帝國覆滅、教會保存文化的科幻版故事。所以你看,很多關於未來的故事背後都有歷史的影子。

01哲學:從技術哲學的角度而言,香港學者許煜認為思考中國的科技歷史應該從古代宇宙論說開始,而非從科幻裡面主流的現代化歷史觀出發。你有想過從中國的科技史本身出發來改寫科幻或科幻史嗎?

寶樹: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但我必須申明,我們對於科技史本身的理解也受到西方影響。譬如江曉原在他的書中就提到,我們從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提取一些事件,將其剝離原本的脈絡,稱之為「科技史」,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古代天文學的日月觀測與占星術、軍國大事等等相互連結,密不可分。受到大氣折射影響的日月亮度和顏色的變化,對於現代人來說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但在古代,這些細微的區別卻代表了是吉是凶。因此,我們所理解的科技史並古代思想非原汁原味的的面貌;反之,如果你只關注復現古代原貌,那就單純只是思想史的問題,而無關科技史了。

我最近寫小說時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你以古代世界觀寫小說,但那就不是科幻而是一種相當奇幻化的世界;如果你要寫科幻的話,就沒有了古代世界觀。以科幻的邏輯來貫穿古代世界觀會是一種有趣的嘗試,譬如Ted Chiang的巴比倫塔,將天堂與大地連在一起。Stephen Baxter有一篇小說講十九世紀的人去探索地球,發現地球的北極和南極是由巨大的天柱撐著,這也提供了一種有趣的世界觀。

▲ 香港眾籌動畫《離騷幻覺》

獲「DigiCon6 Asia大賞」香港區金獎

01哲學:中國古代科學觀似乎很難與神話、奇幻元素撇清關係。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傳統或中國古技術的根基之上其實很難生成我們當今所理解的科幻小說?還是說古代小說也發展出了自身的科幻形式?

寶樹:古代沒有很明確的科學觀念,也不太在意世界觀的嚴謹性,我們所以你很難說這是一種科幻,比如說現代小說就不會像《西遊記》那樣寫故事。不過如今我們倒是可以做更多古今結合的嘗試。比如我的朋友騎桶人寫了一本小說叫《歸墟》,故事以唐朝為背景,寫一群人向東航海去尋找歸墟,他們經過神話之中的異境、蓬萊仙山,遭遇怪魚,但實際上這些東西都是不存在的。故事最後,歸墟掉下去了,掉到了西方的海上。這種結合古代非現實的世界觀與現代的世界觀的做法非常有趣。

其實還有一些不那麼奇幻、看起來比較可信的古代科幻,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沒那麼多怪力亂神,例如菩薩仙靈或法師施法之類。相反,武俠小說之中的神奇力量、或是毒藥斷腸草,對於古代人而言可能是很合理的推演,因為它背後有古代理論的支撐,比如內功、真氣這些概念便涉及中醫經脈學、以及氣和五行變化的哲學。儘管很多人可能不認同中醫或古代哲學,但它至少不是神話。不過我們通常也只認為武俠屬奇幻而不算科幻。

這幾十年來,科幻的定義變化非常大。黃金時代的科幻老路走不下去了,很多西方作家也會尋找更早的歷史淵源比如古希臘神話來響應時代的改變。

▲ 武俠小說的奇幻世界

01哲學:科幻是個很「現代」的概念,而中國當代的科幻寫作似乎很難擺脫先進西方的創作方式及社會想像。這也是中國科幻小說寫作的困擾。你是否想過從第三世界自身的歷史出發來寫作科幻或科幻史?

寶樹:《三體》是從中國革命歷史出發來寫科幻。不少中國作家寫科幻的時候的確受西方影響,但他們也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處理中國歷史。中國或其它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變化如此之大,來自這些地方的作者會帶有本國的問題意識。其實西方國家嘗試在非西方世界尋找新的靈感,比如最近的電影《黑豹》就挪用了非洲的背景。

責任編輯 孟浪言

宇宙的未來 現在 過去

四十二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十二史 的精彩文章:

無暗物質星系現世

TAG:四十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