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市公司非標年報背後的資金黑洞:利用應收、預付向體外轉移巨額資金

上市公司非標年報背後的資金黑洞:利用應收、預付向體外轉移巨額資金

利用一些老掉牙的會計手段,大肆粉飾財務報表和業績,藉此獲得巨額融資,繼而公司藉助預付、保理、拆借種種渠道,將資金向上市公司體外轉移,形成巨大的資金黑洞。

拆借、預付等會計手法導致的巨額資金去向不明,成為新近吞噬A股上市公司的最大黑洞。2017年,僅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就已經達到17家。動輒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資金不知所蹤,是絕大多數年報被非標的上市公司共同存在的最大隱患。

資金黑洞爆出之際,便是業務變臉之時。然而,待到危機暴露,上市公司已經深陷泥潭,徒自留下一地雞毛,股價「跌跌不休」乃至面臨退市,只剩下脫身乏術的一眾投資者。

觸目驚心的資金黑洞

銷售收入確認、交易真實性存疑、資金黑洞和巨額債務,是17家上市公司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的三大主要情形。在這三種情況中,資金黑洞又最為嚴重。除了*ST東凌(000893.SZ)之外,其他16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資金和債務問題。

天龍集團(300063.SZ)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就包括應收賬款無法確認。根據公開披露信息,截至2017年底,天龍集團兩家子公司賬面應收賬款餘額 4.34億元、3.16億元。但審計機構表示,由於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無法判斷其準確性。

寶德股份(300023.SZ)也存在類似情形。今年4月前後,寶德股份子公司慶匯租賃資產證券化違約,被恆泰證券起訴追索5.31億元款項。審計機構認為,慶匯租賃存在重大未決訴訟,而高達55.9億元的風險資產,資產減值準備只有8669.15萬元,佔比僅為1.55%。在此過程中,未能獲得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否計提充分的審計證據。

不同於寶德股份、天龍集團兩家公司,更多上市公司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都出現了資金往來中的流出,導致的資金黑洞和巨額債務。

*ST工新(600701.SZ)2017年審計報告中,中準會計師事務所就指出,該公司合計超過5億元的款項確認存疑。審計意見顯示,2017年3月1日,*ST工新分公司中大植物蛋白分公司支付了2億元大豆採購款,執行時間為2017年3月1日到12月31日,但截至報告簽發,「合同尚未履行,無法判斷交易的真實性」;子公司上海哈青貿易有限公司對外的1億元預付賬款,子公司漢柏科技對外預付的2億元項目工程款,均無法確認真實性。

相對於上述幾家公司,*ST龍力(002604.SZ)、*ST天業(600807.SH)涉及的資金金額更大,而且涉及巨額資金流出。*ST龍力4月27日披露的年報,亞太會計所給出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具體理由有四:公司進行財務自查調整,但未能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存在內控失效、審計範圍受限、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等情形。內控失效等三項理由,均與該公司財務自查調整產生的巨額營業外支出有關。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ST龍力凈利潤巨虧34.8億元,同比下降達3065.21%,扣非凈利潤虧損11.8億元,同比下降1285.71%。其中,僅增加的營業外支出就達27.27億元,接近該公司最近兩年營業收入總和。

如此規模的營業支出,究竟去了哪裡?*ST龍力並未給出交代。財務報表附註顯示,2017年,該公司營業外支合計27.37億元,僅滯納金、違約金、財務自查調整損失就高達27.36億元左右,但財務自查調整損失的具體構成,該公司卻未進行任何說明。審計機構認為,在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的情況下,無法實施有效審計。

*ST天業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瑞華會計所稱, 2017年*ST天業保理業務對外借款25.93億元、天業小貸對外借款8352萬元,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餘額13.95億元、對外擔保11.67億元等,以上借款金額合計多達52.4億元。審計機構稱,雖然進行了分析、檢查、函證等程序,但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做大利潤的突擊術

同樣涉及應收賬款、資產減值準備,以及銷售收入確認、交易存疑,而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的年報,但不同公司的最終目的,卻大相徑庭。部分公司的行為,與業績激增存在很大關聯。

在天龍集團的審計意見中,中介機構稱,對兩家子公司合計7.5億元的賬面應收款,無法判斷其準確性。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總資產35.5億元,凈資產19.65億元。若上述全部或部分應收賬款的真實性不能確認,對其凈資產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寶德股份(300023.SZ)同樣如此。2017年,該公司營收7.21億元,凈利潤3601萬元,扣非後為2353萬元。而慶匯租賃風險資產原值高達55.9億元,計提金額只佔1.55%。這意味著,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只要再提高2%,該公司去年就會陷入巨虧。

這還是建立在不計風險資產可回收性的前提上。截至2017年底,寶德股份總資產70.7億元,凈資產11.45億元。即便按10%的比例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該公司去年底的凈資產也將減少一半。根據媒體報道,2017年12月15日,恆泰證券收到告知函,慶匯租賃ABS承租人已停產整改,並被多家金融機構採取法律程序催收欠款。

除了上述情形,部分公司涉及資金流出的同時,又通過合併報表的方式,做大自身資產規模。4月28日,普華永道對*ST天馬(002122.SZ)2017年年報的審計報告表示不發表審計,原因是一項採購預付款未提供合理解釋及支持資料。

審計報告顯示,2017年12月末,*ST天馬與深圳東方博裕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博裕」)簽訂一系列合同採購鋼材及機器設備,並在合同簽訂後的三天內全額支付鋼材預付款5.666億元,機器設備預付1.066億元,但採購合同沒有約定交貨時間。此後,管理層提供了雙方在2018年2月12日簽訂的補充協議,約2018年9月30日前交貨。

審計意見還稱,東方博裕為*ST天馬新增供應商,此前沒有發生任何交易。該公司以往與其他供貨商採購,一般按貨物的到貨情況分期付款,交貨期一般為3 個月,與東方博裕的採購合同約定明顯不同。對比該公司下屬軸承生產廠家及機床生產廠家發現,去年鋼材採購金額共計1.99億元,遠低於上述預付的4.6億元。而截至報告日,上述採購的鋼材及機器設備尚未到貨。更離奇的是,今年 1 月 2 日,*ST天馬全資子公司喀什耀灼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又向東方博裕支付了1億元,並計入預付款中。

慷慨支付預付款的同時,*ST天馬還通過合併報表的方式,創造資產規模奇蹟。在2017年年報中,*ST天馬將一家投資合夥企業「天馬誠合」合併報表。原因是天馬誠合於 2017年5月以現金人民幣 16.61億元收購了喀什基石 99.99%股份,後者有56家被投企業,其中51家被投企業規定喀什基石有權派駐董事。但該公司管理層稱,喀什基石並未對51家被投資企業派駐董事,因此不將這些企業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核算。

如此一來,並表後的天馬誠合及其資產,在*ST天馬合併財報中就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並表後,*ST天馬財報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增加了15.47億元,其他綜合收益的稅後凈額1.45 億元。審計機構稱,在財務報表批准報出日前兩天,上市公司管理層要求將天馬誠合併表,但未能及時提供相關財務報表的明細賬戶及會計資料,導致無法執行相關審計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收購前,喀什基石由*ST天馬第一大股東徐茂棟控制。

「空心」的上市公司

同樣的結果,卻各有各的煩惱。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計提、應收賬款做大利潤,有一些上市公司卻因巨額資金黑洞,而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ST尤夫(002427.SZ)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除了隱瞞關聯方外,還涉及大量體外負債。審計報告顯示,*ST尤夫收到法院16起案件訴訟材料,其中12件為民間借貸,涉及金額5.4億元;4起為金融借款糾紛,金額3億元。

不僅如此,*ST尤夫還存在大額資金劃轉、商業承兌匯票違約問題。根據審計報告,該公司因與上海祈尊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祈尊)發生大宗貿易業務,開具給對方商業承兌匯票3.77億元,後來又以現金支付,形成應收上海祈尊3.77億元。但截至審計報告簽發日,上海祈尊未返還前述商票,其中2.78億元目前已違約。

此外,*ST尤夫全資子公司還將6億元活期存款劃給上海祈尊及另一家公司;子公司上海尤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3億元定期存款,解活後也立即對外劃款。

從自身資金狀況來看,*ST尤夫上述舉動非常可疑。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有15.5億元,而上述涉及資金總額,就達到12.77億元,約為同期貨幣資金的80%。*ST尤夫5月7日公告顯示,該公司又涉及4起訴訟,被追索資金2.18億元。加上上述16起訴訟,目前該公司涉訴債務至少已達10.58億元。而一季度末,該公司賬面資金僅有8.4億元,資金緊張程度顯而易見。

*ST尤夫自查發現,涉及的12起民間借貸,只有5000萬元本金進入公司賬戶,且並未查到用印流程、記錄。另外涉及的9 起案件,公司未收到法院送達的訴訟材料。而*ST尤夫董事會同一天的說明則顯示,涉及的16起案件中, 5件為表內借款案件,11件為民間借貸糾紛。

債務留在上市公司,資金卻流向別處,並承擔巨額虧損。相對於*ST尤夫,*ST天業的形勢更為嚴重。

2017年,*ST天業營業收入20.4億元,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巨虧2.27億元、5.77億元,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同比下降63.45%、12.04%,唯獨財務費用大幅增加149.05%,從上年的2.64億元增加到6.57億元。

一手承擔高昂成本融資,一手向外慷慨輸送資金,在*ST天業表現得十分明顯。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融資餘額51.11億元,增長約20%,達到營業收入的兩倍有餘,融資成本則從7.01%,上升到10.18%。同期,其應收賬款卻達33.4億元,其他應收款25.1億元,但利息收入卻只有1988萬元,其他業務收入也只有1.07億元,類金融和金融業務凈收入合計不到1.5億元,與融資成本形成鮮明反差。

*ST龍力的巨額債務,不僅讓該公司承擔不菲成本,還造成了該公司債務危機。根據年報披露,截至2017年12月底,其短、長期借款分別為12.07億元、10.33億元,其他應付款5.82億元,應付票據4.98億元,合計33.6億元。

儘管未披露營業外支出的構成,但從負債結構可以判斷,*ST龍力的虧損,主要來自未入賬的債務。2017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短、長期借款餘額1.44億元、7.43億元,其他應付款6384萬元,應付票據為0,合計金額不到9.6億元。據此計算,短短一個季度之內,其負債陡增24億元以上。

但這些債務,並非全部發生在2017年四季度。去年12月,該公司債務違約後,融資已極度困難。年報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該公司短期借款共約4.2億元,長期借款僅有9900萬元,且全部發生於債務危機爆發前。據此計算,新增的債務中,至少19億元並非發生在去年四季度。

這些從天而降的債務,究竟來自何處?答案是借款發生時,該公司沒有入賬。2017年12月27日,回復深交所問詢函時,該公司就承認,在部分金融機構的借款,財務此前並未入賬。除此之外,ST龍力還與多家小貸、保理、實體企業存在債務糾紛。4月26日公告顯示,此類債務共計約6億元。

高價借來的資金,卻未創造利潤,反而帶來了沉重負擔。2017年,*ST龍力產生的財務費用達4.02億元,比上年大幅增加3.66億元,同比猛增了11倍以上,但利息收入卻為0。巨額營業外支出的形成, 表明這些債務只產生了成本,卻沒有形成任何利潤。

手段並不高明,為何屢屢得逞

五花八門的資金輸出,比並非無跡可尋,也並不高明。應收賬款、預付款等方式,在上市公司向外輸出資金中,是最為常見的手段。2017年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基本都存在這一問題。

根據公開披露, *ST工新年報被非標涉及的5億元資金,就由三筆採購款構成,除了2億元大豆採購款外,子公司對外支付的1億元預付賬款、2億元項目工程預付款,真實性均被審計機構質疑真實性。此外,*ST天馬預付的5.66億元採購預付款,也存在類似情形。

而從暴露出來的問題來看,保理業務、對外借款等手段,在部分上市公司資金黑洞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而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則成為財務上掩蓋資金真實流向的工具。

在*ST天業的身上,上述種情況體現得尤為明顯。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ST天業保理業務對外借款餘額25.93億元、天業小貸借餘額款8352萬元,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餘額13.95億元,對外擔保約11.67億元,合計約為52.4億元。

財務報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該公司應收保理款項餘額29.25億元,而上年同期只有6.53億元,一年時間暴增22.78億元,增長超過3.7倍,遠遠超過其營業收入規模。

這些巨額應收對應的資金,去向了哪裡?財務報表顯示,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應收賬款餘額高達33.4億元,其中多數是保理應收款。這意味著,其巨額應收款,主要是由保理業務構成。但在年報中,*ST天業並未詳細交代保理業務借款人的信息,資金流向何處成謎。

此外,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還有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餘額13.95億元,但同樣沒有明確交代資金去向。而財報顯示,同期該公司其他應收款賬面餘額26.49億元,比期初的13.87元增加12.62億元,增加接近1倍,大幅增加的非金融機構、個人借款,可能被歸到了其他應收款名下。

*ST天業去年增加的其他應收款,主要來自非關聯方,金額從期初的2。6億元,增加到13.2億元,增加額約10.6億元,凈增加了4倍左右,而關聯方資金往來、拆借合計餘額12.46億元,比上年底增加不到1.8億元。

部分上市公司借款形成的巨額債務,甚至憑空消失。2017年年報顯示,*ST龍力的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發放貸款等資產,並未出現明顯變化,只有負債出現大幅增長。換言之,數十億元的借款、負債,不僅沒有轉化為資產, 甚至還憑空消失了,其資金流向成為巨大的懸疑。

責編:蘇蔓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安倍上門遊說遭當頭棒喝!特朗普又說不想重返TPP
美股二季度開門黑:股指技術破位,科技股遭拋售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