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緬甸鹽業發展面臨困境

緬甸鹽業發展面臨困境

緬華網伊江樹報導

2018年5月4日出版的《摩登周報》The Modern Weekly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緬甸鹽業目前的發展狀況。

伊洛瓦底省是緬甸主要的產鹽地區,其中壁榜(Pyapon)與納不打(Labutta)專區產鹽量最多。鹽農們自每年的10月雨季結束後就開始準備鹽田的工作,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底五月初這鹽季節才算結束。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緬甸沿海地區都是依靠太陽能晒乾海水製鹽。全緬甸每年生產的鹽量為35萬噸,其中伊洛瓦底省產量最多,其他產鹽的省邦地區為若開邦、孟邦及仰光省。

伊洛瓦底省的近十年來的食鹽生產狀況如下表:

據當地的鹽農介紹,自娜吉颱風之後,鹽業開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缺乏熟練的工人,鹽價波動不定及國外進口鹽的影響。

據悉,在整修鹽田時,每英畝約耗資20萬元至30萬元(緬幣,下同),在鹽還未能上市出售時,投資期約佔5個月時間。娜吉颱風前,一般鹽農還能自己籌資建設鹽田,娜吉颱風之後鹽農們幾乎盡數破產。2008年9月政府貸款給鹽農們,1英畝鹽田30萬元,貸款期限為2年。據悉貸款總數為73.9億元,但4年後還只收回貸款2500萬元。

而且說娜吉颱風之後鹽業全部損毀也言過其實,有的年份鹽產量還是蠻高的。但鹽產豐收鹽價卻大跌,1緬斤(合1.6kg)價跌到100元以下,甚至最低時跌到25元。那時海鹽堆積如山,就是賣不出去。如果那時能獲得合理的價錢,鹽農們償還貸款不會成問題,而鹽業也不會急劇下降,到今天鹽田面積已減少一半,從事鹽業的鹽農也減少了50%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鹽農們轉業從事其他行業,這就導致一些年份國內產量不足,這又促使國外鹽進口,發展到今天,泰國鹽已在緬甸佔有一席之地。「請神容易送神難」,要限制這國外鹽進口已不容易了,這在一方面也打擊了當地的鹽業。因為泰國鹽雪白,外觀上比本地鹽更易獲得消費者的垂青。

「本地鹽的質量要提高不是辦不到的,用塑膠膜鋪地生產可得到純潔的白鹽,但塑膠膜投資每英畝達到150萬元至200萬元,而鹽商卻不肯提高價錢收購這些白鹽。鹽農們增加投資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所以大家還是照老法子生產粗鹽了。」當地一位鹽農如是介紹道。

如果能像現在給稻穀規定一個基本價那樣給鹽也規定一個基本價,那情況就會好得多了。鹽商們不肯買就由國家負責收購,產量過冬的年份甚至可以考慮出口。一些鹽農如此建議道。而伊洛瓦底省農牧資源及環保部部長U Ba Hein就說正考慮組織鹽農們加入SMEs協會,組織一個健全的鹽業生產協會,規定鹽的基本價。這些如果能實現的話,緬甸鹽業的將來還算有一線曙光。

伊洛瓦底江省方面還應衛生部的要求生產碘鹽(在食鹽中加入微量的碘元素)。在勃生(Pathein)市就有7家碘鹽廠,苗米亞(Myaungmya)市有10家,納不打有4家,壁榜有1家,2016—17年度時共生產碘鹽21,950公噸。

****廣而告之*****

http://www.myanmaplatform.com/newsc/949/6.html

緬華網微信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泛亞通 的精彩文章:

泰國——燕窩出口商應該用品質爭取中國更大的市場份額
泰國——啟動國家戰略儲備人才培養計劃,5年11萬人

TAG:泛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