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舉一反三需要極高的悟性

《論語》:舉一反三需要極高的悟性

——佟鑫海女士和您一起學《論語》

之七十五

《論語》

【原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

孔子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

第一,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

其實世界上少有特別難辦到的事,你如果下定決心要辦一件事,再困難的事也會瞬間變得簡單。

如有一件事,對學生說,你不行,而他聽了這句話,就非行不可,這是刺激他,把他激憤起來。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

第二,引起他的懷疑

「悱」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孔子所謂「當仁不讓於師」,韓昌黎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完全是對的,不是光靠服從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學問會越來越差的。多懷疑就自然會去研究。

第三,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且要多方面看。

一桌四角,講了一角,其餘三角都會了解,那麼他可以回來,「復也」就是回來。回到哪裡?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發他憤、悱的求知慾。我們看兒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不服氣,而做家長的,總是希望孩子服氣,尤其老一輩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經驗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實際上要使孩子服氣,接受上一代的經驗,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憤、能悱才行。

下面是講一個人的領悟力。互聯網時代知識早已不是哪個階級可以壟斷的,有些人讀書學習很用功,但是領悟力不夠,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書獃子。光有量的積累,沒有質的飛躍,看書只是為了打發時間。

比如讀歷史書,最低限度,也是為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原則差不多,道理是一樣,只是發生的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現象兩樣而已。所以多讀歷史,能夠舉一反三,就可前知過去,後知未來。否則,白讀死書,學識又有什麼意義呢?

讀書是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有一句話叫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讓書圍著你轉,而不是你圍著書轉。

讀書的時候,要把書中的知識拿來,為己所用。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某個領域去開始,漸漸積累,建立你自己的知識框架。久而久之,再讀其他類的,就可以觸旁通。總之,要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佟話人生 的精彩文章:

《論語》:和誰在一起,決定你的人生層次

TAG:佟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