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熱愛電影的你可能都不知道,華語電影竟曾在戛納如此風光!

熱愛電影的你可能都不知道,華語電影竟曾在戛納如此風光!

◤聲明:本文為電影引力波(ID:movie-bigbang)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江湖兒女》海報

2016和2017年,華語電影連續兩年無緣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最近30年的時間裡,華語電影還從來沒有連續三年無緣戛納主競賽的經歷。這一次,站出來維護中國藝術電影在戛納地位的,還是賈樟柯。他的新片《江湖兒女》毫無懸念地入圍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不過今年的賈樟柯並不會感到孤單,這次戛納還將有不少來自中國的新面孔出現。備受文青們期待的畢贛,將帶著《地球最後的夜晚》參加一種關注單元的角逐,年僅28歲的他能否在戛納一鳴驚人,將會是個不小的看點。另外兩位導演,雖然熟悉中國藝術電影的影迷們都非常了解,但他倆的的確確是第一次來到戛納。深受歐洲影評人追捧的王兵帶來新片《死靈魂》,這部長達八小時的紀錄片將在電影節期間進行特別展映。而許久未有動向的章明,其新作《冥王星時刻》入圍了「導演雙周」平行單元。一屆戛納有四部華語長片入圍各大單元,這在中國藝術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影響力逐漸衰退的當下,已經堪稱是一個不小的奇蹟。此外,短片競賽單元繼去年邱陽斬獲金棕櫚之後,又有新人導演魏書鈞攜《延邊少年》入圍。

對於華語電影而言,金棕櫚的榮耀並不像奧斯卡那樣觸不可及,又不像金熊金獅一般過於偏愛中國,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才更加讓人心旌搖曳。

《俠女》海報

1980年代以及之前:

李翰祥發力,胡金銓《俠女》產生深遠影響

在大多數中國觀眾的記憶里,華語電影和戛納最早的交集應該是屬於《俠女》的。其實早在1959年,台灣話劇屆元老田琛執導的《蕩婦與聖女》就入圍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成為史上首部參與金棕櫚大獎角逐的中國電影。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邵氏大導演李翰祥發力,成為了某種意義上中國第一位戛納系導演,他執導的三部東方古裝電影《倩女幽魂》(1960)、《楊貴妃》(1962)、《武則天》(1963)連續入圍戛納主競賽,成就了中國電影在戛納的第一個小高峰。其中,《楊貴妃》因其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獲得了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首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在李翰祥之後又過了整整12年,戛納才對中國電影重新打開了大門。胡金銓的《俠女》奪得技術大獎,正式將武俠電影的概念帶到了西方。《俠女》在東西方電影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評選的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十部電影的完整榜單中,《俠女》成為唯一一部入圍的中國武俠片。就連後輩賈樟柯都要在40多年後用一部《天註定》(A Touch of Sin)來致敬《俠女》(A Touch of Zen),胡金銓的財富直到今天依然受用。

1982年,《阿Q正傳》成為內地第一部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不過和後來的《孩子王》一樣,華語片這種成點狀入圍的模式並沒有能夠在國際上造成足夠的影響力。這一局面要到1990年代第五代導演在戛納的全面崛起才最終得以改變。

《霸王別姬》海報

1990年代——黃金時代:

兩岸三地大導全面崛起,《霸王別姬》成就金棕櫚

自從1988年陳凱歌的《孩子王》第一次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後,第五代導演的創作生命力旺盛到如同開了掛一般,內地這邊是陳凱歌和張藝謀你方唱罷我登場,兩人的作品交替著入圍。陳凱歌是血脈正宗的戛納系導演,而張藝謀憑藉導演處女作《紅高粱》拿下金熊一鳴驚人之後,在戛納、威尼斯和柏林這三大電影節之間維持著微妙地平衡,不過要嚴格說起來,老謀子最好的作品其實大多還是給了威尼斯。

如今看來,1993年或許確實是中國電影運勢最好的一年。在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上,李安和謝飛憑藉《喜宴》和《香魂女》雙雙捧走金熊獎,中國電影在一屆三大電影節同時拿走兩個最高獎的盛況,此生恐怕也就這麼一回。

接下來的5月,在戛納發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陳凱歌帶著自己的野心之作《霸王別姬》第三次入圍主競賽單元。在經過了《孩子王》和《邊走邊唱》在藝術上的探索和積澱之後,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霸王別姬》有著內地電影少有的史詩氣質,「短短」171分鐘的片長道盡了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在官方放映之後,《霸王別姬》受到各國媒體的追捧,在場刊評分中也以3.6分高居榜首,領先勁敵《鋼琴課》0.1分。據稱,主席路易·馬勒、評委阿巴斯和庫斯圖裡卡這三位導演支持《霸王別姬》,其他歐美演員則把票投給了紐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的《鋼琴課》。雙方難以取捨,最終誕下了金棕櫚雙黃蛋。

這一年華語電影在戛納的八卦差不多都是有關《霸王別姬》的,甚至連克勞迪婭·卡汀娜認為張國榮該拿影后,導致他在影帝評選中一票惜敗這樣的段子都開始廣為流傳。

相比起來,從威尼斯轉投戛納的侯孝賢則顯得黯淡許多,只拿到了一個安慰性質的評審團獎,而且還是阿巴斯據理力爭硬要來的。不過後來侯孝賢接受採訪時還是體現出了一位大師應有的氣度,他非常大氣地恭喜《霸王別姬》,「中國電影就像春天的節氣一樣,就要百花齊放了。」

緊接著的1994年,被中國影迷寄予厚望的導演變成了張藝謀,他帶著《活著》重回戛納。在《菊豆》和《活著》之間的4年里,張藝謀先後把《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秋菊打官司》送到了威尼斯,分別拿下了銀獅和金獅,還順便把鞏俐送上了中國第一個威尼斯影后的寶座。因此,戛納主席雅各布使出渾身解數,把《活著》爭取到了戛納首映。

《活著》的表現倒也對得起大家的期待,首映之後就被媒體列為是金棕櫚的大熱門。只可惜,那一年的張藝謀碰上了橫空出世的昆汀·塔倫蒂諾。在評審團投票時,《活著》和《低俗小說》以及《烈日灼人》殺得難解難分,直到三輪投票之後,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為首的評審團才確定將金棕櫚頒給《低俗小說》。《活著》拿到評審團大獎加影帝兩個重要獎項,也算是評審團對《活著》的一種肯定。由於當年張藝謀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前往戛納,最終由女主角鞏俐代其領獎。在頒獎典禮上,組委會仍然給張藝謀預留了位置,結果就是全場嘉賓起立對著那個空座位鼓掌致敬。

自此之後,張藝謀和戛納的關係開始漸行漸遠,次年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只拿下了技術大獎。1999年,製作完成了《我的父親母親》和《一個都不能少》的張藝謀打算將兩部電影都選送戛納,但電影節主席雅各布明確表示不喜歡《一個都不能少》中的政治立場,只打算將《我的父親母親》選入主競賽。雖然張藝謀親自致函給雅各布說明情況,但未能改變雅各布的意見。對此,震怒的張藝謀公開發表聲明將這兩部電影的參賽申請撤回,這也正式意味著張藝謀和金棕櫚的緣分走到了盡頭。至此,張藝謀再也沒有入圍過戛納主競賽單元,只是在2004年和2014年分別攜《十面埋伏》《歸來》參加非競賽展映。

不過話說回來,1999年的那兩部電影最終也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一個都不能少》給張藝謀帶回了第二座金獅獎,而《我的父親母親》幫助其拿下了柏林評審團大獎,使得張藝謀成為了少數實現三大評審團大獎大滿貫的傳奇導演。

1994年出現在戛納的還有兩位日後將征服西方電影界的台灣導演,楊德昌憑《獨立時代》第一次入圍三大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而李安在頭一年登頂柏林之後,帶著「父親三部曲」的完結篇《飲食男女》揭幕導演雙周單元。說起來這兩位台灣導演和戛納的緣分也相當之淺,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曾被導演雙周單元拒絕,而在影迷圈中擁有極高地位的「神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曾被戛納拒之門外。戛納電影節的選片委員會在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後認為這部電影拖沓冗長,建議楊德昌將片長剪輯到兩個小時之後再決定其是否入圍。為此,楊德昌和選片委員會鬧得十分不愉快,雙方不歡而散。戛納就這樣錯過了中國電影史上最為重要的電影之一。李安的部分我們在後面會展開詳細來說。

港台方面,1990年代前半段主要靠侯孝賢獨挑大樑,蔡明亮則選擇了和侯孝賢相似的道路,在威尼斯揚名立萬之後,開始轉投戛納,連續將作品送往戛納。

而港台八九十年代湧現的這一批大師中,反而是年紀最小的王家衛和戛納結緣最早。1988年,年僅30歲的王家衛就帶著處女作《旺角卡門》敲開了戛納的大門,入圍影評人周單元。此後的幾年間,王家衛在世界上各大電影節轉了一圈,《東邪西毒》入圍威尼斯,《重慶森林》選擇了洛迦諾,《墮落天使》則去了多倫多。就連當時最炙手可熱的昆汀·塔倫蒂諾都深深地迷戀上了王家衛,親自錄製視頻向北美影迷介紹《重慶森林》。在全世界積累了足夠影響力的王家衛,終於在1997年戛納五十大壽時帶著《春光乍泄》首次參與主競賽的角逐。

同年,另一位入圍的中國導演李安也是第一次參與主競賽的角逐,與王家衛相似的是,在1994年,李安也曾帶著《飲食男女》入圍過平行的導演雙周單元。只不過李安在這期間是通過柏林和奧斯卡來增進自身的影響力:1993年的《喜宴》和1996年的《理智與情感》都拿下了金熊獎,並雙雙提名奧斯卡。所以,李安導演接下來選擇拍攝自己的第一部美國片《冰風暴》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兩個中國導演首次主競賽的運氣都不錯,王家衛拿下了華語電影第一座戛納最佳導演獎,而《理智與情感》的編劇,李安的老搭檔詹姆士·沙姆斯則獲得了最佳編劇獎。不過兩位中國導演能拿獎,恐怕要感謝評審團里的鞏俐。正是她與不太喜歡王家衛風格的主席伊莎貝拉·阿佳妮針鋒相對,才為王家衛爭來一座最佳導演獎。而在影帝之爭中以一票之差輸給西恩·潘的梁朝偉,則要再等上三年才能拿下自己演員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座獎盃。五十大壽的戛納雖然被亞洲電影所統治,但最耀眼的光芒還是來自於日本的今村昌平和伊朗的阿巴斯,雙黃蛋金棕櫚算是對這兩位亞洲電影大師一生最好的總結,而王家衛和李安征服世界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花樣年華》海報

2000年——最好的時光,花樣的年華:

華語四部傑作閃耀影史

在這裡要把千禧年單獨拎出來說,因為這一年華語片的陣容實在是太耀眼了。內地的姜文拍出了《鬼子來了》、台灣的楊德昌奉獻了《一一》、香港的王家衛則交出了《花樣年華》,更不用提那年的開幕電影還是李安的《卧虎藏龍》。四部可以寫入華語影史的傑作,在2000年齊聚在克魯瓦塞特大道,熠熠生輝。

《花樣年華》講述了一個欲迎還拒的愛情故事,僅用電影語言就將男女間的情愫和時代的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一》則用四兩撥千斤的嫻熟技巧表達了楊德昌對於人生的感悟,法國媒體形容這部電影是「生命的詩篇」。

《鬼子來了》通過個體的視角,荒誕而有力地展現了中國人的劣根性,深刻的內涵使得整部電影升華成一則民族寓言,成為中國影史上最為出色地反思抗日戰爭的電影。

三部電影,三種不同的東方美學,卻又在花樣的年華里匯聚成流。所謂最好的時光莫過於是。

最終,三部華語電影協力勇奪四項大獎,卻與最高榮譽金棕櫚擦肩而過:《鬼子來了》拿下了評審團大獎,楊德昌通過《一一》獲得了最佳導演,而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里周慕雲榮膺影帝,杜可風、李屏賓和張叔平共享技術大獎。不過,以呂克·貝松為首的評審團卻把金棕櫚頒給了拉斯·馮·提爾執導的《黑暗中的舞者》。坊間傳聞,呂克·貝松曾經在法國的電影市場上看到過山寨自己名作《尼基塔》的香港電影《黑貓》,這一事件給呂克·貝松留下了十分糟糕的印象,並對最終的頒獎結果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謠言畢竟無從可證,我們沒有辦法得知評審們究竟經過了怎樣的討論和選擇。但當年拍出這一女性題材佳作並藉此登頂藝術電影之巔的「狂人導演」拉斯·馮·提爾在十多後年卻深陷性騷擾《黑暗中的舞者》女主角比約克的醜聞之中,未嘗不是一種諷刺。

雖然華語電影在最好的時光里沒有得到念念不忘的金棕櫚大獎,但時間終究會給一個公平的答案。2018年,在著名電影榜單網站TSPDT公布的最新一版21世紀1000部最佳電影排行榜上,《花樣年華》再次蟬聯榜首,《一一》則高居第三;而在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十年評選一次的影史經典排名中,《花樣年華》高居第24位,甚至壓過了《羅生門》、《教父2》、《四百擊》這樣的早已寫入教科書的骨灰級經典電影。

《紫蝴蝶》海報

2000年代:

第六代導演崛起,二三線梯隊浮出水面

如果說1990年代中國藝術電影的在戛納的輝煌戰績,是內地第五代導演的爆發加上港台大師噴涌的結果,那麼2000年代華語電影在戛納徵程的接力棒就已經全面地交給了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婁燁和王小帥這三位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擔負起了「後霸王時代」衝擊金棕櫚的重任。

雖然今天都在說賈樟柯是戛納系導演,但他在2000年代初期和戛納聯繫其實並不密切,反倒是和威尼斯走得更近,除了《任逍遙》到戛納走了一遭之外,如《三峽好人》、《站台》、《世界》這樣優質的作品都送往了威尼斯。婁燁則是空降戛納,2000年代的《紫蝴蝶》、《頤和園》和《春風沉醉的夜晚》全都入圍了主競賽單元。相比起來,王小帥倒算是踏踏實實地等待主競賽的召喚,他早在1999年就以《扁擔姑娘》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隨後在2003年以《二弟》再度入圍一種關注,最終在2005年,即將邁入不惑的年紀時,王小帥第一次拿到了戛納主競賽單元的入場券。

雖然2005年已經十分遙遠,但那卻是華語電影最後一次有新鮮血液補充進戛納主競賽,39歲的王小帥和50歲的杜琪峰分別憑藉《青紅》和《黑社會》首度入圍主競賽單元,加上侯孝賢穩定輸出的《最好的時光》,來自內地、香港和台灣的三部電影再次聚首戛納,2000年的盛況似乎得以重現。

但其實這三部電影都沒有什麼真正的機會,侯孝賢自我致敬,王小帥不溫不火,杜琪峰的《黑社會》雖然鋒利無比,堪稱他的集大成作品,但卻因為過於類型化,即便是吳宇森努力解釋,西方的評委們也無法理解其中的政治隱喻。最終,只有王小帥在時任評委的吳宇森的力挺下捧回了一座評審團獎。

侯孝賢雖然沒有能夠拿獎,但在頒獎典禮上,憑藉《破碎之花》獲得評審團大獎的賈木許的一番表白應該還是會讓他欣慰不少,「感謝侯孝賢,我是你的學生。」

後來,吳宇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倒是曝出一則頗為勁爆的內幕,《青紅》的女主角高圓圓在影后評選中入圍了最後二選一的討論,只是評委們更青睞於以色列女主角漢娜·拉斯洛老辣外放的表演,高圓圓最終投票時以兩票惜敗。這可能是內地女星最為接近戛納影后的一次機會。如果高圓圓真的拿下當年的戛納影后,現在內地女星的座次可能又會是另一番天地。當然,凡事沒有假如。

楊德昌故去,王家衛、侯孝賢和蔡明亮陷入創作瓶頸,張藝謀和陳凱歌轉型走商業路線,而李安又和戛納八字不合。相比起1990年代華語導演怎麼拍都能進主競賽的盛況,2000年代的華語片要實現聚首戛納主競賽,只能靠幾位大導演「碰運氣」。

反倒是每年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的二三線梯隊十分可觀。2002和2003年各自有三部華語電影入圍一種關注,在2007年甚至有四部中國電影(《快樂工廠》、《盲山》、《紅氣球之旅》、《夜車》)入圍。如今,在這些二三線梯隊的導演中,有的已經在其它電影節載譽而歸(刁亦男、楊超),有的基本不再拍攝電影(陳國富、林正盛、劉冰鑒),有的則糊得不知道跌成幾線去了(某L姓導演、某W姓導演、某D姓導演)。在這批導演中,沒有一位能夠真正地成長為戛納嫡系,確實是件頗為可惜的事情。

2009年,內地、香港和台灣最後一次實現了聚首。婁燁身上背著的五年禁拍令才剛滿第三年,拿著法國資金的他拍出了《春風沉醉的夜晚》;被偶像阿蘭·德龍拒絕了的杜琪峰,找來了同樣大名鼎鼎的「法國貓王」約翰尼·哈里戴合作《復仇》,但電影本身還是鑽進了無休止自我重複的死胡同;蔡明亮更甚,除了李康生、陸弈靜、陳湘琪等固定搭檔之外,還拉來了芬妮·阿爾丹、馬修·阿馬立克、讓娜·莫羅和讓-皮埃爾·利奧德的超強組合,結果備受影迷期待的《臉》因為劇情生澀難懂,在戛納放映之後遭遇驚天惡評,1.3分的場刊評分位列倒數第二,不過蔡明亮自己倒是看得很開,「我的作品從來不想經營故事。」並表示拍完《臉》之後可以「金盆洗手」了。而李安在《色·戒》承擔了極大的壓力之後,《製造伍德斯托克》僅僅被看作是放鬆的小品,爛番茄48%的好評率評分也創造了李安生涯新低。《斷背山》、《卧虎藏龍》等經典作品入不了主競賽,品相和卡司都很一般的《製造伍德斯托克》反倒是進了,李安似乎註定了和戛納金棕櫚沒有緣分。

在號稱戛納「十年最強」的2009年,主競賽單元《白絲帶》、《預言者》、《反基督者》、《無恥混蛋》、《蝙蝠》、《破碎的擁抱》等強敵環伺,四位華語導演註定只能扮演陪跑的角色。尤其在評審團主席伊莎貝爾·於佩爾的獨裁統治之下,金棕櫚早已是邁克爾·哈內克《白絲帶》的囊中之物。當其它評審團成員被於佩爾一一擊破後,《春風沉醉的夜晚》分到了一個最佳編劇獎,倒也是個不錯的安慰。只可惜羅賓·懷特雖然力挺《製造伍德斯托克》,也沒法從於佩爾手中爭來半個獎。就連詹姆斯·格雷事後都大罵於佩爾「法西斯碧池」,羅賓·懷特和舒淇這兩位並不強勢的女演員又怎麼會是熟稔電影節遊戲規則的於佩爾的對手呢?

正是從那一年開始,《變形金剛2》、《2012》和《阿凡達》這幾部好萊塢奇觀大片連番衝擊內地大銀幕,《泰坦尼克號》保持了12年之久的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終於易主。從此,中國進入了電影票房的爆炸增長期,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從出口轉向了內銷,龐大的市場逐漸可以容納各種類型的影片。此後,戛納的主要作用似乎已經不再是拿獎或是賣片,各方角逐的焦點已經變成了紅毯和代言。

《山河故人》海報

2010年代:

賈樟柯的獨舞

自從1988年,以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首次入圍戛納電影起,到2010年第六代的王小帥《日照重慶》為止,在整整23年的時間裡,華語電影從未連續兩年無緣戛納主競賽單元,但這種局面在中國電影市場大跨步發展的2010年代反而成為了常態。在2011、2012、2014、2016、2017這五個年份里,中國電影甚至連能夠接近金棕櫚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說在內地第六代導演全面崛起和港台電影保有最後生命力的2000年代,賈樟柯頭上的光環並沒有特別耀眼的話;那麼在2010年代,戛納電影節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力幾乎全靠賈樟柯一人在勉力支撐,《天註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三入主競賽,坐實了賈樟柯當代中國藝術電影一哥的身份。倘若把賈樟柯排除在外暫且不提,華語電影在2011-2018這8年的時間裡,只有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入圍了主競賽單元。

2015年,是華語電影最後一次在戛納大放異彩,闊別主競賽單元十年之久的侯孝賢終於帶著他的唐代傳奇《刺客聶隱娘》回歸。據說藝術總監福茂在看完沒有完成後期製作版本的情況下,直接就給侯孝賢開了綠燈,拍板將《刺客聶隱娘》選入主競賽單元。

每一個中國導演都有屬於自己的武俠夢,侯孝賢的就是裴鉶所著《傳奇》中的《聶隱娘》。有意思的是,一直有著將《聶隱娘》搬上大銀幕計劃的侯孝賢,在李安拍出了《卧虎藏龍》之後,曾一度考慮放棄製作這個項目。直到《紅氣球》被戛納降級去了一種關注,並遭到「自我重複、止步不前」的質疑之後,侯孝賢才開始認真籌備起《聶隱娘》來,從《資治通鑒》到《舊唐書》和《新唐書》,侯孝賢跟老搭檔朱天文一起理清整個故事的脈絡,並請來著名作家阿城把關劇本創作,再加上攝影李屏賓、剪輯廖慶松、錄音杜篤之這套黃金班底,侯孝賢的這把利劍一磨就是八年。從2007年開始籌備,到2015年正式完成製作,侯孝賢把自己從高產的作者生生地整成了堪比王家衛的「一代失蹤」。

當然,《刺客聶隱娘》最終不負眾望,3.5分的場刊評分高居第一,侯孝賢拿到了自己七入戛納主競賽單元以來分量最重的最佳導演獎,也算是20年戛納路最好的總結。

同年,和侯孝賢一道衝擊金棕櫚大獎的還有他「精神上的徒弟」賈樟柯。彼時的賈樟柯意氣風發,兩年前憑藉《天註定》獲得最佳編劇獎,頭一年當了主競賽單元的評委,又剛在導演雙周拿了金馬車獎,法國電影協會甚至評價他「是繼安東尼奧尼之後,最會處理時間和空間的導演。」年僅45歲就拿到了終身成就獎,賈樟柯的風頭一時無兩。此次帶著頗具野心的《山河故人》重回戛納,場刊也給予了相當積極的評價:2.8分和《索爾之子》並列第二,一切都預示著賈樟柯更進一步拿下大獎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不過最終的結果令人遺憾,無論是戛納為了給雅克·歐迪亞《銹與骨》高分無獎和《預言者》惜敗的補償,還是那一屆白人占絕對主導地位的評審團更鐘愛難民題材也好,賈樟柯並沒有能夠用一座獎盃來慶祝自己自己的45歲生日。

故人已去,山河猶在;濤聲依舊,任我逍遙。2018年,賈樟柯回來了,帶著中國藝術電影的新希望——畢贛。

附錄

中國曆年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

1959 蕩婦與聖女

1960 倩女幽魂

1962 楊貴妃

1963 武則天

1975 俠女

1982 阿Q正傳

1988 孩子王

1990 菊豆

1991 邊走邊唱

1993 霸王別姬、戲夢人生

1994 活著、獨立時代

1995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好男好女

1996 風月、南國再見,南國

1997 春光乍泄

1998 海上花、洞

1999 荊軻刺秦王、天上人間

2000 鬼子來了、一一、花樣年華

2001 千禧曼波、你那邊幾點

2002 任逍遙

2003 紫蝴蝶

2004 2046

2005 青紅、最好的時光、黑社會

2006 頤和園

2008 二十四城記

2009 春風沉醉的夜晚、復仇、臉

2010 日照重慶

2013 天註定

2015 山河故人、刺客聶隱娘

2018 江湖兒女

中國曆年入圍一種關注單元影片

1979 早春二月

1983 牧馬人

1985 寒夜

1986 日出

1987 湘女瀟瀟

1988 怨女

1990 客途秋恨

1994 杏花三月天

1995 人約黃昏、猴三

1997 東宮西宮

1999 三條人、徵婚啟事、扁擔·姑娘、天馬茶房

2001 藍宇

2002 巴爾扎克和小裁縫、雙瞳、哭泣的女人

2003 明日天涯、二弟、魯賓遜漂流記

2004 旅程

2006 鬼域、江城夏日

2007 快樂工廠、盲山、紅氣球之旅、夜車

2008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停車

2010 海上傳奇

2012 浮城謎事

2013 過界男女

2014 幻想曲

2017 路過未來

2018 地球的最後夜晚

回復關鍵字,查看熱點推送

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妖貓傳/芳華

王牌特工2/正義聯盟

天才槍手/星戰8/奧斯卡

張艾嘉/馬丁·坎貝爾/肯尼思·布拉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大爆炸 的精彩文章:

一周新片:這部成功問鼎奧斯卡的「人魚戀」終於要來了
靠堆積彩蛋締造狂歡的《頭號玩家》真的很完美嗎?

TAG:電影大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