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嚴監管下去年銀行理財規模深「V」反轉

嚴監管下去年銀行理財規模深「V」反轉

證券時報記者 馬傳茂 劉筱攸

此前急速擴張的銀行理財,正進行結構調整。

2017年,銀行理財規模變化呈現「V」字形——上半年規模普遍縮水,下半年在個人及保本理財的推動下開始大幅反彈,總規模較年初略有增長。

理財規模呈「V」形走勢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2017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縮水6700億元,但全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增加4900億元。這意味著,下半年銀行理財規模增加了1.16萬億元。

這在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里得到了驗證:大部分上市銀行去年理財規模整體呈現上半年低速擴張(甚至壓縮)、下半年反彈的特徵。由於非保本理財在整體理財規模中佔比較高,因此理財規模的增減往往更多地體現在非保本理財餘額的變動上。

「一般來說,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的增長都會稍微差一些,因為每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銀行的重心都是在做大存款規模,這會對理財規模的增長造成影響。」一位華南城商行資管部負責人稱。

全年來看,14家上市大行及股份行(包括五大行、郵儲行、8家上市股份行,浦發未披露年末數據)中,有7家銀行年末受託理財餘額較年初出現下降,降幅普遍超過5%,其中民生、光大、浙商3家股份行降幅超過18%。

工行、交行、興業、中信銀行及部分城商行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興業銀行去年末理財規模較年初增長接近20%,在股份行中增速最快。

值得一提的是交行。該行理財業務特殊,主要由表內保本理財構成,佔比超過55%。去年該行年末理財餘額突破1.6萬億元,較年初增幅超過12%,而非保本理財(即表外理財)規模較年初有所壓縮,理財規模增量主要來自表內理財。

如果只看錶外理財規模變動,則有更多上市銀行出現下降。前述14家上市大行及股份行,以及披露相關數據的浦發銀行中,僅有4家銀行正增長,民生、光大、平安銀行3家股份行的表外理財規模降幅甚至在30%左右。

同業理財大幅壓縮

銀行理財規模的變動,與其中的結構調整有著直接關係。去年上半年同業理財雖然大幅壓縮,但在個人理財、保本理財下半年的帶動下,規模反彈。

「有些銀行原來同業理財發得比較多,去年上半年的市場和監管行情下,同業理財部分無法續做,帶動理財規模整體下行,到了下半年,有些銀行可能會發力提價去做個人理財和保本理財,而且價格提得很高,這就會把理財規模的量重新拉回來。」前述華南城商行資管部負責人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保本理財的增加。無論是上市銀行還是整個銀行業,2017年都普遍呈現非保本理財佔比下降、保本理財佔比提高的特點。26家理財產品餘額超千億的上市銀行去年非保本理財規模合計減少超過7000億元,只有極少數銀行去年末非保本理財佔比較年初上升。以非保本理財餘額降幅最大的平安銀行為例,在非保本理財規模大幅減少的同時,該行保本理財產品餘額較年初大增近90%至3470億元。

「不能說明什麼,只能說是理財規模到了一定程度後出現輕微的結構變動。」一位股份行資管人士說。

他還指出,部分銀行保本理財的較快增長可能存在統計口徑、沖規模兩方面原因。「一是統計口徑,就是一些有資質的銀行把結構性存款統計到保本理財里去了,而這部分的增量確實不算小;二是資管新規沒有明確指出過渡期內不得發行保本理財,只說明保本的餘額不得增加,具體怎麼壓降由各行自行安排,所以去年有些銀行積極發行保本理財,在新規落地前沖規模。」

(證券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 的精彩文章:

魯西化工「高處不勝寒」遇重挫 遊資狂砸1.2億元
萬孚生物:已完成定增發行 募資7.2億元加碼主業

TAG: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