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日本最美書店」學學,當下的實體零售要怎麼做?

跟「日本最美書店」學學,當下的實體零售要怎麼做?

實體零售與線上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有趣。大概十來年前,線上購物在國內變得十分普及,首當其衝打擊的就是傳統書店行業。有一度,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傳來一家書店倒閉的消息。緊接著這幾年,幾乎各行各業的實體店都在經受著線上業務影響所帶來的洗牌。

在這個時候,再回頭看書店的發展軌跡變得有借鑒意義:這個行業早於其它行業,被迫率先開始摸索新的模式,如今已經有了不少好案例。這些成功者的底層邏輯都很相似,所解決的都是這樣的一個問題:在一種核心價值被取代後,實體店如何藉助自己的優勢,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

今天我們分享的案例是日本的蔦屋書店,它算是最早開啟「書+」經營模式的品牌之一。蔦屋書店自稱「生活方式提案者」,逆著書店倒閉的潮流在日本開有1400家書店。從它身上,我們可以得到實體零售的一點啟發。

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如今已經進入日本富豪榜的TOP 50,但在34歲時候他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年輕人。日本人向來有租看DVD、音像製品的生活習慣,增田宗昭就在故鄉大阪開設一家DVD租賃小店,名為蔦屋(TSUTAYA)。

他當時就已經開始展示獨具一格的邏輯。日本傳統商店以細分著稱,音響租賃也會細分到音樂、遊戲或者影視由不同的商家提供,但增田宗昭的蔦屋卻在店內提供音樂、影視、遊戲、書籍等各種品類的集成。到了2003年在的六本木店第一次引進了「書+咖啡」的概念,2011年,代官山蔦屋書店融合了書店、咖啡廳、餐廳等的綜合生活方式,一時間成為了媒體競相報道的對象。

「書店的問題在於,

它只賣書」

六本木的蔦屋書店在2003年和星巴克合作,開始了「書+咖啡」的業態。這在當時還是很新潮的概念,甚至公司內部都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但增田宗昭的出發點很務實也簡單,他認為真正想買書的人一定會先去了解書,再考慮買不買,需要給讀者留出這個相處的時間和空間。事實印證了複合空間對於書店的重要性,這家書店獲得很大的關注,成功地聚集了消費者。

蔦屋書店的邏輯都是建立在這樣的需求洞察上。在傳統實體店裡,大家涇渭分明經營著不同的細分類別,這對於商家來說是符合邏輯的,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卻未必如此。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消費本身就是一件感性而隨機的事情。

GIF

蔦屋書店站在了消費者的角度思考零售業的進化:當一個人看書的時候可能會想喝咖啡,喝咖啡的時候也許會順便逛逛看附近有什麼新鮮事;本來想來買一本設計方向的書,也許看到了書架邊上設計師的產品很有意思,也就順手買了回去。

單純買書的時代自網路興起就已經大勢已去,如何體現實體店的區分價值成為了一個命題。蔦屋的解決方式就是從客戶需求出發整合產品鏈。只賣大眾主流的書籍,那人們亞馬遜上下個單還更方便,何必白跑一趟書店。

GIF

因為有這樣的信念,2011年代官山的蔦屋書店成為了一個全球矚目的案例。

「為所要吸引的人群

做有意義的事」

代官山蔦屋從選址定位、業態都是圍繞著一個集中人群:日本的團塊世代(premium age)。這一代1947年至1949年間日本戰後出生的,他們大多數是白手起家,經歷了階級躍遷。作家村上春樹、電影導演北野武就是這一代人。由於成長在一個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時代,團塊世代在中老年也依舊追求品質感生活,同時擁有很好的消費能力,對年輕事物也樂於接納。

其實這一直到80年代,團塊世代才有消費力,讓日本消費市場得到發展。90年代開始階級分化,高收入人群讓奢侈品市場也繁榮了起來。到了2000年以後,他們早已經是消費的主力。增田宗昭預見在那之後階級會傾向於固化,節奏放緩,後來的年輕人很難再有機會像前輩一樣成功、賺大錢。因此將代官山蔦屋定位在這個團塊世代的人群,是它成功的開始。

代官山在2011年還沒有成為典型的商業地帶,遍布高檔住宅小區。代官山蔦屋書店就選址在這裡,增田宗昭直接貸款買下了一整塊地。有一個很有趣的細節在建造蔦屋書店的時候,他們選擇建造地上停車場而非地下停車場,據說是為了讓來的客人一眼看到這裡的客人開的都是好車。當然這這是一個取巧細節,但代官山的蔦屋從這裡開始真正圍繞人群提出「生活方式提案「。

「去賣場特性,

注重體驗的雕琢」

要做生活方式的提案,首先要去掉普通賣場的一切特質。

代官山蔦屋的空間設計一直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去過的人也都會被它帶來舒適體驗給折服。它讓人難忘的簡潔的外觀由英國建築設計事務所 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 設計,室內是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擔任視覺設計。

為了去除賣場特性,他們花費很多心思在陳列,不僅有很多隨處放置桌椅供讀者使用,價格、收銀台等明顯賣場因素均被省去。書店內功能分區豐富,書籍、雜誌、影像製品、咖啡、文具售賣都有自己的分區,同時書店內還有些非常人性化的設置,比如雜誌書籍真正配合嘗試閱讀,123區二樓基本都有公益性質的沙發。3區音樂區不僅所有音樂都提供試聽,甚至有配備了專業音響的交響樂團演奏放映。

同時,非常有趣的關聯陳列也是一種全新的組織方式:他們的所有產品按生活場景分成人文文學、藝術、料理和旅行等板塊,並隨生活場景放置關聯產品,引導客戶消費來增強轉化。這裡面的邏輯大概是:「喜歡看硬漢電影的人,想必也愛讀錢德勒的小說,可能也會願意聽一聽主人公愛聽的冷爵士。」原本看似無關的東西,就這樣被串聯在一起,成為一種精心雕琢的流動性體驗。

「越是網路時代,

由人傳遞的價值就越重要」

蔦屋書店整體的邏輯鏈條就是為他們的人創造價值、開發需求,因此他們的產品滲透非常多的維度,同是也在服務上下了不少心思。這也是在利用實體店的優勢。當所有信息都在網路中爆炸傳播的時候,人們最需要的是聚焦、過濾與篩選。

蔦屋有專業的駐店導購提供個性化服務,這些導購一個個非常厲害,可能跟你在聊音樂的本身就是爵士音樂的策劃人,又或者給你推薦選書的說不定就是一個資深書評人;旅遊區導購是個資深媒體人,出版過20多本旅遊指南;料理區導購有可能是出版過多本料理書籍料理界的知名人士……這些專業導購長期在店內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諮詢,幫用戶從信息海洋中撈起來,給到最有效的部分。

「在地化思考」

蔦屋書店現有的1400多家書店圍繞生活方式展開,形成各自獨特的優勢。書店擴張並不是同一運營模式的簡單複製,而是考察了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升級和調整。

比如在2013年末開業「函館 蔦屋書店」就不是代官山的簡單複製,在營造空間時更多考慮三代人需求,兒童書籍和繪本類可能豐富得多。兒童區域靠窗的空間甚至設計成兒童樂園,供小孩嬉戲玩耍。

書店內一處空地還安放了獨具北海道本地特色的火爐,窗外下著大雪,聽著柴火燃燒的聲音,消費者圍爐讀書,別有一番趣味。

在銀座GINZA SIX開幕的銀座蔦屋書店把運營重心放在了「藝術」領域,擁有藝術題材為中心的6萬冊圖書,核心理念便是「Art of Living」,由藝術型書店、咖啡館、展廳和活動場所構成。既有簡單易懂的入門書籍,也有高價稀有的珍貴巨型書,適合各個層次的讀者。同時考慮到銀座的消費力,銀座蔦屋還有可代表日本的珍貴的禮物收藏售賣。

靠近「大阪站」車站的梅田蔦屋書店佔地約4060平米,外形像一個巨大的咖啡廳,中心是長達155米橢圓形的「Magazine Street」,擁有500個坐席,更像是一個圖書館,讓繁忙的車站成為都市人的居心地。

京都的蔦屋書店坐落於「ROHM Theatre Kyoto」劇場的一角,1樓書店內分有「藝術」「日本生活」「ON JAPAN」等主題,透過專業人員精心挑選的「感動內心的作品」。2樓餐廳「KYOTO MODERN TERRACE」分室內與室外座位區室內區設計典雅而有韻味,多了一分古都的質感。

國內這一兩年也開始了各種形態的實體店嘗試,在線上消費更加普及、極端的國內市場,實體店所經歷的也許是更惡劣、更快速的一輪洗牌淘汰。我們正在經歷的消費升級、市場變化也正是人群的迭代所帶來的特性,如何像蔦屋一樣抓住時代的核心用戶,以實體店為依託為這一部分人創造獨有的價值鏈條?這也許會是超脫「複合商店」、「新零售」的表面商業形式之外,更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撰文:Sue

?喊著「去除中間商」的Everlane,最後還是開了實體店

?連老派品牌們都坐不住了,到底AR可以在新零售中做點啥?

?回收卡車篷布做背包,Freitag扛得住臟也扛得住潮流

GIF

自2011年面市以來,銀豹收銀系統致力與商戶一起創造更好、更有人情味的消費體驗。銀豹的用戶每一天都在面對同樣的疑問,那就是:如何做一門好生意?

Pospal Journal 銀豹好生意指南」應運而生。

我們每期推送高質量圖文閱讀內容,為我們所觸及的每一位用戶提供深度視野。我們希望解答關於一門好生意的方方面面,也回應這個時代與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銀豹好生意指南 的精彩文章:

每一塊蛋糕,從新鮮蔬果食材做起

TAG:銀豹好生意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