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遠離風險 跑步是一門修身修心的技術活

如何遠離風險 跑步是一門修身修心的技術活

我們熱愛跑步,那是因為它帶給我們快樂、健康和積極的正能量。

春光漸濃,桃紅柳綠,人間四月天,正是跑馬好時節。最近一到周末,我的朋友圈必被各種越野賽、馬拉松賽霸屏,跑友們的比賽熱情已經勢不可擋。

然而,春風得意馬蹄疾,老馬難免失前蹄。再著名的賽事,再老手的跑者,最怕的始終都是一件事:生命意外。

先來看一組「駭人聽聞」的新聞:

4月22日,2018上海國際半程馬拉松賽開跑。據統計,當天醫療保障共接診506人,輕傷454人,重傷52人,送至東方醫院急診24人,轉ICU4人,主要診斷為肌肉痙攣、拉傷、中暑、眩暈以及過度通氣。(詳情見上海市東方醫院主頁)

同日,大洋彼岸的倫敦馬拉松,29歲的邁特坎貝爾在36公里處倒地,隨後送醫不治。這位跑者是一名米其林大廚,兩周前剛參加了曼徹斯特馬拉松賽,以256成績刷新了PB。這並不是倫敦馬拉松賽場上第一次出現意外,2016年31歲的陸軍上尉大衛西思在距離倫敦馬拉松終點線約5公里處,暈倒後不治身亡。

又是同日,在揚州馬拉松的賽道上,一位女跑者在6公里處昏迷倒地,路過的四名跑者伸出援手,進行心肺復甦急救,醫生趕到後挽回了她的生命,是不幸中的萬幸。

一、對待比賽需保持敬畏心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是天堂還是地獄。」

肯定有人想:「我是佛系跑者呀,不求速度不求成績不求名次,就圖個開心,比賽最慘也就抽個筋啥的,暈倒、猝死那些可怕的事,跟我沒啥關係吧。」

嗯,發生意外的那些選手,在他們倒下之前,也是跟你抱著同樣的想法。

根據統計,20014年至2016年,在國內馬拉松比賽如火如荼興盛起來的這幾年,一共猝死14人,在終點附近猝死的概率達80%,大部分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

這些數據看起來冷冰冰,感覺沒啥概念,對吧?講一個故事先。

我一位好朋友,2016年我們原本相邀一起去武功山越野賽。但臨近比賽他放了鴿子,因為他的表弟在參加敦煌100國際越野賽時,遇到了不幸。他說,他的內心非常震撼,一個鮮活的生命這麼就沒有了。再三考慮,做下棄賽的決定,是因為認真反思後,覺得自己對越野這個項目了解不充分,也沒有好好備賽訓練,不應該去冒風險。我聽後,非常支持並認同他的選擇。(提起了朋友的傷心事,在此向他表示抱歉)

悲劇離我們很遙遠?No,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21公里、42公里,每一步都是踩在極限的邊緣,每一步都必須謹慎更謹慎——這是作為一名跑者,對這項運動應有的最基本的風險認知和敬畏之心。

不要以身試險,意外從來不會給你反悔的機會。

所謂意外,當然都是在意料之外。我們能夠做的,是做好充分的預防準備,降低意外發生的幾率,並在意外臨近時,能敏銳察覺到變化,做出正確的行動選擇。

那麼,怎樣的預防就算是完備了?戴了心率帶、心率手錶,是不是就萬無一失了?我們又該如何預判危險的來臨?抽筋氣喘算是危險的信號嗎?

二、擺正理性的心態去跑步

「刻舟求劍,南轅北轍,緣木求魚……這些古人告訴我們的錯誤,許多現代人依然在犯。」

在運動中出現生命意外,也叫做「運動性猝死」,它常見於長跑、足球、籃球等高強度體育競技項目中。發生運動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臟驟停,雖然過度劇烈運動是主要誘因,但往往潛在的心源性疾病是不可忽視的主因所在。

換句話說,運動得有限度,這個限度需要在你自己身體的可承受範圍內。

1、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

作為跑者,需要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有充分的了解。

不用說,定期體檢是必選項。其中,心臟彩超、心電圖平板運動測試是非常重要的檢查項目,能夠及時地排查出潛在的心臟疾病。

看到這裡,如果你還沒有做過相關檢查,建議將相關的項目檢查安排進你的日程里,畢竟磨刀不誤砍柴工。

另外,假如你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心律不齊等病狀,或者最近感冒、身體疲勞、過多飲酒等,都應當更加謹慎地運動,降低跑步強度,不要任性。並且,密切關注自身的體感變化,當有頭暈、胸痛、氣短或者心悸的感覺時,應即刻停止運動,及時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2、莫與他人做比較

人與人是不一樣的,生理基礎與極限都存在著差別。

別人能輕鬆跑到4分配速,一周練兩次間歇,周跑量達到80公里,那是適合他個人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跟你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太過於關注他人,卻忽略了自己。

科學運動應該以自我為參照,找尋到適合自己的訓練節奏和訓練量,不需要與他人作比較,也不可以用他人的標準套用在自己的身上,這是一件沒有意義且相當危險的事。

3、賽場慎用意志力

以上這些都是在比賽之外,我們需要去完成的功課。但即便都做到了,也不能擔保你在賽場上能一帆風順。

在倫敦馬拉松上倒下的那位大眾精英選手,能跑出300以內的水平,想必他有很好的體能基礎,日常常訓練是規律嚴謹的,那為何還會出現意外?

這或許與當天過高的氣溫有關,也或許與他剛在兩周前盡全力跑了一場全馬有關。但光是這些原因,無法說服我們去相信這場意外是完全無法避免的。

一定有哪裡出了錯。

是的,就是心態。

如果你總是用「拼」的心態去比賽,過分看重意志力,不管自己的體能狀態如何,不去顧忌賽道的客觀情況,也不去關注過程中身體發出的信號,無視「極限」,一心向目標發起衝擊,那麼你就等於徹底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下——不出意外是僥倖,出現意外是不幸。

所以,你是帶著怎樣的心態在訓練和比賽的呢?我們都需要好好反省自我。

三、遵循正確的方法去學習

「想做好一件事,方法大體都是相通的。」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安全、無傷、開心地跑好一場馬拉松比賽,並且成績不要太差(最好還能PB),這可以說是跑者們共同的心愿了。

那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應該怎麼做?

1、智慧的跑者,用大腦跑步

正確的路徑應該是:學習-理解-實踐-感知-思考-再學習

(1)學習理解

首先,你需要學習科學跑步範疇內的相關知識,了解並理解核心的基礎概念以及訓練的原則、方法。

比如,什麼是心率區間、觸地時間、有氧代謝、超補償原理等,它們分別意味著什麼,如何應用在跑步訓練中。

(2)訓練實踐

其次,用正確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指導你的日常訓練,並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嘗試為自己製作課表,而不是隨心所欲想跑就跑;學著根據書本上的指導,進行心率相關的訓練,讓訓練效果可量化,而不是光憑體感去跑。

(3)提升感知

第三,在訓練中去用心感知,提升對自我的了解,明晰體能的邊界,敏銳捕捉身體狀態的變化。

比如,很清楚掉速的徵兆,氣喘、腿沉、跑姿變形,心率大概升到了多少;很清楚訓練加量的閾值,了解身體疲勞恢復的快慢,絕對不會過度訓練,等等。

這一點相當重要。我們跑步,不是跑了就好,而是要提升自我的知覺。如果你平時都不關注自己的體能信號,甚至不知道「不適感」的知覺是怎樣的,又如何在比賽時,做到敏銳察覺到身體的變化?又如何判斷身體此刻是否瀕臨力竭的邊緣?又何談將配速控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

(4)思考調整

第四,遇到問題時,思考和找尋問題的根源,重新再學習,調整訓練。

比如,當我們遇到傷痛時,不應當勉強硬撐或任性亂跑,而是要積極去尋找傷痛的根源,然後去解決問題;當我們遇到進步瓶頸時,也同樣要去思考問題出在哪裡,而不是固執己見地抱守經驗陳規。

當你能夠做到以上四點,走上賽場時,你將會胸有成竹。

此時,你需要做的是:擺正心態、選對策略——不對成績有不切實際的期許,準確地把握賽況與個人體能的變化,調整比賽策略,避免過度消耗體能,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你就能跑好這場比賽。

2、想跑就跑,那是任性

但往往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環顧一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跑者:

a、連續參加很多場比賽的

b、比賽之前突擊猛加量的

c、比賽時一瘸一拐在撐的

d、有了傷痛還在繼續跑的

e、每天都跑就愛曬跑量的

f、剛跑沒多久就去比賽的

如果有,好心人可以提醒一下他們,要小心傷痛和意外。

很多人是憑著一腔熱情在跑,一有了想法就去行動,完全沒有經過思考學習的過程,這就相當於在拿自己當「小白鼠」。

前幾天,「梨視頻」介紹了一位趙先生,檢查出交叉韌帶斷裂,要做手術之前,還去跑了幾場馬拉松,口口聲聲說中籤難得。

同為跑者,這樣的跑步態度我是極為不認同的。我們是為了更好更健康地活著去跑步,而不是單純為了跑更多而活著,因果倒置的後果,就是慘烈的傷痛。

熱愛、堅持,這些都是我們跑者的初心和優點,是沒有錯的。但只憑熱愛和堅持,想跑就跑,那叫做「任性」,無法讓我們跑得更好、不受傷、遠離風險。

跑步是一件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的事,比賽只是檢驗訓練成效的「考試」,不因本末倒置。

四、善用心率數據和手錶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前文,提到了我們需要學習理解跑步相關的概念。在眾多的跑步知識點當中,與運動性猝死最相關的核心概念,就是「心率」。

近幾年,隨著網路媒體對馬拉松知識的普及,很多跑者都了解到心率的重要性,會在跑步時使用帶有心率功能的手環、手錶,關注心率變化,這是一件好事。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只知道心率數據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知道如何利用心率來指導我們科學地跑步。

接下來的部分,就是心率訓練的乾貨內容:

1、測量最大心率與安靜心率

不同的人,心率高低可以互相比較嗎?

——不可以。

最大心率就是用220-年齡來計算嗎?

——不是。

maf180訓練法適合馬拉松跑者嗎?

——適合,但不是最好的方法。

實際上,單純的心率數據,是沒有太多的訓練指導意義的。因為你並不清楚,這個數值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更有意義的數值是「心率區間」。

所以,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最大心率和安靜心率,從而確定你的心率波動範圍。

(1)測量安靜心率

安靜心率很好理解,就是靜止不動時的最低心率。測量方法如下:

選擇一天睡眠充足的早晨,起床後站在床邊,靜止1分鐘。1分鐘之後,跑表上顯示出的心跳數值,就是你的安靜心率。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跑步是站著跑的,所以安靜心率也需要站著來測量。

(2)測量最大心率

很多人見過「220-年齡」這個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但不清楚這只是學術研究用來寫論文的,不能用在真正的跑步指導中。

最大心率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跑測來獲得,測試方法如下:

630-600配速800米,

原地休息2分鐘。

600-530配速800米,

原地休息2分鐘。

530-500配速800米,

原地休息2分鐘。

500-430配速800米,

原地休息2分鐘。

430-400配速800米,

原地休息2分鐘。

400-330配速800米,

原地休息2分鐘。

330-300配速800米,

原地休息2分鐘。

300-230配速800米。

要注意的是,不用把所有配速組跑完,當本組已經跑到你的9成力時,最後加速衝刺跑完本組,完成測試即可。

除了操場跑圈之外,還有跑步機測試、坡度測試等方法,大家可以自行查找資料來學習。

每次測試並不一定都會成功,測試效果會受到體能疲勞、氣溫、精神興奮度等因素影響。所以,建議跑力相近的跑者組團一起測試,更容易「逼出」最大心率。一般來說,比賽的時候,我們都會更興奮,心率容易升高,所以在5公里、10公里測試中,也可能更容易跑出最大心率。

對一般的跑步愛好者來講,最大心率測試是比較安全的。人體自我有較強保護機制,800米跑雖然速度快,但最後衝刺的距離較短,還沒到生理極限,覺得呼吸不過來時,大腦就會命令你停下。所以更多時候,我們會因為自我保護機制太強大,測不出實際的最大心率。

但對於有心臟、血壓類疾病的人,或是長期缺乏運動、體質較弱的人,出於安全考慮,建議用原地跑的方式來測試最大心率,或是先以過去跑到過的最大心率值為準。

2、劃分好心率區間

當你知道了自己的心率高點和低點之後,就可以判斷當前心率值處於什麼位置,是高還是低,由此來把握訓練強度的大小。

丹尼爾斯博士的儲備心率法,正是將我們的心率範圍劃分成5個區間,由此來判斷當前的訓練強度以及效果。

這五個區間分別是E輕鬆跑(Easy zone)、M馬拉松配速跑(Marathon zone)、T乳酸閾值強度(Threshold zone)、A無氧耐力區間(Anaerobic zone)、I最大攝氧強度(Interval zone)。(註:A強度是徐國峰老師後續補充加入的)

其中,E、M為有氧區間,A、I為無氧區間,T為無氧有氧過渡區間。

(1)E強度:輕鬆跑

E心率區間:【(最大心率-安靜心率)*59%+安靜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74%+安靜心率】

E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慢跑」,也是LSD的配速。那麼,何謂「慢」呢?就是需要將心率保持在上述區間內。

E跑是有氧能力的基礎,所有的業餘跑者,都應該從E心率開始練起,並且在跑了一段時間後,不要急著加速,而是適當將距離加長。

在E心率區間內的長期訓練,可以幫助我們打下紮實的有氧基礎,並且提高肌肉端燃脂有氧的能力,增強心臟收縮的力量,並使肌纖維變得強韌,避免受傷。

對馬拉松跑者而言,平時訓練,E跑30分鐘以上才會有訓練效果,但最長也需要不超過2.5小時。

(2)M強度:馬拉松配速

M心率區間:【(最大心率-安靜心率)*74%+安靜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84%+安靜心率】

M跑是馬拉松跑,M跑可以幫助我們模擬全馬比賽強度、提升掌握配速的能力。

M跑的訓練效果與E跑相似,但它的強度比E跑更大,單次訓練時間建議不要超過110分鐘。

M心率區間是我們全馬比賽時應當參照的心率區間。換句話說,當你在跑全馬比賽時,監控心率,就是需要將心率盡量維持在M區間值的峰值以內。(即使最後衝刺時會超出M區間,也要格外留心,關注體感變化)。

在你跑崩之前,你的心率一定會先崩,只是你沒有察覺、沒有概念,或者壓根沒有重視。

我們跑步監測心率,一是為了保證安全,二是為了確保成效。當你理解了馬拉松的本質是一項有氧運動,你就會明白,只有將心率控制在有氧範圍內(也就是M強度以下),才能安全、順利、漂亮地完成一場全馬賽事。

(3)T強度:乳酸閾值強度

T心率區間:【(最大心率-安靜心率)*84%+安靜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88%+安靜心率】

T跑很特別,它是無氧與有氧的過渡區間,在這個區間里,乳酸生成的速度與排除的速度相當。

所以,當我們經常訓練T跑,乳酸臨界速度會提升,利用乳酸供能的能力會提高,有氧區間也會跟著擴大,進而提升我們的有氧運動表現。

T跑相當於我們的半馬配速。即便是高手,也最多只能連續跑60分鐘,頂尖選手的半馬成績是在60分鐘左右,這也是側面的印證。

這也意味著,當你跑半馬的時候,如果想在安全範圍內跑出更好的成績,就需要監控心率維持在T區的上限以下。

換句話說,假使你跑半馬時,不管心率,一路狂飆到T區以上,那後果要麼是掉速,要麼是跑暈,反正跑崩是必然。

(4)A強度:無氧耐力

A心率區間:【(最大心率-安靜心率)*88%+安靜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95%+安靜心率】

A跑可以當做5-10公里的比賽配速。它的主要訓練目的是讓身體學會從乳酸過量恢復到有氧區間的能力。

它的訓練效果與I跑相似,對於從沒有跑過間歇跑的跑者,跑A強度的間歇跑就可以有效提升最大攝氧量。

(5)I強度:最大攝氧強度

I心率區間:【(最大心率-安靜心率)*95%+安靜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100%+安靜心率】

I跑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亞索800」訓練,可以用來當做3-5公里配速。

它的訓練目的是為了刺激最大攝氧量,提升跑步經濟性。同時,I跑也是鍛煉意志力的好時機,因為你必須在心率飈到高峰值時,咬牢堅持到底,這也是出效果的關鍵所在。

3、跑步監控心率區間

(1)設置好手錶參數

很多跑者雖然有心率裝備,但是不知道該怎麼用好它。

當你測量好安靜心率與最大心率後,將它們填入你手錶的「個人設置」中,並選擇「基於儲備心率百分比」,然後將各區間百分比數值設置正確,這樣你就可以用手錶來做訓練指導。

另外,在比賽前,將「心率區間」添加到你手錶的數據頁面中。在比賽時,「心率區間」是你最重要的監測指標,需要時刻關注——全馬比賽將其保持在3.0以下,半馬比賽保持在4.0以下。

我們要知道,心率是一個被動指標,它不僅受到運動劇烈程度的影響,還與氣溫、坡度、身體疲勞指數等因素直接相關。

就像今年的上海半馬、倫敦馬拉松,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出現不適,與氣溫偏高有很大關係。

在這樣的賽況下,如果你還按照平時的配速來跑,心率必然會飄高,甚至會高到無氧區。所以,有經驗的跑者就會選擇降速,而其本質就是要維持心率在目標區間範圍內。

天意難為,賽況是無法人為控制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賽況下「盡人力」,將心率維持在目標區間內,這既是為了安全順利完賽,也是為了跑出理想成績。

(2)守住有氧底線

E、M、T、A、I這五個心率區間,既是日常訓練時保證效果的強度標準,也是比賽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獲得好成績的監測標準。

其中,有氧區間的E跑和M跑是關鍵的基石,尤其是E跑。安心練好有氧跑,你就可以順利完成馬拉松賽,並且成績不會太差。

無氧區間的A跑和I跑是進階的練習,進階的前提是你的有氧基礎已經打得足夠紮實,否則練了無氧速度,也是空中樓閣。

乳酸閾值區間的T跑是耐力提升的竅門,可以讓我們能更好地適應、利用和排除乳酸。

從體感上講,E跑是最舒適的,I跑是最痛苦的。當我們跑步處於A和I心率區間時,乳酸和各種代謝副產物迅速積累,呼吸急促,分分鐘想放棄。

在日常跑步中,我們一旦進入無氧區間後會很痛苦,想要慢下來,就像我們都很討厭的800米跑一樣。

但是,切換到比賽中,當我們被心中強烈的完賽目標所驅動,被賽道旁熱烈的加油聲所鼓動,甚至強大的意志力、興奮的腎上腺素,會讓我們忽視了肉體的痛苦,任由心率在高位盤旋,那後果將很可能是:體力不支,抽筋,跑崩,甚至出現不幸的意外。

這也是為何明明是有氧運動的馬拉松項目,心率本不應該那麼高,不該是那麼劇烈的運動,卻在賽道上多次發生猝死的意外。

【結語】

我們熱愛跑步,那是因為它帶給我們快樂、健康和積極的正能量。

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我們都需要記住這一點,然後常常自觀,檢查自己是否背離了初衷。

痛苦不是我們所追尋的意義,它只是獲得進步的路徑之一。如果痛苦帶來的是毀滅,我們就不該繼續自我陶醉於其中。

要知道,當生命消失的那一刻,一切都會停止,除了你親朋好友的傷心。

珍惜奔跑的每一步,珍愛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跑步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喜歡跑步,因為我熱愛陽光!
我就不喜歡跑步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