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生兒呼吸衰竭體外膜肺氧合支持專家共識

新生兒呼吸衰竭體外膜肺氧合支持專家共識

本文刊於:中華兒科雜誌, 2018,56(5) : 327-331

作者: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基本原理就是通過動靜脈插管,將血液從體內引流到體外,經人工膜肺氧合後,再經泵將氧合血灌注入體內,維持機體各器官的供血和供氧,對嚴重的心肺功能衰竭患者進行較長時間呼吸心臟支持,使患者心肺得以充分的休息,為進一步治療和心肺功能的恢復贏得寶貴的時間[1]。國際體外生命支持組織(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 ELSO)2016年數據顯示,相對成人和兒童,新生兒呼吸疾病ECMO支持預後最佳,平均存活率達74%[2]。對常規呼吸支持技術無效的新生兒,ECMO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救治手段[3]。本專家共識僅供呼吸衰竭新生兒ECMO支持參考使用。

一、支持指征與禁忌證

(一)支持指征

1.嚴重呼吸衰竭新生兒:如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 PPHN),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和先天性膈疝等,積極接受機械通氣,病情無明顯緩解,呼吸困難持續惡化呈下列任一情況[4?7]:

(1)氧合指數>40超過4 h[氧合指數=平均氣道壓×吸入氧濃度(FiO2)×100/動脈氧分壓(PaO2)(導管後)];

(2)氧合指數>20超過24 h或呼吸困難持續惡化;

(3)積極呼吸支持下,病情仍迅速惡化,嚴重的低氧血症[ PaO2

(4)血pH

(5)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心室功能障礙,需要持續大劑量正性肌力藥物劑量維持心功能(正性肌力藥物評分>40分;正性肌力藥物評分=腎上腺素×100+異丙腎上腺素×100+米力農×10+氨力農×1+多巴胺×1+多巴酚丁胺×1)。

2.導致呼吸衰竭病因可逆。

(二)禁忌證

1. 致死性出生缺陷。

2. Ⅲ級或Ⅲ級以上腦室內出血。

3. 難以控制的出血。

4. 其他不可逆的腦損傷。

(三)相對禁忌證

1.不可逆的臟器損害(除非考慮器官移植)。

2.體重[8];胎齡[9]。

3.機械通氣>14 d。

二、ECMO支持模式

1.靜脈?動脈(veno?arterial,V?A)模式:同時具備心、肺輔助功能,適用於呼吸衰竭合併PPHN,嚴重影響心臟功能和循環功能穩定的患兒。

2.靜脈?靜脈(veno?venous,V?V)模式:僅輔助肺功能,不具備心臟輔助功能,選擇該模式前需嚴格評估患兒心臟功能,包括心臟射血分數、動脈導管開放情況及分流情況、應用正性肌力藥物指數等。

三、ECMO前準備

1.患兒準備:一旦確定ECMO支持指征,獲得家長或監護人的知情同意,必須按照以下程序快速進行ECMO支持前準備:

(1)檢查血常規:全血細胞分析,包括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等。

(2)申請2個單位懸浮紅細胞,ECMO管路預充使用。

(3)檢查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氣、電解質、顱內和心臟超聲。

(4)插管操作一般在監護室進行,準備插管操作需要所有設備,包括:ECMO主機、變溫水箱及相應耗材、手術器械、電刀、頭燈、負壓吸引器。

2.患兒插管體位:患兒置於可加熱輻射台,墊高肩膀,保持頭部後仰轉向左側,暴露出右側頸部,便於切開右側頸內靜脈及頸總動脈。插管前預先放置X線板,插管過程嚴格遵守無菌原則,無關人員撤離,關閉外部氧源,避免氧氣聚集在使用電刀時引起火災。

3.ECMO設備及耗材:打開電源,確定ECMO主機、變溫水箱無機械故障。檢查ECMO全套耗材(動靜脈插管均應備相鄰2個型號),核對消毒日期、型號。如超聲提示永存左上腔靜脈,要選擇更小的靜脈插管。

4.管路預充:有條件的可使用預設套包,無條件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剪裁、組裝管路,有條件可二氧化碳排氣。乳酸林格液預充管路排氣,然後用膠體(20%人血白蛋白或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根據患兒凝血情況加入肝素0.5~1.0 mg/單位紅細胞)排出管路中晶體液,加入5%碳酸氫鈉5~10ml,最後加入10%葡萄糖酸鈣3 ml。以上操作結束後使管路系統自循環,檢查管路預充血液血氣並調整。如患兒病情危重(如ECMO支持下心肺復甦),無法及時血液預充,採用晶體預充排氣,使用白蛋白排出晶體液即開始轉流,維持生命體征後再予以輸血糾正血液稀釋。

5.插管麻醉:床旁給予鎮靜、鎮痛和肌松劑。採用咪達唑侖0.3 mg/kg靜脈注射、芬太尼10~20μg/kg靜脈注射、羅庫溴銨0.6 mg/kg靜脈注射,麻醉成功後留置有創動脈及中心靜脈,持續監測動脈壓及中心靜脈壓。

6.插管前抗凝:插管前根據患兒凝血情況給予肝素0.5~1.0 mg/kg抗凝,5 min後查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維持ACT目標範圍200~250 s即可進行插管操作。緊急情況下可給完肝素後直接插管。

7.ECMO連接及啟動:管路預充完畢後,將管路與患兒動靜脈插管連接,當離心泵達到1 000 r/min後,按照先靜脈後動脈順序鬆開管路鉗。ECMO啟動後在5~10 min內達到全流量輔助[120~150 ml/(min·kg)],觀察ECMO機器運行狀態和患兒生命體征,然後逐漸降到患兒實際需要的輔助流量。

四、血管通路建立

1.V?A ECMO:插管選用右側頸部血管,經頸內靜脈、頸總動脈分別插入靜、動脈插管,靜脈插管型號選擇10~12 Fr,動脈插管型號通常選擇8~10 Fr。靜脈插管末端應置入右心房中部,動脈插管末端應位於升主動脈與頸總動脈分叉口,避免過深影響主動脈瓣開放。插管後可以攝片或行心臟超聲確定位置是否合適,如合適再縫合皮膚固定。

2.V?V ECMO:選擇右側頸內靜脈,插入12~16 Fr的單根雙腔插管[10],經右頸內靜脈放置雙腔導管至右心房,極為重要的是在固定插管時要保持動脈血回輸(紅色)管在前,對準三尖瓣口,以減少回輸血液的重複循環。

3.頭部引流:ECMO支持過程中,如出現頭部淤血,可在頸內靜脈朝向頭端再放置插管引流頭部靜脈血液,一般選用型號為8 Fr或10 Fr的動脈插管。

五、ECMO管理

1.流量、氣體和壓力管理:維持血流量80~100 ml/(kg·min)、氣血比(0.5~10):1,根據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血乳酸和二氧化碳分壓(PCO2)水平調節氣流量和血流量、維持泵前壓力>40 mmHg、跨膜壓力[11]。

2.生命體征監測:持續心電、動脈壓(維持平均動脈壓40~65 mmHg[12])、中心靜脈壓監測。V?A ECMO支持時,可能出現反應性高血壓,要適當調整藥物,避免增加顱內出血風險。

3.呼吸機管理:ECMO支持期間,應降低機械通氣參數使肺得到休息。設置建議如下:FiO20.21~0.30、氣道峰壓(PIP)2O(1 cmH2O=0.098 kPa)、呼氣末氣道正壓(PEEP) 5~10 cmH2O、呼吸頻率15~25次/min、吸氣時間0.4~0.6 s、潮氣量[13]。氣漏患兒ECMO支持後採用盡量低呼吸機參數,直至無活動性氣體漏出。甚至可調整為持續正壓通氣(CPAP)模式呼吸支持。根據氣漏的嚴重程度和恢復情況(通常是24~48 h後)決定是否進行肺復張。

4.液體管理:由於患兒的危重狀態和ECMO導致的全身炎症反應,開始ECMO支持後大多數患兒容易出現液體超載。此時在維持足夠循環灌注和ECMO流量前提下,應該控制液體攝入量,採用「量出為入」液體管理[10],必要時候可以使用利尿劑或行持續腎替代治療。

5.感染控制:嚴格採取院內感染防控措施,建議有條件的醫院實施單間隔離[14]。根據基礎疾病和感染指標(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和血培養)監測合理選擇抗生素,在支持過程中再根據微生物學證據隨時調整[15]。

6.鎮靜:ECMO支持期間新生兒通常需要輕度鎮靜和鎮痛,首選苯二氮類藥物,如咪達唑侖,鎮痛藥物可給予嗎啡或芬太尼。對於先天性膈疝新生兒,ECMO支持期間需要在鎮靜鎮痛基礎上靜脈給予肌松劑。目前臨床常用的新生兒鎮靜陣痛評分量表有: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neonatal facial coding system,NFCS)[16]。

7.營養支持:開始ECMO支持24~48 h評估是否給予胃腸內營養。由於此類患兒往往病情極度危重,ECMO支持前胃腸道存在缺氧缺血,所以ECMO支持新生兒胃腸道營養的具體實施應該根據患兒病情而定[17?18]。

8.實驗室監測:血氣分析每3~8小時1次,ECMO支持第1個24 h內每3小時1次。無論V?V還是V?A模式,通過調節氣流量和血流量,維持合適的PCO2和PaO2水平,建議維持ScvO265%~75%。血常規監測每12小時1次,維持血紅蛋白120~140 g/L,血小板50×109/L以上。

9.凝血功能監測與管理:每2~3小時監測ACT,每12小時監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動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ECMO啟用後即應監測ACT水平,待ACT水平降至300 s以內,開始啟用肝素抗凝,ECMO支持期間5~50 U/(kg·h)的劑量持續泵入肝素,維持ACT在160~220 s,纖維蛋白原>1.5 g/L,APTT 50~80 s。建議有條件的單位監測ATⅢ、抗Ⅹ因子(ATⅢ>70%,抗Ⅹ因子0.35~0.7 U/ml)[19]。血小板、冷沉澱等凝血類物質只能經外周靜脈輸入,禁止在氧合器前輸入。

10.遊離血紅蛋白監測:建議每天監測遊離血紅蛋白,如無條件,可通過肉眼觀察血清和尿液顏色判斷是否溶血。如出現溶血,應檢查管路,判斷是否有凝塊、打折,動脈插管是否堵塞,管路壓力過高等情況,並更換氧合器、泵頭或整套管路,鹼化尿液和使用利尿劑維持尿量。

11.併發症管理:

(1)機械併發症:①氧合器失能:包括氧合器血漿滲漏和氧合器內血栓堵塞,一旦確定氧合器發生上述故障致氣血交換障礙,應當更換氧合器。②泵頭故障:包括突然停泵和泵頭過度產熱。如遇突然停泵,應立即鉗夾管路,恢復呼吸機參數至完全支持,迅速減低泵轉速至,再重新提高轉速至原水平,或將機器關機並重啟。如遇泵頭過度產熱,不論何種原因,都應及時停泵並更換泵頭。③管路故障:包括管路破裂和管路堵塞。雖然管路破裂已非常罕見,但管路破裂是非常緊急的情況,應當立即更換管路。ECMO管路堵塞通常為血栓栓塞,常見於靜脈端,應當按照血栓形成的方法進行處置,如管路堵塞嚴重,且影響到系統流量,應當更換管路。④插管故障:包括插管脫出和插管堵塞。如遇到插管脫出,應當立即關閉血泵,更換插管。如遇插管堵塞,應提高肝素用量,隨後更換插管。

(2)機體併發症:①出血:包括插管部位出血、鼻腔出血、氣管和肺出血、尿道出血等。輕微出血通過糾正凝血障礙、適當補充血製品、降低ACT來解決,局部創面可使用凝血酶膠等創面止血劑。胃腸出血可使用質子泵抑製劑、H2受體阻滯劑或其他抗酸劑保護胃黏膜。嚴重的大出血較少見,可能導致ECMO提前終止。大出血處理包括行手術探查,減少或停止使用肝素,可使用氨基己酸和重組活化因子Ⅶ控制術中出血。對於難以控制的肺出血,建議提高PEEP並同時糾正凝血障礙,降低ACT。②血栓形成:靜脈端出現小的栓子可通過調整抗凝處置,如果血凝塊阻斷了血流,需更換整套管路;如果動脈端發現血凝塊(如氧合器頂部或動脈管路)應當更換整套管路。如果發生管路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表現為可見的凝塊、D?二聚體增高、纖維蛋白原血症與血小板消耗加快,應更換整套管路。③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性血栓形成(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HITT):在使用肝素過程中,由免疫介導的血小板減少及繼發的血栓形成。常見於首次應用肝素後5~14 d,診斷的要點包括:應用肝素後,血小板計數下降>50%或9/L,同時伴隨有血栓形成;HITT相關抗體陽性則更有助於明確診斷[20]。HITT發生後,一般的處理包括停止使用肝素,更換為其他凝血酶抑製劑,如阿加曲班、比伐盧定、重組水蛭素,但此類藥物應用尚缺乏臨床試驗證據。④感染:最常見的病原生物為葡萄球菌及念珠菌[21]。ECMO患兒一旦發生膿毒血症,其他併發症發生率更高,且存活率明顯降低。建議整個轉流開始後進行微生物培養,根據葯敏使用抗生素。⑤神經系統:主要為腦室內出血及腦梗死。建議每日行經前囟頭顱超聲檢查。輕微顱內出血,需進一步優化抗凝策略,每日兩次頭顱超聲檢查,監測出血範圍變化,如發現出血範圍擴大,需考慮撤離ECMO。嚴重顱內出血患兒,需頭顱CT檢查,並考慮終止ECMO。

六、ECMO的撤離

1.撤離評估:ECMO支持嚴重呼吸衰竭新生兒,臨床癥狀改善,胸X線片檢查透光度增加,可逐漸調整ECMO參數同時提高呼吸機參數,體外支持僅為患兒自身肺部功能30%,考慮做ECMO試停試驗。

2.ECMO撤離方法:

(1)V?V ECMO:將機械通氣條件從肺休息狀態調整為完全支持狀態(PIP 25~30 cmH2O,PEEP 5~6 cmH2O,頻率30次/min,FiO20.30~0.50),斷開氧合器氣源介面,並連接到出氣口,將氧合器與外界隔絕,停止任何形式氣體交換。評估1~2 h,如此時機械通氣條件,可以接受,進入拔管程序。

(2)V?A ECMO試停技術:試停試驗前,ECMO流量以每小時20 ml逐漸降低,同時提高呼吸機參數設置;當流量降至50 ml/min,機械通氣調整為完全支持狀態,此時可以夾閉插管,進入靜脈?橋連接?動脈轉流模式,為防止插管凝血,每5分鐘打開靜脈插管,夾閉橋連接、打開動脈插管沖刷一次,持續5~10 s,然後夾閉插管恢復橋連接。夾閉插管狀態下,血氣滿意即可進入拔管程序。

(3)V?A ECMO非試停技術:ECMO流量以每小時20 ml逐漸降低,同時提高呼吸機參數設置,最終EMCO流量降至50 ml/min,觀察2~3 h,患兒生命體征和血氣各項指標良好,則直接進入拔管程序。

3.插管拔除:在無菌狀態下,拔除插管並結紮動靜脈,拔除靜脈插管時需使患兒處於吸氣相,同時按壓肝臟,防止形成靜脈氣栓,操作完成後給予魚精蛋白中和(1 mg/kg)。

七、出院前檢查評估與出院後隨訪

出院前一般檢查包括切口癒合情況,餵養及肺功能評估。建議頭顱MRI檢查,可更敏感評估腦損傷情況[22]。建議進行聽力篩查、眼底檢查及神經發育評估。有ECMO支持病史的危重新生兒存在一定神經發育風險,建議長期隨訪[23]。

(封志純 洪小楊 執筆)

參加本共識制定的專家(以單位拼音為序)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童笑梅);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陳超);廣東省人民醫院(何少茹);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周偉);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崔其亮);湖南省兒童醫院(高喜容);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常立文);河北省兒童醫院(劉翠青);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張雪峰);陸軍總醫院附屬八一兒童醫院(封志純、洪小楊、孔祥永、李秋平、趙喆、王三梅);上海市兒童醫院(張育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王偉);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鄭軍);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劉俐);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林新祝);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毛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林茹、談林華、施麗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程秀永);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徐發林);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王潔、熊紅)

參考文獻(略)

《中華兒科雜誌》微信公眾號由《中華兒科雜誌》編輯部、易慧睿思品牌諮詢有限公司共同運營,是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旗下所屬《中華兒科雜誌》的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載自《中華兒科雜誌》

《中華兒科雜誌》——最權威的兒科領域雜誌

號外號外!《中華兒科雜誌》現在可以通過微信訂閱啦!

購買攻略

Strate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兒科雜誌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全國小兒血液病專題論壇開會通知
【綜述】新生兒腸道微生物起源假說剖析

TAG:中華兒科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