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齋醮科儀》編寫組赴蘇南考察常熟道教科儀

《道教齋醮科儀》編寫組赴蘇南考察常熟道教科儀

「道以齋為先,勤行登金闕」,道教科儀是道教徒實現天人合一的主要方式,是維繫地方社會向心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歷代高道莫不以整頓編修科儀為要務。長期以來,出於歷史原因及部分研究者的誤解,道教科儀一直被排斥在道教研究的視野之外,其意義未得到充分的闡發。隨著觀念的逐漸轉變,越來越多的教內外有識之士認識到,不了解道教科儀就無法有效地了解道教,因此將視野從內丹修鍊與老莊哲學,擴展到玄門科範上來。

常熟《早朝科儀》穿花步虛(攝影:吉華)

位於江南魚米之鄉的常熟道教歷史深厚悠久,早在南朝時期,便有天師十二代孫張道裕於虞山建立「招真治」,元明時期,致道觀與茅山、龍虎山大都保持著密切的高層聯絡,並成為山水畫元四家與吳門畫派的重要活動中心。明代以來,常熟的道教科儀與龍虎山保持高度協調,並逐漸形成自身特色,常熟道士世家曾收藏有明初高道周思德所編纂的《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多部,出身常熟道士世家的著名化學家、道教學者陳國符先生更是收集了為數眾多的道教科儀文獻。時至今日,當地民間仍盛行延請黃冠建醮、奏斗、安宅或度亡。

公醮第一日整理文書(攝影:吉華)

由於信仰基礎深厚且良好,常熟道教科儀在十年浩劫之後得以在老一輩道長的努力下得到全面的傳承,堪稱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科儀系統之一。上世紀90年代,振玄陳真人(蓮笙)在世時,便曾與上海音樂學院合作,邀請常熟老一輩道長來滬錄製科儀資料片,然而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未能完成系統的資料整理工作。

常熟老一輩道長在上海白雲觀拍攝《早朝科儀》

(來源:上海道教數字化保存項目)

為了紹續天尊遺教、三洞科法,由兩岸三地道教界人士與學者參與編寫的首批全國道教院校統編教材《道教齋醮科儀》上下卷已於去年正式啟動編寫工作,目前正在順利推進。為了使未來道教學院的學員能夠更為全面且深入地了解玄門科儀的風貌,《道教齋醮科儀》擬選取各地道教科儀之精華作為教學之案例。為此,5月4日至6日,《道教齋醮科儀·史論卷》主編陶觀靖、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祝逸雯博士以及復旦大學宗教學研究生朱明川考察了常熟隆興經堂為善信啟建的一台三日公醮,一同參與的還有統編教材之一的《道教英語》主編袁寧傑。

本次考察仝人與常熟道眾合影(攝影:吉華)

此次三日公醮的科儀節目大致為:

5月4日:誦經啟懺、發檄掃蕩、結幡顯道

5月5日:發符策役、開壇請聖、水火鍊度

5月6日:早朝行道、進表科儀、圓滿送聖

《表朝科儀》命魔節次(攝影:陶金)

通過三日的考察,編寫組對常熟地區齋醮科儀的基本框架、節次安排、文書種類以及音樂風格進行了初步了解。考察組一致認為,常熟道教科儀中的「發爐」、「出官」、「上十方香」、「懺悔十方」、「穿花步虛」等節次保留了傳統靈寶齋科的核心形式,而「掃蕩」、「結幡」、「發奏」等科儀,又體現出了宋元雷法的鮮明特點。此外,常熟道教音樂保存了整套的蘇南十方鑼鼓,道眾以工尺譜傳承,其演奏韻味遠勝於以簡譜習得者。常熟道教醮壇陳設典雅莊嚴,多用刺繡、紙紮以及紙馬,其中洞案上陳設的木雕仙宮樓閣(供養三清玉皇聖像)保留了宋代三級黃壇天寶台的遺風,數座聯開的門洞則沿用黃壇「都門」之古稱。此外,《表朝科儀》中的「命魔」節次將天尊懾服五方魔王,繼而步虛前驅的靈寶經玄義表現得淋漓盡致。總而言之,常熟地區道教科儀系統保存之完整,道眾威儀之整肅,修養之高深,堪為當下科儀傳承之典範。

醮壇陳設(攝影:陶金)

《道教齋醮科儀》編寫組將進一步研究並分析此次考察成果,並將其轉化為知識成果。同時,本次考察也將開啟未來五年對常熟地區道教儀式與地方社會的系統調研項目。

(本次考察得到了金文鈞先生的支持以及竇恆道友的協助,在此一併感謝)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學會放下,學會輕裝前行
感恩生活,苦難一笑釋然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