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華山中學美術教師高亞娜在向學生示範繪畫過程。 資料圖片

在不少地方,校外美術培訓班常常搶去學校美術教育「風頭」。然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13位美術教師著力改革,重構美術課程體系,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家長基本不再送孩子去校外美術班了。

「畫得真好,沒想到一個小學生能畫得這麼好。我買了!這幅《無限春風》我出200元,另一幅我也出200元。」日前,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舉辦的「我們的美術課」作業展示現場,小學六年級(1)班的學生賀祥鈺的兩幅國畫美術作品被愛心人士買走。華山中學美術教師朱高亮告訴記者,展覽第一天共有100多幅學生的美術作品被參觀者買走,共籌集了一萬餘元愛心款,這些錢都將捐給第二師223團學校的孩子們。

「其實,『我們的美術課』展覽的都是學生平常在學校美術課上的作業。舉辦這樣一個展覽,也是學生平常學習成績的一個展示,同時也是我們改革美術教育後的一次成果展示。」華山中學校長邱成國說。

詩意的國畫、活靈活現的彩鉛畫、生動形象的風箏……華山中學五年級學生關睿涵的這些美術作業,被她母親吳洪麗掛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而在3年前,關睿涵不僅對美術課沒什麼興趣,甚至連完成一張手抄報都感到十分困難。

所有改變的背後,是來自華山中學13位美術教師發起並推動的一場美術教育改革。在校外藝術輔導機構很火熱的今天,這13位美術教師是如何使學校美術教學工作重新煥發活力,讓家長們徹底打消了把孩子送到校外美術班去培訓的想法?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傳統學校美術教育的痛點在哪兒?

「在許多學校,孩子美術學得好,大多是從校外美術培訓班那裡學的。」朱高亮說,「這也是學校美術教育難言的尷尬。」

當前,一些學校的美術教育無法滿足家長和孩子學習美術的需要,一些家長只好周末或假期把孩子送到校外美術培訓班去培訓,不僅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嚴重擠壓和佔用了孩子的休息時間,給孩子增加了不小的課業壓力。

朱高亮告訴記者,美術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方法,豐富視角、觸角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從而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然而,根據現行美術教材的課程安排,上節課教國畫、下節課教手工,再過一周,再上國畫課,再過兩周,又上手工課。由於課程內容缺乏連續性、連貫性,使學習過程脫離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認知水平。學生學習時大多「蜻蜓點水」,對所學內容很難有深入了解,很難通過美術課堂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

事實上,一些傳統模式下的美術課堂教學,並沒有完全實現美術課程總體目標。朱高亮認為,一旦脫離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認知水平,就會導致學生對美術課缺乏興趣。沒有興趣,要想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就會十分困難。

「從小學到初中,我教了32年美術課,教材換了很多回,每種教材都很熟悉,但美術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連貫性不足,很難讓孩子完成像樣的美術作品。」從事了32年美術教育的美術教師高亞娜說。

比如,國畫教學內容,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美術教材里都有,教材也做了深度、廣度和難度的變化和拓展,但教學卻是斷開的。高亞娜說,這周有一節國畫課,下周則是手工課,再下周又是國畫課,之後是欣賞課,這樣的教學是斷裂的。

不僅如此,傳統美術課教學形式老套、呆板。這一點,高亞娜深有感觸:「美術課堂教學幾十年如一日,沒有突破,老師只是教學工具的使用者,缺少延伸與創新,只是把完成每堂課作為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忽視學生在課堂上受到了多少美術知識的啟發與影響。」

更為緊迫的是,傳統美術課堂教學模式下,美術教師的專業水準難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受到阻礙,積極性也不高。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學校美術課程體系如何整合?

面對傳統美術課教學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華山中學13位美術教師決定集聚力量進行改革,實現美術課教學的強勢突圍。「我們誓言把美術教育的『風頭』從校外培訓班搶回來。」朱高亮對記者說。

為此,13位教師聚在一起,研討具體改革辦法。怎麼改?首先要研究透徹中小學美術課程的總體目標,必須堅持始終圍繞課程總目標來進行改革。在這個目標引領下,形成豐富多彩、氣氛活躍、成效顯著的新的美術課堂教學體系。

這13位美術教師決定從現行美術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改起。首先梳理出散亂在美術教材里不同時間段、不同組織中同一主題的內容,然後整合美術課程各個層面的教學內容,並按不同主題分別形成「模塊」。

把從小學到高中分散的美術內容整合後,華山中學小學一、二年級的美術學習模塊分別為手工模塊、兒童畫模塊、書法模塊;小學三、四、五年級美術學習模塊分別為書法模塊、繪畫模塊、攝影模塊、手工模塊;六、七、八年級的美術學習模塊分別為繪畫模塊、攝影模塊、手工模塊、書法模塊;九年級至高中,學生學習的美術模塊分別為鑒賞模塊、繪畫模塊、手工模塊、書法模塊。

這些模塊確定後,再為模塊教學目標進行定位:一、二年級兩年共四個學期,美術課堂注重鍛煉學生眼、腦、手的協調配合能力;小學三、四、五年級這個階段是尋找學生興趣點及愛好的階段;六、七、八年級階段的學習,則是體現學生自主的階段,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美術教育產生的各種體驗和感受,並在這種體驗過程中積累、收穫經驗;而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則以繪畫模塊為主要教學內容。

課程體系重構後,華山中學打通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的美術課程體系,從而重新構建起了適合學生成長特點和認知體系的新的美術課堂教學體系。

「這一改革,著實算是動了『大手術』,難度和挑戰可想而知,但為了美術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不得不這樣做。」邱成國說,「改革後,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塊學習,而不是過去一個班的學生都學習一樣的內容。」

改革前,雖然華山中學美術教學有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校本課程、學生社團等,但由於缺乏統一部署和系統安排,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學科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發展的遞進、循環體系,既浪費了教師的大量時間,也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改革後,根據各個學段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心理、生理髮育及情感發展發育的需求,為學生營造一個可以「肆意玩耍」的美術課堂。從美術課堂教學,到校本課程、第二課堂、興趣社團活動,再延伸到美術特長專業發展,形成了新的美術教學體系。

「我們這樣改革,是希望實現只要學生有心參與,美術在校園裡就會無處不在的目標。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校本課程、學生社團形成了一個體系,這對教學內容的延伸發揮了重要作用。」朱高亮說。

美術課程體系重構後,順應模塊化教學需要,美術課的課時安排就得發生變化。在13位美術教師的一致建議和努力下,學校將美術課時連排。課時安排改革後,小學一、二、三年級每周三節美術課,其中兩節連排為美術課,另一節單排上書法課。四、五、六年級每周兩節美術課,連排在同一時間,由五至六位教師開設五至六個不同內容的教學模塊,學生則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塊進行學習。

課程體系重構後,美術課上課的地點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過去,美術課是在普通教室上的,由於要準備美術工具,局限性很大,給學生和教師都帶來了很大不便。改革後,美術課都配備了專業的美術教室。這不僅解決了課堂教學的諸多問題,同時還解決了美術第二課堂、學生社團活動的場地問題。

美術教師張志傑說,美術常規教學由傳統的美術教學跨入模塊化專項教學模式後,讓美術課堂教育回歸美術教育本質。課程內容設計讓學生在美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學會了欣賞生活中的美,即人文之美、社會之美、自然之美,進而能在內心深處埋下一顆「善」的種子。通過美術課堂教學,帶領學生回到生活中去,回到歷史中去,回到文化中去。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怎樣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

既教國畫,也教手工,還教攝影,在傳統模式下每個美術教師幾乎都必須是這樣的「全能」教師。然而,「全能」便難以做到「精進」,教師往往疲於應付課程內容,而無法沉下心來關注自我的專業成長。

「『全能』導致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難以整體提高。」美術教師鄒平說。而如今,華山中學新的模塊化教學,要求擅長國畫的教師教國畫,擅長手工的教師教手工,確保教師發揮所長。

整合美術課程各個層面的教學內容,實行模塊化教學後,華山中學便根據模塊化教學需要以及每個教師的專長,明確了每一位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及責任,做到人人有「專長」,而不是人人都「全能」。

改革後,13位教師分別擔任不同的教學模塊的負責人。如:張志傑負責兒童畫模塊的教研和教學活動,高亞娜負責手工模塊的教學和教研,書法模塊則由雷哲負責,黃華負責國畫模塊,付雁斌負責攝影和電腦繪畫模塊,劉全州負責插畫和水彩繪畫模塊,美術鑒賞模塊則由鄒平負責。13位美術教師,根據自己的所長,分別參與到各模塊相應的教學內容中。這樣一來,任課模塊內容不僅成了美術教師專業發展方向,而且也是其所開設第二課堂、校本課程、學生社團等的教學內容。

朱高亮告訴記者,課程體系重構後,自然而然提升了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專註度,也提高了教師工作時間的有效效率,增強了教師的教學自主能力,而且適合各個學段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華山中學美術課模塊化教學,形成了「山不轉水轉」的教學模式,即學生的學業在轉、所學習的模塊在轉,教師所授專業模塊的專業發展方向則不變。教師是「鐵打的營盤」,學生是「流水的兵」。

模塊化教學形式的推廣,推動了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並以專業發展帶動教學教研,讓教學教研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從而形成了一支有較強專業水準的美術教師隊伍。

「重構美術課程體系後,點燃了我對美術教育的激情,從而使自己對專業成長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兩年,我經常外出寫生,關注最新美術發展動態,總想把最新成果應用到教學中,而我自身的這些變化,在過去都是沒有的。」高亞娜說。

邱成國告訴記者:「改革後,我欣喜地看到13位美術教師通過不斷實踐,加強對模塊化教學的深入研究,實現了每個教師在相應的模塊有專業、突出的成就,進而推動第二課堂、校本課程、學生社團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實現全校美術教師在教學、教研上的全面貫通。」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課如何科學評價學生?

重構課程體系後,如何評價學生的學業呢?這是一個新的課題。對此,華山中學也進行了深入改革,每個模塊教學結束後,學校會舉辦校級學生作品展,通過作品展引導學生關注、了解美術課堂教學的組成變化,為學生選擇模塊學習奠定基礎,逐步形成了一種校園文化現象。與此同時,學校還請學生參與評價出最具美術課堂價值的教學模塊。

模塊化教學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一周兩節或者三節美術課上完後,每個學生都能夠完成一個美術作品。這個作品,無論在學生眼裡,還是在家長眼裡,分量都是很重的。

每個星期學生都能完成一個美術作品,這個實實在在的「果實」,給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自信,給家長帶來無比深刻的自豪感。學生和家長對美術課的固有看法,從此被改變。也因此,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大增,從內心愛上了美術課。

「讓學生每個星期都能完成一個美術作品,並不是我們刻意而為,也並非我們重構美術課程體系的初衷,這個結果僅僅是美術教育回歸後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朱高亮說。

華山中學通過完全開放的美術課堂教學,尊重並呵護學生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對美術深愛不已。家長李向陽告訴記者,孩子現在也經常在家裡畫畫、做手工,以放鬆和緩解情緒,效果非常好。

與此同時,華山中學還開展了「我們的美術課」師生美術作品展,全校師生參與並給出評價。美術教師除課堂教學模塊外,在第二課堂、校本課程、學生社團中的教學成績以及展覽、展示等,都納入評價體系,從而擴大了美術教育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我們把美術課作為學生德育主渠道來建設,讓美、善、愛深深紮根在學生心中。通過授課內容、形式的變換、舉辦師生畫展等,抓住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在沒有增加課時的情況下,重構了課程體系,實現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標。從這3年的實踐來看,美術課程體系重構,模塊化教學是非常成功的。」邱成國激動地說。

「您孩子這麼小,可畫畫得很不錯啊,是在哪個美術培訓班學的?」「沒去培訓班,就在學校學的。」這是華山中學一位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和她同事關於美術教育的一場對話。華山中學的許多家長也都有過類似對話的經歷。

教師還是那13位教師,學生還是那些學生,課時也還是那些課時,然而,重構課程體系後,華山中學13位美術教師的改革實踐實現了成功「突圍」,讓美術課魅力無窮,成了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眼中的「明星」課程。作者: 蔣夫爾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專家點評

基於現實情境的有益探索

尹少淳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13位美術教師勠力改革,重構美術課程體系,採用了模塊化的課程設置,並據此實施美術教學,效果甚佳,家長基本上不再送孩子去校外美術班了。

儘管我不贊成以「不再送孩子去校外美術班」立論,因為校內和校外美術教育畢竟在目標、課程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差異,但華山中學的改革探索,卻契合了我內心對美術教育的訴求。

多年前,在華人美術教育大會上我作了一次題為《美術課程能否不再「飄」》的演講,質疑了既有中小學美術課程的合理性,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和媒體的關注。我提出的問題,源於我對美術教學現實效果的觀察。周遭的很多人,對美術幾乎毫無感覺和認知,既缺乏美術的常識,也不能用美術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想法和情感,而且對美術態度也表現得麻木或敬而遠之。要知道,這些人中很多可是在中小學的美術課堂上學過美術的呀!

這固然有應試教育的沉重壓力、領導不重視、教學條件不好等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們的美術課程出了問題。義務教育美術課程的國際通行模式是「面面俱到」的,幾乎美術的全部內容均包羅其中。在有限課時之內,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結果卻是「面面俱不到」。我稱其為「走馬觀花」的課程模式。因為是一種國際通行的課程模式,在我國近代以降的美術教育中已經固化,似乎難以改變,所以至今這一課程模式依然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然而,我的訴求卻在高中美術課程中得以實現。2003年頒發的《普通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中,美術課程被分成了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等9個模塊,而且全部是選修課程。學生無須學習全部模塊,而只需選學其中的3個模塊。學生也無須學習一個模塊中的全部內容,只需選學其中的一些具體的內容,如繪畫中的水彩畫、版畫、中國畫,或者設計中的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我把這種課程模式稱為「下馬觀花」的課程模式。學生無須閱盡「滿園春色」,只需選擇幾朵自己喜歡的花仔細觀賞。

這種課程模式,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所以,在今年修訂頒布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依然被沿用。只是從關聯性的角度進行了整合,形成了美術鑒賞、繪畫、中國書畫、雕塑、設計、工藝和現代媒體藝術等7個模塊。除美術鑒賞變成必修課程之外,其餘均為選擇性必修課程。

因此,我對華山中學美術課程改革大抵是持贊同態度的。它至少有這樣幾個好處:其一,在現實條件下將美術教學的效益最大化;其二,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滿足個性發展需求;其三,能充分發揮和完善教師的專業特長,增加職業樂趣和成就感;其四,極大地提高作業(作品)的質量,展示、交流的效果相應提高。當然,也希望教師們能考慮美術課程的基礎性,也即在突出「專業性」的縱向特徵的時候,千萬不可忽略「基礎性」的橫向特徵,保證學生對美術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廣度。此外,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正朝著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方向發展,能否考慮在學校的美術課程改革中融入其思想和方法呢?

【作者系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研製(修訂)組負責人、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8日第4版 版名:新聞·深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南京:將普及特教生15年免費教育
熱心陪修須三思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