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太極拳之修鍊,一篇值得看的文章!

淺談太極拳之修鍊,一篇值得看的文章!

要學好太極拳必須做到兩個方面:

1、明道理知方法;

2、要靠自己勤於練習。

師父只能傳授方法,而功夫是靠自己修鍊出來的,只要你聽得懂,用心悟,練得勤,久之,功夫自然會上身。

宗師說過:「明理不知法,一句空頭話,知法不懂竅,真功未學到,無竅想練功,到老一場空」。因此,必須先懂得太極拳的練習方法,練習要領,練習步驟,才能依法練拳,才能練好太極拳。

練拳須:1、先形後神,形神兼備,形意並重,內外雙修。2、六合,3、四心力,4三個引導。

正雷太極書院陳媛媛老師拳照

1、習拳要先形後神,神形兼備,形意並重,內外雙修。

現在,有不少習太極拳者認為,太極拳是既內家拳就應,只重意,不必重形,而更多的習拳者,卻不知怎樣用意練內之法,只是簡單的肢體運動,即所謂之「太極操」練習。對此,有拳諺說:「有意無形不成拳,有形無意難成術。」「形持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形有常度,而窺太極之底蘊,而階及太極之神明。

因此,練習太極拳,既要內有意氣運行,又須外有肢體運動,行拳走架均須內外高度統一和結合,做到:「以理修身,以形鑒真。」所謂外形:包括手、眼、身法、步;內面指:精神、氣、力、功。按練習步驟來講,對初學者,先要重形(型)做到姿勢正確,規格合度,動作的方向、路線、角度按要求,有規律的進行重複練習,形成條件反射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這就打好了以內促外的基礎。宗師認為,「有外形之順,才會有內中之和。」就拿起式中的太極樁來講,它要求「立身中正」,並不是只要求站直了,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就行了,而從外形的要求要做到:頂頭懸,松肩墜時,松胯斂臀,脖微屈,小腿直,腳板放鬆平放,腳心微空。而在內中還須抓好前後和左右這兩個無形的3條線和「四平」。

前後3條線,前面:鼻尖、膝尖、腳尖,上下一條線。中間:百會(上丹田),關元(中丹田)會陰(下丹田)丹田上下連成一條線後面,玉忱、尾閭、腳跟上下一條線。

左右3條線,左邊左肩井,左湧泉一條線,右邊,右肩井,右湧泉一條線(泉、井相通)中間:百會—關元—會陰。

把這幾條線用意對準,上下相連,頭上做好頂頭懸,下面做到尾閭中正、胸空腹實,氣沉丹田,意落湧泉,有放鬆「三盤」之意,即肩胸要松空(上盤),腰背要松活(中盤),腿跨胯要松沉(下盤),所謂「松沉」首先要松才能沉。另外有提舉之意,才有松沉之功。其中的訣竅不是從上往下壓,而是從下往上松,就像陷入沼澤之中,越想往上起越下沉,使肌肉與骨骼有分離下沉之感。上盤神不頂,一身難輕靈;中盤沒有腰,攻防難得法;下盤沒有根,進退如伴蔥;三盤成一體,龍虎相自全。做好「四平」。

即眼平則意正,肩平則身正,胯平則勁正,心平則氣正。這樣太極起式這個動作才算合度了,就會出現全身通透,輕鬆舒適,內氣中和,腳下有根,上部輕盈的感覺。

我們要明白:規矩的外型架勢是練拳的基礎,而正確的意、氣、神、勁練習是練拳的核心,要在練好外型的基礎上,逐步進入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練習階段,所謂練精化氣,是指要以腰為軸通過「轉腰旋脊」帶動手、腳的「轉臂旋腕」和「轉膝旋踝」,及進退之時腰胯的「抽沉」。達到帶動腎氣潛轉,腎間動氣。因為腰即腎,腎藏精。故可通過腰部的活動,腎氣的出入達到練精化氣練體固精的鍛煉效果。拳經說:「出腎入腎是真訣」即是指此法。精足即氣足,通過「練精化氣」練習後輔以「大小周天」等行氣,運氣之法,使真氣在體內能行氣如九曲之珠,無微不到。再經由督脈引精氣上夾脊(神通夾脊)繼而引上百會穴(靈機於頂)而達到練神還虛(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之階段。然後,將上丹田百會穴(藏神之所)中丹田、關元穴(藏氣之所)和下丹田會陰穴(藏精之所)用意連起來。而達到「精、氣、神、意、勁」齊練之目的。拳諺說:「練形而能順,練氣而能實(沉著),練神而能飛(輕靈)。」因此,我們要把外形的肢體運動與精氣神意的練習有機結合起來達到高度統一,把比思想還快的反應出自本能和比判斷更準確的行動出自自覺的鍛煉效果激活出來,先求大形,再求小形,後求無形。先求有意,再求小意,後求無意。真正做到:「神形兼備,形意並重,內外雙修,天人合一」(有氣在人中,人在氣中之感覺)之練習效果。

正雷太極書院陳媛媛老師拳照

2、做好「六合」

「六合」是太極拳練習的一個重要法則,其內容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外三合)即手腳之三節穴竅相合。肩與胯合,即手之根節之穴竅,肩井穴與腳之根節穴竅環跳穴相合。

肘與膝合,即手之中節之穴竅曲池穴與腳之中節之穴竅陽陵泉相合。

手與足合,即手之梢節之穴竅勞宮與腳之梢節之穴竅湧泉穴相合。

在練拳做不同動作時,六合是有變化的,如打摟膝拗步時,是左右三節交叉相合,而做扇通臂(馬步)時則要求同側三節上下垂直相合。

(梢節與梢節,中節與中節,根節與根節)根節不明,重心不穩;中節不明,變化不靈;梢節不明,勁氣不通。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心之所發謂之意,意為心神之子。心靜意專,則心與意合。意動氣隨,則意與氣和,氣隨身體之轉動。心意之指揮,在體內自然流行。氣到勁到,則是氣與力合。如此內外相合,上下相連,統一運行,是謂六和也。

在練拳之時運用六合之法,可使重心變更穩定,動作架勢有氣勢、勁整。

3、「四心力」之練法

在吳式太極拳門內練法之中,要求學者要做好「四心力」,即中心力,重心力、向心力、離心力。

立身中正,雙足有虛實的站立不俯不仰,不偏不倚,上下一條線,為中心力(即中定功)

用意念將全身氣勢下沉到湧泉,為重心力。

招式收回的勁,落到重心腳為向心力。

招式發出時,勁由重心腳而腿而腰,而夾脊,而手反射出去為離心力。它們的關係是:沒有中心力就沒有重心力,沒有重心力就沒有向心力,沒有向心力就沒有離心力。

丹田為勁庫,腰脊骨4-5椎間銜接處為「勁竅」夾脊為分運點,所以收尾閭撥腰,主要是為了開「勁竅」,使內勁從命門穴按需要上到夾脊或下到湧泉。再由夾脊轉運到需要的手。單手或雙手,每手需要多少,均由夾脊而來,其實是由意念分配,不過是經過這些地方而已沒有意念是不能再分配的,但如果勁不到夾脊,那麼意念也無法分配。

正雷太極書院陳媛媛老師授課中

正雷太極書院陳媛媛老師授課中

4、「三個引導」之練法

這也是吳式太極拳門內的練習方法,即,意念引導,呼吸引導,招式引導。練拳時意念要集中在呼吸和招式上。呼吸是隨招式而呼吸,招式是隨呼吸而蓄髮。凡招式收回為吸氣,招式發出時為呼氣。特別注意的是,要在招式收發到點時才能吸足、呼盡。招式有長有短,長的招式一個呼吸做不到,可在中途快速的一呼成一吸,即馬上轉為呼仍是呼,吸仍是吸就行了,也就是招式收回到中途氣已吸足即可快速一呼馬上再轉為吸,只要招式到點時仍是吸是可以的。招式發到中途而氣已呼盡,則可快速的一吸,馬上仍轉為呼,只要發到點時仍是呼即可。注意不要有收呼、發吸的錯亂現象發生。氣沉丹田是指內氣,不是呼吸之氣,呼吸之氣只能到肺部而止。但內氣要意念和呼吸之氣及招式來引導與推動。呼吸要深、要長、要勻、要細。招式的角度要準確才能慢慢的引導和推動內氣。到內氣能隨意念引導和招式推動而自由周轉時,就不必要借呼吸之氣和招式來引導和推動了。「道本自然一氣游,鬆鬆靜靜最難求。學來萬法皆無用,練得意氣似水流。」

丹田是一個長形的夾室,有氣則開,無氣則閉,小腹只是在丹田的部位,並不能代表丹田。正確的丹田穴是神闕穴對準命門穴向後進十分之七,命門對準神闕穴向前進十分之三的交接處,才是正確的丹田穴,也是丹田穴的上端,下端接近會陰穴處。練習時意念不要把內氣沉到小腹,而是要把內氣沉到丹田的下端,由下到上把氣沉滿到丹田。氣沉丹田不是短期能做到的,要到內氣能隨意念自由周轉後加以長期的用意引導,才能慢慢做到,太極拳重要是練內氣。術語說:「一來一往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自古太極皆如此,何必舍此去追求」。把氣鼓入小腹,顯得小腹很堅實,並能受打擊,這不是氣沉丹田,對練功沒有好處,對身體倒有害處。總之太極拳功夫之修鍊,要在靜中求,慢中修,動中練,松中得,緊中用。

作者:黃平 文章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清朝建立後的第一例凌遲,被凌遲的女犯是個公主,皇太極為其落淚
選擇太極之家 選擇文化與養生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