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為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其實原因很簡單

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為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其實原因很簡單

劉邦身邊最忠心的人,一者蕭何,二者樊噲,三者張良。此三者,無論情況有多複雜,無論情勢有多危險,無論劉邦淪落到何種悲慘境地,他們都始終如一,緊緊相隨,對劉邦從無二心。鴻門宴之前,劉邦與項羽為關中王而暗暗較勁,劉邦駐軍灞上,項羽駐軍鴻門,項羽因劉邦拒他於關外而暴跳如雷,第二天就要發兵攻打劉邦。

當時劉邦兵力不到十萬,項羽所率諸侯軍近四十萬,項羽只要長戟一舉,劉邦即刻就會死翹翹。這時卻橫里殺出個項伯,張良對項伯有救命之恩,為了報恩,項伯連夜給張良送信,讓他趕快逃跑,以免連累被殺。而張良絲毫也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而是拉著項伯為劉邦出主意、想辦法,最後使劉邦轉危為安,平安度過難關。可見張良對劉邦的忠心。

張良知進退,劉邦稱帝後,張良多抱病不出,很少活躍在政壇上,有點明哲保身的意思。劉邦知道他的想法,自然沒有殺心,對皇權沒有威脅呀。第二個原因:張良不是諸侯王,手上沒有兵權,沒有地盤。一個無兵無地的人怎麼造反?他就算想干,又有誰跟著呢?與其無緣無故殺害功臣,還不如讓張良善終,省的後世還要批評他不近人情。另一位功臣蕭何,長期擔任一國擔任丞相,他就被皇帝懷疑過,甚至打入了牢房。可是最後,劉邦並沒有痛下殺手,最多只是停留在懷疑階段。因為他清楚,蕭何也沒有造反的條件,警告警告,就足夠了。

到消滅項羽,劉邦登基為帝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這個情況,關東各地諸侯林立,劉邦封建的自己的子孫和原來的諸侯、功臣封國犬牙交錯,大體上是一個相互牽制的均衡局面。而其中相對來說,實力比較強大的主要就是韓信、彭越和英布。所以,劉邦認為他們會威脅到漢朝的安全,就先後誅殺了他們。

在誅殺韓信、英布和彭越之後,劉邦也先後廢黜了原來留下的異姓王諸侯,並且確立了非劉氏不得王的分封原則,只有皇室宗親才能獲封為王,外姓即使有再大的功勞,也只能封侯,而不能封王。

張良明哲保身,劉邦曾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所以張良稱為留侯,由此可見張良的不戀權。而且張良對呂后有恩,幫助其子劉盈登上太子之位。

雖然除異姓諸侯王之外,漢初功臣多疑善終,但相比蕭何、陳平、曹參等,張良對權力的誘惑顯得更為洒脫,這也許和他的初衷有關,消滅秦國,以報國讎家恨,至於別的東西,就隨風而去吧。據說張良晚年跟隨赤松子云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華美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為皇位殺盡開國功臣,卻為何唯獨不敢動程咬金?其實原因很簡單

TAG:時代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