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大疆總裁:無人機能怎麼拍電影

專訪大疆總裁:無人機能怎麼拍電影

五一假期前夕,愛范兒在青島參加了萬達東方影都項目的開業儀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影產業園區,東方影都的一大意義就是像好萊塢一樣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生產。

不過愛范兒此行的重點其實在影棚之內。在萬達搭建的全球最大攝影棚「萬米棚」里,萬達與大疆合作,使用大疆全系列專業影像設備重現了電影短片《女教師》的拍攝。儘管這段影片全程以工業化的手法棚拍,實際的成片效果卻與外景拍攝並無二致。

從筋斗雲系列、M600到「悟」 1,再發展到現在以「悟」2、如影 2 、禪思 X7、大師搖輪等為代表的無人機、穩定器、專業影像相機和專業配件組成的產品矩陣,大疆的專業影像產品線豐富程度已經可以滿足不少工業化電影攝製任務的需求。大疆下一步如何推進產品研發來滿足影視人的需求?想在電影工業中扮演怎樣的地位?棚拍演示結束後,愛范兒在影棚里對大疆總裁羅鎮華進行了專訪。

(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

專業影像做到這個規模,技術應代替市場做規劃

專業影像在大疆所有業務線里比較另類。消費級有 Mavic Air、Mavic Pro,行業應用有經緯 M200,植保無人機有 MG-1P……所有產品線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產品,唯獨專業影像突出的更多是「天地一體」的拍攝方案。這個方案里有無人機、有專業穩定器,甚至最近推出的體感控制器和搖輪,是屬於「遙控頭」的範疇。多種形態差異巨大的產品代替了以往「以點帶面」的策略出現在大疆專業影像產品線里。

這是是管理層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按照技術成熟度來挖掘新的市場需求?

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告訴愛范兒,大疆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首先是尋求技術的突破,一旦達到這個階段,清晰的市場需求就會出現。

大疆不是先提出專業影像這個概念,再圍繞概念來落地。而是先研究技術,技術一步步的深化、突破,就會發現原來還有新的適合我們的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很大。你說它(發現新市場)是偶然嗎?其實我覺得那是技術發展的必然,如果市場不夠大,往往是技術還不夠好。

當然內部也有產品經理、工程師會提出,我們想去做這個做那個,可是坦白說如果技術不做到突破的話,光想是沒什麼用的。

大疆一直沒有重新定位的問題,我們說「未來無所不能」,其實就是指核心技術一突破,產品就水到渠成了,新技術會帶來有驚喜的新產品,這就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基本上是說得少,做得比較多。

知道這樣的邏輯,大疆近年來的產品發展也就很好理解了。儘管產品越做越多,但是每當有新產品推出,用戶都能從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研發團隊應用的新技術與新想法。大疆的產品發展路徑是由技術研發串聯起來的。

剛剛發布的體感控制器專業版就是很恰當的例子。體感控制器專業版可以讓攝影師通過直截了當的體感操作,控制無人機或遠處穩定器的鏡頭運動,由此一來即使不擅長操控無人機的攝影師也能輕鬆地使用無人機進行拍攝。

拋開內置高精度 IMU、CANBUS 介面這些專業功能,體感控制器專業版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其實與 DJI Goggles 飛行眼鏡的體感操控功能一樣,區別只是前者為專業影像而生,昂貴且精密可靠,後者只為消費級用戶服務。

也許已經熟悉了搖桿運鏡的攝影師早就想要體感控制器了,但只有當專業體感控制器所需的所有技術得到突破,想像才能變成實體產品。

消費級廠商可以定義需求,專業影像廠商必須了解需求

大疆的消費級無人機早已佔據市場統治地位,而消費級手持雲台的對手也不多,難以動搖大疆的領先優勢。

專業影像的行業環境就很不一樣了。1911 年,好萊塢第一個電影工作室開業,此後一百多年裡,規模龐大的電影工業催生了一大批非常成熟的設備生產商和器材租賃商,這些上游供應商與攝影師相互磨合,完美貼合電影攝製組對拍攝設備的需求。大疆在這個行業里顯然還只是年輕人,無論是攝影師對其技術與產品的熟練程度,亦或是大疆對攝影師需求的了解,都與業內知名品牌有一定的距離。

(復仇者聯盟片場,圖片來自:BackGrid)

所以從消費級跨越到專業影像的大疆,面對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和用戶關係。消費級做到極致的大疆可以像曾經的蘋果那樣直接定義定義用戶需求,而在專業影像行業里,定義產品形態和技術細節的反倒有可能是攝影師、劇組。

想要切入這個市場,大疆需要有不一樣的策略。

技術肯定是切入專業影像市場的根基,畢竟這個行業里有著 ARRI、索尼這樣的專業攝像機生產商,穩定器領域裡也有一眾久經實戰考驗的斯坦尼康生產商。想要與這些廠商共享目標客戶,甚至和他們在某些應用場景下一決高下,沒有點技術可不行。幸好,大疆的本業無人機、航拍相機、穩定器的基礎是不錯的。

既然品質沒問題,那大疆真正的難點還要數對用戶需求的把控。這方面,羅鎮華表示大疆要走的路還很長。使用場景、使用者的體驗,使用者真正的需求都是有待探索的,這個探索需要時間、需要資源,也需要人才。

電影產業中的攝影攝像,跟科技產業的技術創新,是隔行如隔山的,雙方交流起來可能都是各說各話,所以怎樣把這個橋架起來,做出符合(電影產業)體驗需求的產品,我個人認為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大疆公關總監謝闐地補充道:

我們推出如影2進入市場之前,工程師帶著工程樣機在姜文導演《邪不壓正》劇組泡了一個多月,在高強度的片場工作中發現問題,快速迭代。你必須實際去用,才能知道攝影師有什麼需求,導演有什麼需求,製片人有什麼需求,可能都不一樣。甚至怎麼跟演員配合好,涉及到方方面面,你才知道哪些技術要繼續深化。看上去只是一個簡單的穩定的問題、電機的問題。但是用戶要的不僅是穩定,而是最後呈現的那個畫面。

對於大疆而言,無人機、穩定器這類新技術一定程度上是有別於攝影師傳統工作習慣的,但想要改變攝影師的習慣並不容易。大疆之所以會推動子公司大疆傳媒積极參与影視拍攝製作;選擇和萬達東方影都這樣的影視基地聯手,和一些知名的導演、劇組合作,目的就是從影視作品的工業化生產中了解核心專業用戶的需求,並藉此機會把自己的產品及使用效果直接地呈現給目標消費群體,讓設備租賃商、攝影師了解到大疆「天地一體」解決方案的優勢,願意在日後的攝製任務中更多地考慮採購或租用大疆的產品。

大疆正在走的這條路,歷史悠久的老牌影像設備生產商可能已經有所經歷,但在年輕的中國電影產業里,他們也是有了一定領先地位的探索者。

羅鎮華說:

電影工業是影像系統的皇冠明珠。大疆在專業影像上的專註與投入,就像汽車廠商在 F1 等高端賽車領域的重視一樣。在最頂尖的賽道上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與口碑,對於公司的整體業務發展、技術儲備、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

內部 PK 與打磨產品

去年,大疆全年銷售額達到 180 億元,消費級產品當然是絕對的大頭,而專業影像的業務規模在其中提升也很快。迄今為止幾乎還沒有純粹中國本土的影像設備生產商能做到這個規模。

有媒體也認為「沒有對手」可能是大疆面臨的另一種挑戰。羅鎮華對此回復:「我們選擇的是一個健康的模式,追求有核心技術與設計品位的產品。」

那麼,什麼是「有核心技術與設計品位」的產品?羅鎮華快速給出了一個答案:

好的產品,精緻的產品,有點工匠精神的產品。

但隱藏在這個標準背後的,是鮮有人知的激烈內部競爭。

(大師搖輪)

春節前夕,騰訊代理的兩款《絕地求生》遊戲開啟公測,這則手遊行業的熱點新聞也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騰訊的項目 PK 機制。儘管都是騰訊的團隊,也都手握《絕地求生》的官方授權,天美和光子兩大工作室群最後還是分出了勝負。

內部項目 PK 機制可以充分利用大公司人才數量的優勢,通過良性競爭激發團隊戰鬥力,提高產品品質。但仔細了解,大疆的內部 PK 與騰訊的風格有所不同。

我們可能不會那麼正式地立案說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產品,兩個團隊一起來。而是說有一個技術突破的方向,你這是一種規格一種應用,他那又是另一種想法,最後就看誰把東西做出來,體驗好,規格高,市場和消費者真的覺得他需要這樣的規格。

我印象中有一個產品,先跑了出來,當時很順利都開始備料準備量產了,結果說停就停了。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損失其實不小。但是我們發現另一個產品就快跑出來了,技術規格領先了一代,遠遠比現在的產品好,那我們一定是選擇更好的。

其實前面的產品可能只是不如內部的另一個,在外面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如果採用更穩妥的做法,可能先推出一個低規格的,賣個半年一年,後面再推出這個高規格的。這就是業界常說的「擠牙膏」了,這不是大疆工程師文化的風格。有更好的為什麼不直接做更好的呢?

A/B 項目的 PK 註定會有一方敗下陣來,而大疆這種前代與後代之間不可預見的競爭關係以及實體製造業的特點給團隊的工作帶來了更多的不穩定性和風險,一個項目被砍掉可能就意味著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損失,但這些沉沒成本卻有可能換來團隊人才的快速成長,以及抓住真正的市場機遇。

究竟哪款產品是競爭後勝出的作品,這個問題或許只有大疆內部人士才知道,不過羅鎮華向愛范兒透露,無論是專業影像還是消費級市場,大疆都還有一系列產品仍在打磨中,也許不久後就能看到。

我們很喜歡打磨東西,其實打磨過程最後呈現的就是一個品味,反而跟成本、價格無關。產品會傳遞自己的信息:它就是一個精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2mm的窄邊框 Wbin C1曲面電腦一體機高顏值令人心動
姨夫到場,FGO 坐鎮,索尼還在今年魅力賞中說了些什麼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