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此消彼長:南斯拉夫為何能衝出歐、俄、伊斯蘭重圍,實現崛起?

此消彼長:南斯拉夫為何能衝出歐、俄、伊斯蘭重圍,實現崛起?

歷史長河裡,巴爾幹半島長期處於歐洲天主教、新教文明,俄羅斯東正教文明,以及西亞伊斯蘭文明三大勢力的逐鹿場。地處三大勢力的夾縫中心,且巴爾幹半島本身的地緣實力不足,難以整合出一個強大的本土勢力與其它三方勁敵對抗。在夾縫中的巴爾幹半島只有自身整合為一體,成為一支有實力的區域性勢力,才能謀取最大的利益,在三大勢力博弈中,有施展縱橫之術的空間,左右逢源。

而這支區域性勢力終於在20世紀出現了,它就是南斯拉夫。

一戰後,奧匈帝國瓦解,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國。雖然,巴爾幹半島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但是其內部山地縱橫,區域分散,沒有一個強大到可以壓制四方的中心勢力。而南斯拉夫本身就是由眾多地區拼湊而成,文化、民族和宗教異常複雜,就如同一鍋大雜燴。這樣的國家,要維持穩定,是一件大難題,更何況還影響了歐洲,甚至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在鐵托的領導下,南斯拉夫成為了巴爾幹半島上的區域大國,有「巴爾幹之虎」的美譽。

在外部虎狼環伺,內部四分五裂的局勢下,南斯拉夫卻實現了崛起,擺脫了長期受到外來凌虐、戰亂不堪的宿命。

那麼,為什麼是南斯拉夫改寫了巴爾幹的命運呢?雲石君將做具體分析。

首先,來看當時近東的地緣政治格局。

19世紀, 巴爾幹半島還在日趨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不過,也僅僅是全力撲在伊斯坦布爾一隅,無力於巴爾幹半島其它部分的統治,這為巴爾幹本土勢力崛起提供了戰略空間

與此同時,民族主義興起、傳播,1878年,巴爾幹半島中部占相對優勢的塞爾維亞民族在俄國的協助下獲得完全的獨立,1882年成立王國。

此階段,東正教系統的沙皇俄國,以及天主教系統的奧匈帝國,也處在混亂之中,實力不濟。沙俄在兩次工業革命中都被西歐國家甩在了身後,再加上,1853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慘敗,國力損失很大。在崛起後的普魯士壓制,以及內部嚴重的民族矛盾之下,奧匈帝國也是搖搖欲墜。

三大勢力都自顧不暇,塞爾維亞便趁機發展壯大。而西歐的英法,為了維持近東的均勢制衡,遏制三大勢力,有意扶持塞爾維亞。因英法與巴爾幹半島的地緣疏離關係,決定了他們不能直接佔領巴爾幹半島,只能通過地中海戰略通道,來加強對巴爾幹的影響力 。有英法撐腰,塞爾維亞腰桿也直了,還有能力挖奧斯曼土耳其的牆角。

而一戰後,作為協約國成員的塞爾維亞又抓住了千載難逢的良機,獲得了不錯的戰爭紅利。一戰後,奧匈帝國消失,奧斯曼帝國國力大衰,基本無力打巴爾幹半島的主意。而俄羅斯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新生的蘇俄紅色政權更是受到西方細節的圍追堵截,內憂外患,自顧不暇。

對於塞爾維亞來說,真是千載良機,乘勝追擊下,巴爾幹半島上多個地區被塞爾維亞收入囊中,南斯拉夫王國順勢成立,地盤大了,看上去有一個看上去總算有了區域性大國的樣子。

不過,這畢竟是華而不實的。

巴爾幹半島內部四分五裂的地緣結構,難以有效實現政治整合;同時巴爾幹半島地緣實力有限,本土文明並不強勢,被伊斯蘭、東正教、天主教三大主流文明同化成為了主調,民族眾多,民眾信仰不統一,語言多樣,人文結構錯綜複雜。怎一個亂字了得。

雖然,塞爾維亞民族是主要的統治族群,但其並沒有絕對壓倒其它民族和勢力的優勢,不足以形成主體性。

南斯拉夫四分五裂的地緣結構和高度撕裂的人文結構,決定了南斯拉夫王國自誕生之日起,就和分裂相伴。

那如何才能避免分裂呢?顯然,在政治和文明體系上,主體民族融合、同化邊緣民族是上策。

不過,前文也提到,作為主體民族的東正教系的塞爾維亞,相較於其他民族和勢力只有微弱的優勢,沒有個九牛二虎震懾之力,其他民族和勢力又怎能甘願臣服於塞爾維亞。況且,塞爾維亞有來自東正教系統俄國的支撐,其他的族群也會找到強勢的外部勢力做支撐,如果非要硬來,內亂就不可避免,那麼南斯拉夫也就會打回未曾統一時的原形,仍然繼續其淪為列強的逐鹿場的宿命。

既然同化行不通,那就只能靠鼓吹「南斯拉夫」族系的認同感,來增強各民族間的團結統一。

雖然,巴爾幹半島上的族群關係錯綜複雜,但是,從族群起源上,都可以追溯到南部斯拉夫人族系。通過族系認同,來弱化民族、宗教、語言、地緣的矛盾,看上去是一條不錯的紐帶,於是,有了南斯拉夫王國的成立。

不過,這個紐帶看上去很美好,實際上一點也不結實。在現實激烈的民族、宗教、語言、地緣矛盾之下,誰還會有心思去想到那幾千年前遙遠時代的「祖宗們」,畢竟過去是用來追憶的,把握現在才最重要,從務實的角度來看,誰讓他們日子好過,誰就是祖宗。

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無論把「南斯拉夫」族系吹得像花兒一樣,可是那也只是一朵看不見摸不著的花兒。在民族存亡,國家發展大計上,虛無縹緲的血脈聯繫太單薄,太無力。

雖然,一戰後,南斯拉夫有了希望,不過,分裂因子就像是粉碎機一樣,使得希望呈現出碎片化。

隨著納粹德國的崛起,巴爾幹半島又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要強大的威脅。二戰爆發後,南斯拉夫王國身陷內憂外患。1941年,納粹德國橫掃南斯拉夫,宣布塞爾維亞被佔領土,在克羅埃西亞人和波斯尼亞人聚居區建立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南斯拉夫其餘領土為德國盟友瓜分。

在南斯拉夫共產黨及其領袖鐵托的領導下,抵抗組織利用巴爾幹半島多山的地貌,跟德軍及偽政府大打游擊戰,逐漸發展壯大起來。1945年,在鐵托領導下,戰後重建南斯拉夫聯邦,1946年,更名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雖然,南斯拉夫得以重生,但是,內部地緣結構分裂、人文結構撕裂依然存在。而且,二戰後,近東乃至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發生巨變,美蘇爭霸拉開序幕,巴爾幹,成為二者爭霸的一個焦點,南斯拉夫面臨著嚴重的外部威脅。

在巨大的內憂外患下,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該如何應對?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11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舍掉400萬平方公里土地,得到的利益遠超失去的土地
他因個子小受盡歧視,憤而參加革命,成為著名的皇帝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