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小兒用藥需謹慎,把握分寸很重要

小兒用藥需謹慎,把握分寸很重要

小兒用藥需謹慎,把握分寸很重要

1、 一個悲傷的故事

我早年從陳遜齋先生學醫時,一次,我的第一個孩子患病,此子平素脾胃很虛弱,經常傷食腹瀉。這次又因食涼醪糟後,當天發熱,伴腹瀉及里急後重,狀如痢疾。

乃自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並佐入消導之品與之,一劑後,熱退,但精神轉疲,腹瀉如故。以為熱退,似屬佳兆。因再服一劑,不料小兒服藥後精神益疲。後延另一醫為之診治,認為痢疾無疑,以張潔古芍藥湯,方中用及檳榔、木香之類,葯後,非但未減,病情更甚,以致肛門下墜不已。

無奈之中,乃請陳老先生為治。陳老看後,認為脾陽衰敗,以附子理中湯一劑,肛門下墜好轉,精神轉佳,腹瀉次數亦減。乃再服一劑,但服後出現抽風,另醫又以清熱熄風法與之,服後未久,病兒死亡。

2 、庄在田先生的《福幼編》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起初以葛根芩連湯一付熱退,但為何腹瀉不止呢?嗣後附子理中一劑見效,何故二劑又出現抽風呢?

開始心中並不了了,以後讀庄在田先生《福幼編》後,心中始覺豁然。

《福幼編》指出:小兒脾胃素虛,不可循常法治之,乃至形成慢驚風時,必須顧及脾陽,溫脾助胃時,又當慮其稚陰稚陽之體,勿使傷陰,否則變證多端。其治法系「先用辛熱沖開寒痰,再進溫補,方為得法」,所用經驗方為逐寒盪驚湯及加味理中地黃湯,先服逐寒盪驚湯,服後如癥狀略見穩定,即停服,另予加味理中地黃湯。庄氏之意在於注意小兒體質易實易虛,故治療原則為陰陽兩補。如忽略一方,均可使相對一方受損而症情趨於嚴重。逐寒盪驚湯即「沖開寒痰」之方;理中地黃湯為陰陽並補之劑。

根據庄在田先生所論聯繫前述小兒病情經過,此子素體脾胃虛弱,起初時連用削伐,致脾衰更重,熱退而瀉痢不止,前此熱退屬於脾陽衰敗的表現並非佳兆;以後用附子理中固屬對症,但又不注意到中病則止,以致燥熱傷陰,土敗木賊,虛虛實實,在治療上犯了原則性的錯誤,因而致此子病不救。

這是初學時的一個很大的教訓!

3 、中醫經典里的訓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是說陰陽兩方可隨條件變化而轉向相反的方面。

小兒稚陰稚陽之體,尤其易於轉化,所以臨證用藥,絕不能顧此失彼。《素問·至真要大論》謂:「……治其王氣,是以反也。……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也強調在治療時,使用寒涼或溫補之品,得中病即止,萬勿使之太過,過則傷正,可以釀成大錯。

任何藥品,都具有寒熱溫涼之不同偏勝,即使參芪之輩,其性亦偏。使用稍久,可使其偏勝之氣漸勝,倘不知掌握分寸,適可而止,那就容易傷津耗氣,甚至引起嚴重後果。古人在使用藥物時,將藥物分為大毒、常毒、小毒和無毒等四類。每種藥物的使用,均不得過量。所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素問·五常政大論》)所余宜注意飲食營養起居,留待正氣自然恢復,認為過用反而要損傷正氣、不利於患者疾病的恢復。

《傷寒論》之桂枝湯服法謂:「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大承氣湯服法謂:「得下余勿服」,這些均說明前賢對掌握分寸謹防傷正方面的重視。

如果臨證中對此原則掌握得不好,則可貽誤病機,甚則危及性命。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醫學承啟集》,作者/方葯中,編輯/龍葵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中醫臨床每一點進步都是在「悔悟」與「抱愧」中獲得的
成為名醫的十大必備條件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