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中國主權,執意對日妥協:英國竟在遠東推行「慕尼黑政策」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國民政府對英國出面阻止日本侵略寄予厚望,因為英國是戰前在華擁有最大利益的國家。然而,大英帝國因其國力日漸衰微而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不斷下降,為維持自身利益,英國採取了妥協姑息的政策。在歐洲,英國與希特勒德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在亞洲,英國惟恐以強硬措施反對日本的侵略會招致其在遠東利益受損,因而拒絕對日本實行制裁和禁運,對中國政府的經濟、軍事援助請求,則推三擋四,拖延敷衍。英國駐華武官戴尼斯曾直言不諱地告訴中國官員,英國在遠東的基本國策就是要「避免與日本發生戰爭」。
《慕尼黑協定》會場
日軍侵佔中國東部沿海大城市後,英國與日本的矛盾激化,其焦點主要集中在中國海關收入和英國在華租界兩大問題上。英國在其利益受到極大傷害的情況下,雖有所抗爭,但最終卻不脫以退讓妥協平息事端的結局。關於海關問題,英日兩國達成協議,規定日本佔領區內各海關所徵得的一切關稅,以稅務司(英國人梅樂和)的名義存入日本正金銀行;關稅收入首先要用於償還中國政府以關稅為擔保的各種借款和賠款;中國自抗戰後停止付給日本的庚子賠款,應立即撥付,以後按期照付。關於租界問題,在日本封鎖英租界的威逼之下,被迫將在天津英租界的4名中國抗日誌士引渡給日本卵翼下的偽政權。
英國張伯倫政府在處理上述兩項事關中國主權的重大問題時,完全無視中國政府的一再反對,違反了國際關係準則,是其企圖在遠東推行「慕尼黑政策」的明證。
演進中的張伯倫
英日交涉的中心在東京,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是對日妥協政策的執行者。他對於駐華大使卡爾向倫敦所提有關促進中英合作的建議「必加反對,破壞之不遺餘力」。1939年7月,克萊琪與日本外相有田八郎舉行談判,達成了《有田—克萊琪協定》,協定內容為:「英國政府完全承認日本軍隊正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戰鬥之現實事態,且認識在此狀態繼續存在情況下,在華日軍為確保其自身之安全與維持其佔領地區之治安,具有特殊之要求,並有必要排除妨礙日軍或有利於其敵人一切行為及原因。在日軍達成上述目的時,英國政府無意對之施加任何干擾行為或措施,並向在華英國官員及僑民明確指出,在此時機對此種行為及措施應加以控制,以確認上述政策。」儘管英國政府同時宣布它將不改變對華政策,但《有田—克萊琪協定》承認日本侵華局面為合法,違反了國聯歷次決議,出賣了中國利益。
對此,蔣介石專門致電英國《新聞紀事報》發表感想,以爭取英國輿論的同情。他首先聲明:「任何協定如不得到中國政府之承諾,無論在法律上、在事實上均絲毫也不能生效。」蔣介石針對英國普遍存在的以妥協換苟安的幻想指出:「英國欲為保護其在中國利益,即使欲作暫時的讓步,亦無異於以血肉喂猛虎。即使英國想以百年來在華所有整個權益,悉數讓與日本,日本軍閥亦斷斷不能停止其侵略的行動。」他因此希望英國取明智態度,「立即停止與日本之談判」。
儘管英國常常無視中國的權益與要求,中方對爭取英國的支持與結盟卻抱有熱誠。歐洲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即讓中國駐英大使郭泰祺向英政府轉達同情,表示中國「願在軍事之外,以人力與物力協助一切之方式出之」。兩天後,郭泰祺將此意告訴英國外交副大臣賈德干,賈德干僅輕描淡寫地說:「中國參戰與否,於英國對遠東之既定政策,及遠東目前形勢,均無何不同。」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對待日本戰俘以德感人:吃白米飯土豆燒肉,住特別裝潢的暖氣房
※抗戰時期中國有四億同胞,為何徵兵十萬都很難做到?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