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焦慮和質疑,會毫無價值嗎?

你的焦慮和質疑,會毫無價值嗎?

01

北大校長道歉了,我覺得挺好。

敢道歉,總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強。處在高位的人願意道歉,更不容易。

校長敢道歉,能影響的人更多,如果能更大範圍地立起來「有錯就認、敢於負責」的態度,那起的作用就更好,更要鼓掌叫好。

不過,看到校長在告同學書里再次強調的那句:「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讓我想起了自己求學時代的好幾件事。

我很喜歡北大,私人感情佔了不少。

讀書時,常常騎自行車去北大找朋友吃飯。秋天天氣好時,也會在校園裡找一處看書,那時候看了好多現在再也看不下去的經典著作,從《論語》到《理想國》。

看的時候囫圇吞棗,現在就更忘了大半。不過有個個人感受,現在還印象深刻。

看《論語》時,像聽一位和藹睿智的老先生,溫和地告訴我們為人為事為學的道理。

我就坐在他的學生們中間,認真聽著,偶爾提問。這感覺,挺舒服。

《理想國》呢,是另一種感覺。

感覺蘇格拉底像個戰士,質疑過這個人的觀點,再去和那個人吵,就一個問題彼此辯駁。他的學生,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也會提出挺尖銳的問題。

我坐在旁邊,像個觀眾看辯論賽。這感覺,挺過癮。

其實兩位哲人的結局都不太好。畢竟,在那個時代想要傳播真理不是什麼容易的事兒。相比孔子,蘇格拉底付出的代價還要更高一些,是他的生命。

我並不願意去給這中西兩位哲人或者兩個著作評個高下。

畢竟,「朝聞道,夕死可矣」,能說出這樣的話,孔子說不定還是蘇格拉底的知己。

02

我想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都是典型應試教育,最擅長的就是按照標準做法,找到正確答案。

這麼一看,高考真是人生最容易的事情。因為世界並不像考試,每道題都能有唯一正解。

真相也好,道德也好,法律也好,對於一個問題,你簡直想像不到能有多少種觀點。

高考結束進入大學,我第一次發現,原來那些如雷貫耳的學科大家,彼此都互看不爽,那些似乎不可撼動的理論,也被各方攻擊的千瘡百孔。

「對於一個問題,10個經濟學家有11種解釋。」

這是黑經濟學的玩笑,但何嘗不是各種學科的現實。沒有唯一解,甚至沒有最優解。

我記得自己曾經拿著這個困惑問過專業課老師,如果我們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正確答案,那麼這麼多的研究,這麼多的討論,有什麼意義呢?

那位傳播學的老師,拿出了課本,勾起了一個名詞——觀點的自由市場。

我偷個懶,給你直接截個百度的定義:

這個說法,也許並不完全對。但這個觀點確實影響了我,在我的心中,真理就像「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我們的討論、質疑,甚至是爭吵、顛覆,就是在無數條河流中摸索碰撞,在混沌混亂的世界中尋找它的過程。

而後,現實又以各種各樣的故事教育我:

有時候我們會走彎路,那不是因為我們不應該討論或者質疑。

而是因為我們質疑得還遠遠不夠多,討論的還遠遠不夠好。

03

我曾經在這個號里寫過,自己作為大學新生觀摩的第一場辯論賽,題目是:色-情行業該不該合法化。

辯手們旁徵博引,從荷蘭談到美國,從犯罪統計談到法律道德。

那種酣暢淋漓的爭論,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有思想的葦草」,什麼叫「獨立之精神」,什麼叫「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但事實上,離開學校後,我很少再和別人爭論什麼。

不是因為遇到的都是和自己觀點一樣的人。而是因為漸漸知道,表達與眾人不同的觀點,需要付出多少的代價;去打碎別人的固有認知,又是一件多麼難的事。

在我心裡,一個人是在成長,還是在老去,有且只有一個標準:

他是否還有打碎舊系統,在碎片上建立新我的魄力和智慧;還是完全抗拒脫離原有世界,一旦走出就會見光死。

當然,任何打碎重建的過程,必然需要內心焦慮的推力,也會得益於內外部質疑的敲打。

這就是質疑和焦慮的價值。

我還得再強調一次,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拿出單獨一句,來批評某個人。恰恰相反,我很贊同校長演講里大部分的話,尤其是這一句:

不同觀點的碰撞、辯論、質疑甚至批判是有益的。

焦慮的滋味不好受,被質疑的滋味更糟。但一個人如果不去經歷破而後立,或者自我優化,那叫什麼成長呢。

一個人如此,一個企業,一件事,也許都是同樣的道理。

有時候,正是由於人們對自我的焦慮,對真相的質疑,才能從山窮水盡走向柳暗花明,從斷壁懸崖走到海闊天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湖夜雨不熄燈 的精彩文章:

我們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不信那些快樂學習的故事
為什麼你有葛優癱,我有小確喪?

TAG:江湖夜雨不熄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