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誰是神經病

說誰是神經病

如果有人說某人「神經病」,一般不是指醫學上的神經系統疾病,而是特指某人「腦子壞特了」(上海話),精神方面有問題。那如果說中國人90%的人「腦子壞特了」,估計很多人認為我「腦子壞特了」。別急,最近剛剛發布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中提到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鎮居民僅為10.3%。眾多的人腦子是否有問題,咱們先不爭論,而說大眾有焦慮心理,估計很多人會信。

小朋友為讀書考試焦慮、大人為事業發展焦慮

沒房的為房價上漲焦慮、有房的為房價不漲焦慮

結婚的為感情平淡焦慮、沒結婚的為另一半不知所蹤焦慮

沒孩子的為生不出焦慮、有孩子的接下來就是考慮買奶粉、買學區房、孩子讀書考試、結婚生子不斷焦慮著......

最近還聽說90後都加入了離婚大軍,讓還沒結婚的80後如何想......

因此,腸胃不好、睡不著、易怒、內分泌紊亂等情況接踵而至;同樣身患軀體疾病的也往往有心理問題,這點臨床醫生更容易發現。既然說到臨床醫生,那麼經常性的倒班,也會讓醫務人員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因為過度勞累引發的死亡病例就不多說了。

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10日

世界睡眠日3月21日

世界預防自殺日9月10日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5月25日

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4月2日

......

其實不必等到相關紀念日才來改善癥狀,保持良好的心態是一門每天必修的功課。2011年美國《時代周刊》將焦慮問題作為封面故事進行深度報道:在令人失控崩潰之外,焦慮作為頭腦中情感與認知之間的橋樑,也有可能成為強有力的刺激、激發出更多的活力和創造力。可能不是焦慮本身,而是我們如何應對焦慮才能決定焦慮是有用的還是有害的。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Rollo May認為個體作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價值受到威脅,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由此引起的擔憂便是焦慮。他還區分出兩種焦慮:正常焦慮和神經症焦慮。正常焦慮是人成長的一部分。神經症焦慮是對客觀威脅作出的不適當的反應。而弗洛伊德則將焦慮分為:現實焦慮(自我與現實之間的衝突)、道德焦慮(自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以及神經性焦慮(自我與本我之間的衝突)。

面對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直視。

首先要先明確哪些是引起焦慮反應的事或人。譬如之前提到的考試、房價、孩子還是事業等等,典型的癥狀就是一想到這個問題就頭疼。當然不是所有的問題會引起同樣的焦慮感,因此也可以對事情進行排序,什麼引起的焦慮最強。

其次就是擺脫自我中心。往往我們會聽到有人說「想不開、想不通」,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一味地這麼想,結果就是無法脫離泥潭。那麼該找其他人聊聊,聽聽別人的想法,大多數旁觀者會更客觀地分析問題。譬如最近有朋友的某隻鞋子配飾不見了,對比兩隻鞋子看很明顯有差異,朋友就顯得焦慮,擔心別人會注意到,而事實上一天工作下來,幾乎沒有人向她詢問,那麼之前的焦慮就是自己想多了。

最後就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人有焦慮,不過沒有實際行動。就好比你想中500萬彩票,前提是得花2元錢去買張彩票吧,否則如何中獎?當然不是每次的方法都能馬上解決問題,或許要嘗試好多次才可以,甚至很長時間都無法解決,那麼有時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甚至類似阿Q精神,或多或少也能擺脫焦慮情緒。當然嚴重的焦慮就該及時就醫。

我們可以不承認自己有「神經病」,不過我們每天還是要面對很多問題。我們不能像機器人那樣無動於衷,不過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問題。現在的你是多年前你自己的選擇,那麼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你,從現在開始就可以再次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諸任之談醫學人文 的精彩文章:

TAG:諸任之談醫學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