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4月推薦書單

2018年4月推薦書單

(英)亞歷山大《藝術社會學》(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關於藝術社會學這一社會學的重要新興分支學科的上佳概論性著作,不只詳細總結了藝術社會學的諸多研究主題、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還對該領域過往的重要學者及其代表性文獻,做了詳細而清晰的綜述。每一章之後,均配有跟章節主題內容緊密相關的實際案例分析,從理論與實踐這兩大方面入手,幫助讀者建立起藝術社會學的知識框架與基礎研究能力。實在是藝術社會學入門的首選書籍之一。

(德)齊美爾《宗教社會學》(北師大出版社):本書收入了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齊美爾關於宗教社會學的三篇重要論文。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論文里既沒有定量數據分析,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質性研究方法論導引。然而就是這些憑藉作者靈光一現的論斷組合起來的文章,卻把現代社會中宗教的處境與出路,以及人類在現代性語境下的文化困境與精神困境,總結得透徹、清晰而到位。閱讀過程中,經常能讀到讓人拍案叫絕、佩服不已的精彩論斷。而全書正文後收錄的《1870年以來德國生活與思想的趨向》一文,同樣體現了齊美爾細緻的觀察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跟前面的三篇論文互為補充。北師大出版社的這個版本,裝幀典雅,編排用心,配上曹衛東老師準確平實的譯文,非常值得閱讀和收藏。

(法)莫斯《禮物》(商務印書館):法國學者莫斯的經典人類學著作,其重要性並不只是體現在詳盡的民族志調查上,更重要的是,它以禮物在前現代文明中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為主題,詳細地從經濟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角度,探討人類社會從物—物關係到貨幣—市場關係的轉化進程與演化邏輯。這樣具有獨特高度與終極意義的分析和論述,足以讓百年以來的幾代相關研究者和愛好者,反覆閱讀本書。

(法)羅蘭·巴特《符號帝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法國學者羅蘭.巴特一本非常精彩的小書,藉助於他在日本的實地生活經歷和田野調查素材,將日本文化中的諸多重要符號,一一給予準確而精妙的闡釋。既是一本西方關於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又能夠管窺巴特的符號學研究方法與思想心得。值得推薦。

王雨磊《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指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著名學術公號「學術與社會」主人石頭君關於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的心得體會合集。全書結構清晰,表述嚴謹,同時富於生動案例,沒有太多泛泛而論的大道理,而都是具備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經驗心得體會,這樣的內容,對於剛剛開始撰寫學術論文的學生和研究者來說,其幫助和指導性都非常之大。這樣一本書,應該成為上述人群的案頭必備之選。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北師大出版社):本書從社會文化史的視角,探討修習陽明學的士人社群的建構過程,以及這類社群跟明代中後期政治、文化之間的互動。作者從大量無名人士的零碎文獻史料中,梳理出比較清晰的基於地域和文化認同的社群建構線索,同時參考眾多知名學者的過往研究,對這類社群建構的方式、特點與面向,給予詳盡的解讀。無論是史料和二手文獻的梳理與辨析能力,還是其新穎的切入視角與純熟的研究方法,都堪稱可圈可點。

(法)德波《景觀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法國人德波兼具作家、詩人、電影導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等多重身份。他的這本《景觀社會》,採取語錄體的表達方式,在徵引和化用了包括黑格爾、馬克思、盧卡奇、伯恩斯坦等在內的眾多學者的經典話語之後,為讀者展現出一副權力精英以景觀(符號)代替資本,操控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態。德波在這本書里所展現的社會批判思想,對後世包括鮑德里亞、瑞澤爾等學者的消費社會研究,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范可《認同、文化與地方歷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范可老師的最新論文集,收錄了作者自1999年以來發表的十多篇論文,按內容主題分為總論、民族研究、全球化與文明衝突這四個部分。書名很好地概括了這些論文內在的問題線索,即考察在歷史與現實的各種錯綜複雜的力量作用之下,各個民族、族群和群體在身份與文化認同方面發生的變遷與重構。作者的論文,往往總是從相關概念的整本清源與嚴格界定出發,在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基礎上,展開條理清晰的分析與論述,最終的結語部分,又讓其結論一目了然。本書不只適合人類學的研究者與愛好者閱讀,也可作為論文寫作的參照範本,從而對泛文科的讀者,或許都能適用。

周其仁《改革的邏輯》(中信出版社):周其仁老師關於中國經濟改革的一本文集,立足於考察制度變革對於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把制度經濟學的各種理論,融匯到中國經濟改革的眾多現實議題當中,真正如他自己所說,探究「真實世界裡的經濟學」。對於產權制度、土地制度和貨幣制度這三大制度變革的論述,很見功力。雖然我並不是完全同意老師的所有觀點,但這本文集帶來的收益,仍然是非常之大。

劉東旭《流動社會的秩序》(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關於珠三角地區彝族勞工的優秀民族志研究著作。作者立足於深入而詳盡的田野調查,為讀者全方位展現在珠三角地區工作的彝族勞工的組織形式、群體行動特點和生存狀態。書中並沒有任何為理論而理論的故弄玄虛,有的只是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全書最為精彩的部分,是關於彝族勞工在珠三角地區的組織形式——領工制的具體操作方式、形成原因和最新發展狀態的論述,作者用詳盡的事實與嚴密的論證,打破了媒體上流行的對於彝族勞工的妖魔化想像。無論是其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還是其對於身為弱勢群體的彝族勞工的同理心與關懷,都讓人感佩不已。

張曦《民族走廊與地域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張曦博士關於羌族社會的文化人類學論文集。張博士是羌人之後,又長期在羌人聚居區開展田野調查;而另一方面,他在北京和日本各自擁有十多年的學術研究工作經歷,對漢族文化和日本文化都深入浸淫其中。正是由於其對羌族社會的無比熟悉,同時又擁有多元跨文化的視野與經歷,才使得這些論文在「進得去」和「出得來」(費孝通先生語)這兩方面都完成得不錯。正基於此,本書則堪稱繼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漢藏之間》一書後,華語學術界關於羌族社會文化的又一部學術力著。

(英)哈丁、布勞克蘭德《城市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關於城市社會學理論的一本文獻綜述性論著,按照城市社會學的幾個最重要的視角與議題,分門別類地綜述其各自的學術研究脈絡與理論成果,每一章之後,還附有相關書籍的延伸閱讀指引。儘管存在一定數量的翻譯細節瑕疵,同時其列出的書籍與文獻也存在良莠不齊,夾雜部分純粹經驗研究論著的現象,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城市社會學研究中,做文獻綜述和尋求理論工具的上佳指南性工具書。

江文君《都市社會的興起》(上海辭書出版社):江文君先生的這本書,從社會史的視角,梳理近現代上海歷史上,中產階層的崛起與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各種職業團體、社會組織和文化組織的興起過程,無論是前者之於社會分層,還是後者之於組織社會學和文化社會學,作者都將史料的梳理與分析,跟相關社會學的理論回顧、綜述和對話有機結合在一起,研究的完成度和創新度都相當不錯。本書無論在史料整理,還是在理論自覺與一定程度的理論創新方面,都為關注中產階層、社會組織和上海城市史的研究者、愛好者提供了足夠的參考價值。

(美)古爾德《意願的衝撞》(華東師大出版社):美國學者古爾德的一本小書,著重探討群體暴力的結構性起源,通過信手拈來的各種生活案例和豐富的社會學想像力,給出暴力行為跟人際關係的結構類型之間的淵源關係。全書最精彩之處,並不在於這一主題論證本身,而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對於社會學研究當中一些常見的歸因謬誤的辨析與指正,這一點實在讓人很受啟發。本書的翻譯也頗為值得稱道,或許無甚文采,但絕對足夠用心,對於作者正文和引文一些微小錯誤的改正,讓人對譯者和校者的認真心生敬意。

方柏林《過剩時代的學習》(華東師大出版社):旅美教育學者方柏林先生關於學習方法與技巧的新著,以當下這個信息嚴重過剩的時代為大背景,探討當代人如何尋求高質量的學習內容和高效率的學習方法。作者的講述,從當今中外的大量實際生活案例出發,將富於學理性的學習原理與方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來;在講述學習方法與技巧的同時,也介紹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學習工具與學習策略。基於這些優點,本書完全可以作為當今青年人的一本關於學習方法、技巧和工具的上佳指南性書籍,進行閱讀。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四月份讀過,並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社科類書籍,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蓑翁論書 的精彩文章:

《論美國的民主》分享提綱及讀書筆記

TAG:蓑翁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