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踢館:中國武器實際水平真的「比公開的領先10年」嗎?

踢館:中國武器實際水平真的「比公開的領先10年」嗎?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里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軍圈裡一直有個說法:我國的軍事裝備,實際比公開的要領先10年左右。我不知道這是為了給人民自信的戰忽局的說法,還是確有其事,感覺這個年代什麼武器也隱藏不了這麼深吧?

武器的預研都是必須的,但是預研本身是對戰術和技術邊界的探討和研究,和最後實用化的武器區別相當大;而這樣的預研不光我國有,其他很多國家也都有,而且應該說這個才是搞研發的常態——誰會把沒實際測試過的代碼直接加緊正在正式運營中的app里?

圖:技術成熟度意味著一項技術實際應用於武器裝備的可能性,國防基礎研究要做到成熟度3-4,預先研究要做到5-7,工程研製要做到8,形成戰鬥力就是9。我國在殲-10那一代戰鬥機研製時還不分這些,立項從國防基礎研究開始,技術成熟度基礎只有2-3,所以項目周期動輒拖延。

圖:936艦裝的這個炮從設計看顯然已經不是原理驗證,根據上面的表格,其成熟度至少在5以上。

你要知道,F-22實際上是80年代初開始研製,甚至在七十年代就已經有大量理論性研究和方案論證了。

圖:早期ATF項目想像圖。美國最早的先進戰術戰鬥機研究項目,是美國空軍在1969年提出的戰術力量1985年研究(TAC-85)文件,計劃研製取代F-4、F-105和F-111的戰機,1971年有8家廠商參與競標。這時的ATF既沒有隱身也沒有超巡,只是F-15思路的延續。

圖:ATF項目早期模型,已經屬於比較靠後的階段,明顯有一定的隱身考慮。1980年4月,美軍公布了針對空空作戰需求的戰鬥飛機技術R-Q 7036(4)63230F文件,提出要發展1種制空戰鬥機,這是F-22的直接起源。從這到F-22服役,還有25年時間。

武器進入到能有實車實機被拍到的水平,說明基本技術原理已經成熟了,至少進入驗證機階段。但是驗證機距離真正實用也要10年時間,也就是所謂的比公開的領先10年左右吧。

圖:這是2011年初殲-20的第一張照片,它到2018年初才服役,這已經過去7年了。這七年中,我國還在對下一代戰鬥機進行基礎研究,如果公布最新進展的話,顯然比殲-20又先進了一些。當然,如果那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未公布的現役裝備比公布的領先十年,那顯然就是胡扯。一方面我國當前的裝備外形保密思路已經變了,另一方面保密也根本做不到這麼好。

問:親愛的唐,千里躍進大別山這個事兒是不是太冒險了?沒有補給,沒有後方,現代戰爭即便是游擊戰,我軍數萬人對子彈、糧食的需要量總是個天文數字吧?當時軍事策劃的時候,這些統帥們是怎麼打算的?

並沒有什麼天文數字……

實際上做個對比,就是在西北的彭德懷部隊,長期兩萬多人在敵軍二十幾萬的包圍裡面轉圈圈。打青化砭戰役之前,全軍連機槍子彈也算上,每一桿步槍也只能分到五發子彈,結果這樣還打贏了。

圖:1946年的時候,國民黨開展全面進攻,陝北和山東是重點進攻,這時候哪個根據地不困難呢?我們處在長期穩定的環境里,看問題時的思路和對風險的認識與戰時必然有很大區別,這點必須注意到。

這樣脫離根據地、脫離後勤的作戰,紅軍-八路軍-解放軍打過很多次。畢竟蔣軍機動性差、野戰能力差,抓住機會滅掉蔣軍一個軍就足夠吃很久了,所以才敢打一些現在看起來相當毛線的戰術。

圖:孟良崮戰役就是百萬軍中取敵上將首級的典型,但這次請大家仔細看左下方小圖,我軍包圍74師的時候,自己也有一個縱隊被敵軍包圍,也就是從左下方跑出來的6縱。大家各自包圍對方一個整編師/縱隊,我軍跑得掉國軍就跑不掉,這就是能力差距。面對對這樣的對手,操作當然可以浪一下。

拿破崙領導義大利軍團進入義大利,挑戰奧匈帝國霸權的時候,部隊也是缺吃少穿,基本沒有彈藥,而敵人的兵力有幾倍之多,而且兵精糧足、城堡完備,他還不是打贏了……不要用我們凡人的水平判斷軍事家。

圖:1796年第一次義大利戰爭時,拿破崙只有4.3萬士氣低落的士兵,他到任第一天就有一個營因缺乏靴子而拒絕服從調防命令,而奧地利和撒丁王國有8萬軍隊。結果拿破崙在15天內取得了6次勝利,繳獲了21面軍旗和55門大炮,俘虜了15000名敵軍,殺傷敵人1萬多名。

圖:挺進大別山示意圖。這是讓被重點進攻的山東解放區的部分兵力轉到外線,吸引敵人回師,從而減輕山東解放區的壓力。不這樣做,百萬大軍長期壓在山東,根據地的經濟也承受不了。局部最優不等於總體最優,戰略家要的就是總體最優。

問:堂主,大家都知道航發咱們不行,假如美帝把整套圖紙給咱們,咱們能造出來嗎?

一般說的所謂全套圖紙,其實還會包括整套的工藝手冊,也就是零件應該用什麼材料加工、基於什麼技術標準、用什麼手段加工、熱處理要多久等等,都是完整的圖紙的一部分。

圖:詳細些的圖紙是這樣的,標註了各零件的形狀尺寸,可以用來照著加工。但這樣做出來的也就是樣子一樣而已,性能是不同的。

圖:這是包括了夾具等工裝設備在內的F-15工藝手冊截圖,可以用來給工廠製造生產線,而不用自己再二次開發。很多手冊加一起,才是完整的全套技術資料。一架戰鬥機的全套技術資料,全部用圖紙的話要十幾噸重。

我國在加工能力上其實沒啥問題了,像成都發動機廠其實已經是GE和RR最主要的葉片供貨商,但是科研能力不足,所以開發不出來現在能用的發動機。要是給全套文件手把手的教,那生產肯定是沒多大問題的。

圖:2014年,中航工業成都發動機集團與美國通用電氣發電與水處理集團(簡稱GE P/W)簽署5年3億美元的燃氣輪機壓氣葉片合作協議。2013年,成發葉片成為GE P/W的全球唯一免檢產品。目前,成發每年向GE提供近30萬片葉片。

發動機開發最大的麻煩就是長期的開發,要積累大量的開發資料,才有能力設計出來一款可用的發動機。我們有錢才十幾年,自然積累不出來足夠的能力。

圖: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示意圖,從啟動到生產定型需要30年。所以,等到我國能走完兩個完整的流程,也就是大力投資60年後,技術能力就起來了。

問:堂主,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但凡是擁有較為完備的汽車製造體系的國家,坦克技術(除了炮塔以外的部分)也不會差?

不能單純說汽車,應該說是卡車和工程機械工業發達完備的國家,造個坦克難度都不大。

圖:瑞典S坦克。世界上坦克搞得好的國家有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中國、瑞典、日本、韓國、土耳其、蘇聯這麼幾個,去掉引進生產線和技術的,再去掉量大但是技術差的,瑞典就是一流國家的標杆了,這當然和薩博、沃爾沃、斯堪尼亞等公司分不開。

因為坦克底盤的難度關鍵在於懸掛和傳動,發動機都還是次要的問題。而這兩者都跟液壓有關係,搞得好大型汽車和工程機械的液壓和傳動系統,那搞坦克問題不大。

圖:德國豹2A5坦克拆解,車體側面是負重輪,其上方就是液壓緩衝減震。60噸的坦克以近40公里的時速在野地里跑,這顛簸可想而已,對液壓減震系統的壓力比汽車在公路上跑要嚴重幾十倍。

圖:俄國坦克喜歡玩飛車,看起來動力很好的樣子,實際這麼簡單的東西誰不會啊。這個動作對懸掛系統的衝擊很大,又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以大家平時不玩而已。

像瑞典的斯堪尼亞和沃爾沃這樣的大型卡車-動力機械企業,造個豹2坦克底盤可能還有點難搞,但是搞個差一點機動性的坦克輕輕鬆鬆,捷克、奧地利這樣的國家也問題不大。就像土耳其搞阿爾泰坦克,跟韓國人鬧翻以後,又馬上找到奧地利人做技術支持了。

圖:奧地利現在不自己造坦克了,主要是因為沒錢,他們二戰後也搞過SK105騎士坦克的。該坦克戰鬥全重17.5噸,公路最大時速65公里,使用液力機械變速箱,一門105坦克炮,1971年服役,和法國AMX13輕型坦克很像。我國坦克用上液力機械變速箱,那都要到21世紀了,晚了30年。

問:堂主,記得小時候看軍事雜誌,對蘇聯S級、阿庫拉級這兩個核潛艇吹的很厲害,我想問問他們當年水平如何,與同時期洛杉磯相比如何?

當時我們主要是對俄羅斯潛艇缺乏了解,毛子當時的資料藏得很深,科普界不知道底細。

比如說SS-N-19導彈,在庫爾斯克號出事以前我們都以為是腹部進氣的,當時畫的圖都師這麼來,直到出事才知道是頭部進氣的。

圖:這是1985年軍內資料對SS-N-19的猜測,事實證明完全錯誤。

圖:真實的彈是這個樣子,圓錐彈體頭部進氣,助推器在尾部。

當時53-65魚雷也猛吹了一筆,後面才發現其實是過氧化氫的易燃易爆物品,性能還很差,所以吹起來都是很不靠譜的。

圖:奧斯卡級使用的53-65魚雷,使用過氧化氫燃料,只比二戰時日本93式酸素魚雷使用的純氧安全一點點。庫爾斯克號的爆炸,就是53-65魚雷的過氧化氫分解導致的。

S和阿庫拉本身艇體技術還過得去,只不過跟洛杉磯還是不好比的。

之前是美國潛艇聲音低但是速度慢潛深小,蘇聯的雜訊大速度快潛深大,但是洛杉磯實現了全面壓倒,噪音低的同時速度和潛深也有優勢了。

圖:美國認為的各型核潛艇雜訊與年代,越靠上雜訊越大。可見他們認為洛杉磯的靜音水平超過M級、S級、阿庫拉級。

圖:另一張雜訊評估圖,這次二者的差距縮小了一些,但洛杉磯仍然更好。

而且洛杉磯只有6000多噸,比起水下排水量近萬甚至上萬的俄國貨,實際成本低很多。這倆貨的噸位更應該去跟海狼比了,當然性能差距就更大了。

圖:阿庫拉租借給了印度,印度人對它應該有比較公允的認識,但他們不說……阿庫拉噸位大、空間大,該有的東西都有了,但水平確實不好說。從基洛看,俄國的潛艇設備還是挺爛的。

問:想問個問題,美國前任第七艦隊司令對自己被免職耿耿於懷,認為是第七艦隊任務太多、缺乏訓練才導致事故。如果將來中國有了六艘航母,有兩到三艘值班的時候,美國的亞太海軍應該怎麼辦,把十個航母戰鬥群都弄到日本去?

圖:美海軍作戰、訓練和休息時間,第七艦隊根本沒有休息時間,確實是任務太多。

圖:因為去年事故頻發背了黑鍋的第七艦隊司令約瑟夫·奧金,的確有些冤枉。

中國海軍有六條航母,那至少也是20年後的事情了,我們現代人哪兒管得到20年後的事情。那時候因為我們海軍規模的變化,美國人肯定也會調整自己的海軍規劃。

圖:美國海軍造艦計劃是按照30年周期來的,這個計劃每年都可以調整,只要給錢就可以擴大規模。

而且這裡面兩條滑躍小航母沒啥戰鬥力,實際上最多也就相當於四條美國航母的規模,對美國壓力沒想像中那麼大。

圖:雖然網上對2號航母很看好,但堂主還是期望它不要命名為山東艦,把我蔥省留著命名5號艦好了。畢竟難得命名一次,還是要爭取給個強點的軍艦。

現在美國第七艦隊那麼頻繁的部署,不是因為我們太強,而是因為我們太弱,他才會頻繁執行這樣的近距離壓迫任務;畢竟強弱差距懸殊,炫耀武力也沒啥危險。哪怕突然開戰,幾條驅逐艦的損失也不是問題。

圖:美國海軍目前的主力艦艇數量總共是280艘,從圖中可以看到相關的部署情況:東北亞地區52艘,關島地區6艘,中東地區24艘,歐洲地區17艘,美國本土176艘。其中有40艘處於部署-航行狀態,29艘處於非部署-航行狀態,也就是總共69艘艦艇在航,在航率25%。東北亞和關島這58艘主要是用來就近監視我國的,是他海外最大的一塊兵力。

等到我們海軍能出來打決戰了,他反而會集中力量脫離接觸,說不定艦隊就縮回長灘或者部署到澳大利亞去了。

迷你踢館

問:請問美軍驅逐艦主炮前面的白色方框線是幹什麼用的。?為什麼美軍有的船有有的沒有?

圖:伯克級前主炮前方的大白框是用來垂直補給的,和直升機甲板一起可以提供2個垂直補給點,從而加快速度。

圖:垂直補給就是用直升機吊運打包的固體貨物,通常是食品、備件和武器彈藥。

問:堂主,敘利亞戰爭為何如此燒錢,把毛子都打窮了,反坦克導彈打卡車、打人,我軍都沒有這麼土豪。是不是雙方素質低下,只能這麼打?

對付自爆卡車這麼打已經是划算的了,能打高速移動目標的話,你用自行高炮或者坦克都更折騰。

問:問一個很智障的問題,火箭炮能不能同時打幾個目標,跟近程彈道導彈一樣?

火箭彈本來就是對「多數目標」進行覆蓋打擊的啊不,你想說分布較稀疏的多個目標?那就只有上制導彈藥了。當然由於制導火箭彈變軌能力不足,所以幾個目標分布區域不能差太多。

問:塘主大大,現代步兵戰車主要功能是掩護坦克,讓坦克集中精力消滅對方坦克,那步戰車在搜索探測配置上和坦克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嗎?

沒啥不同,看時間先後和有錢程度了,M2步兵戰車的配置往往比同時期的M1坦克好,海灣戰爭的時候都還要靠M2給M1A1指示目標。當然LOW逼步兵戰車也很多。

圖:M2早早配了車長周視鏡和炮長觀瞄鏡,系統結構與坦克相同。因為採購晚,所以海灣時設備性能更好一些。

圖:德國美洲獅步戰車,無人炮塔上同樣是車長周視鏡和炮長觀瞄鏡的組合,最頂部還有激光干擾器。

圖:俄國BMD-3步兵戰車,車長只有一圈潛望鏡和探照燈,炮長只有瞄準鏡,紅外什麼就不要想了。

問:堂主,以前沒有制導武器的時候,形容一場戰爭激烈程度常用火力密度或者彈藥消耗量。現在制導武器這麼流行,有沒有可能打同樣規模的戰爭,火力密度或者彈藥消耗量會比之前逐漸下降?

實際上海灣戰爭以來,美國人每次戰爭就會公布自己的精確制導武器消耗量,常規彈藥消耗減少但是精確制導武器飛速上升。

圖:從精確制導武器使用百分比看,已經從海灣時的9%提高到伊拉克時的68%。如果你問的是總投彈量,那毫無疑問也是大幅下降了,畢竟一枚精確制導彈藥可以替代十幾枚非制導彈藥。

問:堂主,問個手槍的問題。有些手槍有擊錘,在子彈上膛的情況下可以手動把擊錘回位,這樣在子彈上膛的情況下是比較安全的,但類似格洛克之類的沒有擊錘的手槍,子彈上膛後擊針就處於待髮狀態,這時候如果不需要射擊怎麼辦,卸掉彈匣然後拉動套筒把待發子彈卸掉?

格洛克就是只靠扳機保險,他扳機保險設計很好,就這麼一個粗糙的保險居然也沒出多少事故。所以在CS裡面也是匪槍,拔出來就能射。

問:堂主好,小白繼續提問。在電影《獨立日》中的第一場空戰里,駕駛F-18的飛行員為擺脫外星人飛碟的追擊,採取了猛烈拉升高度的方式進行擺脫,期間導致無法呼吸而不得不摘下面罩。飛機儀錶顯示「speed exceeds airframe tolerance」,單位IAS,值域爆表超過2.5。太專業,查詞典也不懂。想請教一下堂主大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另外,面罩不就是用來供氧的嗎,怎麼還會無法呼吸呢?

speed exceeds airframe tolerance,單位IAS,值域爆表超過2.5,這個是說速度超過機身設計容許值了吧,要計入額外壽命損耗。可能是爬升劇烈,供氧沒適應高度變化。

問:為什麼運-20正面看上去是個尖嘴,而C-130、C-17等的正面都很圓鈍?

這算是新的空氣動力學研究成果,採用了減阻性能更好的設計,A350、波音787也是類似的前臉造型。

圖:波音787和A350的機頭側臉,

圖:運-20的側臉,和上面兩位風格非常近似。堂主以前還和朋友抱怨,現在的飛機都是遵照類似的空氣動力學成果設計出來的,所以大家都看起來千篇一律的,很沒意思。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遼寧艦航母編隊二出島鏈意義非凡:殲15戰機遠洋起降戰力形成
航天狗勵志傳:流浪狗一步登天,後代入主白宮

TAG: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