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大街:拆了華僑商店好比割了腎,但割了腎並沒有換來iPhone6!

東大街:拆了華僑商店好比割了腎,但割了腎並沒有換來iPhone6!

講述你不知道的西安故事

我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生於斯長於斯,對西安一景一物熱愛有加。有幸進入地產圈後看了不少老建築,就越發鍾情於這些記錄著城市變遷、凝固歷史的建築。不由想到了告別7年的華僑商店。

提起華僑商店就應先說它所處的東大街,說東大街則要從這條街的形成說起。應該說,東大街的形成與西安城格局形成一脈相承。眾所周知,西安現存城牆為明代建築,全長13.7千米,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當時是西安的府城。從西安城牆築起的那一天起,西安便形成以南北大街為中軸的格局,東大街是以鐘樓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最長的商業街,其繁華程度為四條大街之翹楚。

華僑商店處於東大街與南新街十字東北角,是黃金十字軸,歷來為商家必爭之地。民國時期,這裡商賈雲集,字型大小林立,與鐘樓、炭市街、新城廣場、卧龍寺的熱鬧連成一片。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裡一直延續著商街的繁華。

據《西安市志》記載,1954年10月,由蘇聯人設計的中山大街百貨商店(今華僑商店)建成開業,成為建國後西安市第一家新建的大型百貨商店,因東大街原名中山大街,且該樓為最高建築,當年的市民親切地稱之為「中山大樓」。此後,中山大樓一直是西安城內三大百貨大樓之一,另兩個是民生大樓和解放大樓,上世紀80年代後,商店改制更名為「華僑商店」。無論叫什麼名字,華僑商店在西安人的心中一直具有很重的分量。

由於佔據十字路口且向兩面,樓體分三部分,兩邊分別面南面西為長方形三層建築,中間為六角形四層建築,就是這個六角形建築,打破了傳統表現手法,勾連兩端出了彩,也讓見慣了四四方方、中規中矩的西安人開了眼。據說,開業時人潮湧動、車水馬龍、萬人空巷。大多有鄉下背景的西安人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似的進來看了一圈後並不過癮,又將目光投向光亮照人的水磨石地面,有人甚至爬在地上,手觸摸著嘴裡咂舌不斷,喃喃道:「地光的像鏡面一樣,這得花多少錢啊!」末了,才戀戀不捨的走出來,遠遠望去,感嘆:「真洋氣!」回到家後,把轉了中山大樓叫「開洋葷」,惹得不知所以的孩子們以為吃了啥好東西。

記得,7、8歲的時候母親帶著我來了一次。一般我家扯布料買鞋帽在解放路,那次不知何故我們來到中山大樓。母親手裡提著那個許多年一直不換的淡藍色人造革提兜,剛一走進來頗感驚訝,顯然是從沒見過這樣的排場。一層當時經營服裝鞋帽布匹,布匹櫃在東側,營業廳上方是鐵絲交織的結賬網路,感覺像一團亂麻。母親買了什麼我已記不起來,只是一出門就迷了路,不知該朝那邊走,一著急嘟囔了句:「一個西安人,像個鄉下婆子,出門就迷路!」

後來我在東一路賣服裝,我的同學薛平此時在華僑商店工作。當時,改革開放風氣正濃,華僑商店在其(南新街)北側門朝西開了個友誼商店,裡面經營的全是特供商品:從吃的煙酒糖果奶粉煉乳,到用的電視冰箱洗衣機自行車照相機手錶化妝品,還有百姓眼中的奢侈品,如古玩字畫、絲綢、地毯等,可謂應有盡有。就是有一點,這裡不收人民幣得用美元英鎊盧布日元、外匯兌換券、僑券等購買。

由於我賣服裝時有人用外匯兌換卷討低價,於是手頭存了不少。有一次找同學薛平聊天問了電視冰箱的事,同學情誼甚篤,他滿口答應幫忙。先是用2700元兌換券幫我買了一台175升的日立冰箱,拉回來後成了小巷第一。大家紛紛來我剛蓋好的小樓看新鮮,但冰什麼呢?一直不得其解,所以因無可保鮮而閑置許久。也難怪,那幾年不是單幫跑上海廣州,就是在攤上賣貨,吃飯隨處叫,家裡不開伙,買冰箱只是趕了一回時髦。

第二個大件是彩電,沒趕上第一,第一是吳長根。這個當年靠著一手瓦工活打拚的人,賺了錢買了一台18吋彩電,大家就扎堆去他家看,我在他家看了《大西洋底來的人》。如果再早些,就是在薛平高幹樓的家裡看9吋黑白電視了,為了看得清楚,還特意加了放大鏡。印象深刻的電視劇是《神聖的使命》和《敵營十八年》。肯定地說,這個9吋黑白電視機讓我大開眼界,心裡多了一份惦念。買電視還得找薛平!那時候,手上只要有外匯卷,一切都好辦。我用2000元兌換券買來一台20吋日立彩電,它真是個靠譜的玩意,直到30年後還在服役,實在沒地方放了才送人。而那台冰箱,雖然被替換下來,但依然在我的陽台上放著,太耐用了。

當然,80年代三大件還差一件——空調。我的第一台空調是寶華牌窗機,需要安放在窗戶或門頭上,是另一個朋友幫我買的,由於噪音太大被我稱為「寶華拖拉機」。

言歸正傳,我與華僑商店的交集源於同學薛平在這裡幫我買了兩個大件,華僑商店對我而言感覺親切。一段時間每次走進主樓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大上海的百樂門,那個播著靡靡之音、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地方……大廳居中的水磨石樓梯是最提神的地方,而大廳就是舞池,音樂響起,佳人翩翩……華僑商店給我的感覺就是洋氣,它遠比解放大樓、民生大樓要大氣的多,加之位置特殊,成為西安人心裡的一種符號。

到了2000年左右,商業大有泛濫之勢,華僑商店中廳一度被各種處理貨攤佔據,場地擁擠不堪,也沒了「百樂門」的韻味,但我還在幻想它往昔的模樣……後來索性聽之任之,內心想著:只要華僑商店在,就是老西安(人)的一座地標。

2010年1月,媒體披露「炭市街改造華僑商店要拆『中山大樓』將成歷史」,18個月後,原華僑商店所處的位置會建一個綠地休閑廣場,以方便遊客和行人購物、娛樂。這個牽掛了老西安幾代人的蘇式建築,從建起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被牽掛;從被拆遷的那一刻起又開始被惦記。

計劃與變化總是如影隨形,甚至可以達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7年後的2017年10月,說好的綠地廣場沒有如約而至,西安人迎來的是一個叫群光廣場的「大盒子」。讓我覺得,拆了華僑商店好比割了腎,但割了腎並沒有換來iPhone6,心裡自然失落。可以理解,在寸土寸金的東大街,商業永遠佔據首位,但在中山大樓成功打破人們詬病的「東北(死)角」後,誰還能創造下一個商業神話!

35年前(1983年),正是華僑商店銷售火爆的時候,它的東側有個馬路市場——炭市街副食品市場,白天經營水產海鮮生鮮,晚上是副食熟食品的攤檔,在臨時擺放的小攤中,一輛三輪車旁站著瘦小的我,車上裝著西安搪瓷廠的產品,就擺在路口。一張廣告紙上寫著:西安搪瓷器皿,潔白堅固細膩,花色品種眾多,規格型號齊全……華燈初上,側目華僑商店,燈泡彩燈霓虹閃爍,東大街宛如南京路……

長安君曰:說實話,我還是非常喜歡中山大樓,其建築雄渾、洋氣,給西安城帶來了新的氣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西安曾評比出十大建築,東大街中山大樓(華僑商店)棲身十佳,足見西安人對之的熱愛。我把它當做上海灘「百樂門」也是其「洋氣」給我的啟示,如今中山大樓已成過去,我卻在遙想當年。

(文中圖片除最後兩張外,其餘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Phone 的精彩文章:

iPhone密碼被攻破!灰鑰匙工具可解鎖幾乎所有版本系統
庫克放大招,廉價版iPhoneX價售價確定,iPhone8淪為犧牲品!

TAG: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