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所謂「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所謂「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老周

摘要:近日網上出現了一篇「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貌似很有道理,但仔細一分析,完全是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那就聽老周細細道來:

圖1:網上出現的「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截圖

近日網上開始流傳一篇「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有幾個朋友知道老周對淮海戰役還有所研究,所以特意向老周推薦了這篇文章。

粗粗一看,貌似很有道理,而且不少觀點在坊間也很有市場,但仔細一分析,完全是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那就聽老周細細道來:

第一個生死瞬間:「1948年10月,實際負責國民黨徐州剿總指揮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一個計劃,趁華野濟南之戰後正在休整,由武漢白崇禧部牽制中野東進,集中徐州四個主力兵團向山東華野發動閃電進攻,以祥攻濟寧而收復濟南。由於此計劃是杜聿明向蔣介石、何應欽直接彙報的,中共安插在國民黨國防部的兩位高級特工劉斐和郭汝瑰並不知情,所以華野方面對此基本上是一無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計劃真的付諸實施,毫無準備的華野方面肯定將面臨極大的困難,也肯定不會有後來的淮海戰役了。但是蔣預定發起戰役的10月15日這天,蔣軍東北錦州失守,慌亂之中蔣把杜調往東北救火,而徐州的主將劉峙偏偏又是個庸才,從10月15日到11月6日這二十天的時間裡邊竟然毫無理由地命令四個兵團原地待命,坐等粟裕清醒過來並施以重拳。」

圖2:實際指揮徐州國民黨軍的杜聿明

——徐州四個主力兵團對華野發動閃電進攻,天方夜譚吧?

首先國軍四個主力兵團:

第2兵團(邱清泉),下轄第5、第12、第70、第72、第74軍等五個軍,共約十四萬人;

第7兵團(黃百韜),下轄第25、第44、第63、第64、第100軍等五個軍,共約十二萬人;

第13兵團(李彌),下轄第8、第9、第115軍等三個軍,共約八萬人;

第16兵團(孫元良),下轄第41、第47軍兩個軍,共約四萬人。

就是不管徐州及後方的守備,四個兵團傾注全力加在一起也就三十八萬人,而解放軍華野是多少兵力?野戰軍總共十五個步兵縱隊(縱隊相當于軍)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當時的特種兵主要是指炮兵、坦克、工兵等技術兵種,而不是今天所說的特種部隊),共約三十五萬人,另外還有山東軍區部隊約十五萬人,合計約五十萬人。而且,在剛剛結束的濟南戰役中,華野也只有6個縱隊組成的攻城兵團參戰,而另外9個縱隊組成的打援兵團十八萬人根本就沒有參戰,齊裝滿員士氣高昂,不需要休整隨時可以投入作戰。

三十八萬國軍進攻五十萬解放軍(就是只算解放軍的一線野戰軍也有三十五萬),有幾分勝算?再說,即便作戰計劃劉斐和郭汝瑰毫不知情,但四個主力兵團三十多萬部隊參與的大行動,以國軍的能力,能完全保密,打一場出其不意的閃電戰?這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第二個生死瞬間:「劉峙是個庸才蔣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所以蔣介石在10月20日的會議上徵求了白崇禧的意見後,提議由白統一指揮徐州和武漢部隊,以對付劉伯承和粟裕的聯合攻勢,在當日的會上白滿口答應,並主動提出讓桂系主力張軫第三兵團開赴徐州作戰。不料到了10月30日白又突然變卦,堅決不肯負責統一指揮,蔣介石臨戰前遲遲不能夠確定主帥是其徐蚌會戰慘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臨時拆台對淮海戰役的影響是很致命的,甚至超過了劉峙在指揮上的無能。」

——既然知道在同一個戰場上有徐州和華中兩個剿總總部,為什麼早不合併指揮機構?解放軍方面,也是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雖然成立了總前委,但總前委只是在12月17日蕭縣蔡凹村華野司令部召開了唯一的一次全體會議,而此時已經是戰役後期戰局基本確定的時候了,在整個戰役期間總前委在軍事指揮上也沒有下達過任何一個作戰命令,解放軍不照樣打勝了?

圖3:淮海戰役期間總前委在唯一一次全體會議後合影

再說即便白崇禧同時指揮兩大剿總總部就一定能力挽狂瀾?這也未免太高看「小諸葛」了,這個「小諸葛」的外號其實重點在「小」而不是「諸葛」,白崇禧眼界小格局小,只有小伎倆而無大韜略,看看1949年他在衡寶戰役中的指揮就能知道,這時他可沒有人掣肘,完全大權在手,不照樣被林彪的四野打得滿地找牙?憑什麼說他在淮海就能扭轉乾坤?

這種對白崇禧的指責最早是1953年「國大代表」但衡今在第一次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會議上提出的,接著在1954年的「國民大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又有四十多名代表聯名簽署」為追究責任,以明是非,振綱紀而知興復案」提案攻訐白崇禧在淮海戰役中的表現。還有新聞界大佬潘公展也在香港出版的新聞天地上連載《有涯室夢痕錄》批評白崇禧。為此,1954年3月24日,白崇禧發表《致潘公展先生公開信》對相關指責一一做出解釋和澄清。這種白崇禧背鍋的陳詞濫調早已不值一駁,居然還能拿出來成為決定淮海戰役生死的瞬間!

圖4:白崇禧成了背鍋的

第三個生死瞬間:「徐蚌會戰中共軍史上叫淮海戰役,按早先毛澤東的作戰計劃是第一步向運河線的淮陰、寶應、高郵守軍攻擊,爭取消滅蔣第一綏區周岩部;第二步向隴海路東段的海州、連雲港進攻,全殲蔣第九綏區李延年部,這叫先取淮陰後打海州,故稱為淮海戰役,整個計劃比後來的實際戰局小得多。當時無論是毛澤東還是前線的劉伯承、粟裕都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想一口吃掉徐州五十萬蔣軍,淮海戰役的真正發起人是兩位國民黨軍中將張克俠、何基灃。11月7日華野部隊正在按原計劃發起進攻的時候,這兩個中將突然異想天開地帶領部隊向中共投降,從而也改變了中國現代史的方向。」

——這個更是常識性的錯誤。

「小淮海」的戰役設想,最早是粟裕在9月24日提出,當時粟裕提出了三個方案:一,先以蘇北兵團攻擊兩淮,主力準備迎擊徐州援敵;再以3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而後全軍轉入休整。二隻以一部進行海州作戰,主力以備戰姿態休整。三全軍向南,尋殲徐州援濟之敵。在這三個方案中,粟裕更傾向於第一方案。毛澤東複電同意舉行淮海戰役「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指出這一戰役分三步走,第一步攻擊黃百韜兵團,第二步攻擊兩淮之敵,第三步攻擊海州、連雲港之敵。淮海戰役的名稱,就是兩淮和海州連雲港的合稱。

圖5:最初「小淮海」的設想是粟裕提出來的

到了10月11日,毛澤東發出《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指示,提出淮海戰役的規模將大於華野以往的任何戰役,除投入華野全部兵力外,還要求中野在戰略、戰術上進行密切配合。因此他命令中野立即舉行鄭州戰役以牽制孫元良第16兵團。同時確定淮海戰役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6至7個縱隊殲滅黃百韜第7兵團,另以8至10個縱隊阻擊由徐州東援之敵,這一階段爭取在兩到三周內完成;第二階段以5個縱隊攻殲海州、新浦、連雲港、灌雲等地,以主力牽制徐州之敵,這一階段也爭取在兩到三周內完成;第三階段以5個縱隊攻擊兩淮,以主力擔任阻援,這一階段也需兩至三周。在兵力部署上,還是攻點打援的原則,以一半以上兵力用於阻援打援。10月22日,毛澤東又要求中野在鄭州戰役後,全軍東進,直出徐蚌線,切斷劉峙集團的退路。這才將「小淮海」演變了「大淮海」。這時已經確定了與徐州劉峙集團展開決戰的戰役決心。

11月4日,華野就下達了淮海戰役攻擊命令。從6日開始,華野各部開始從集結地向預定作戰地區開進。而在5日,徐州剿總就發現華野主力有大舉南下跡象,立即決定開始實施《徐蚌會戰計劃》,下令各部於7日向徐州和津浦路兩側收縮。而張克俠、何基灃率部在賈汪起義是在11月8日。賈汪起義根本就不是什麼改變淮海戰役的走向,在賈汪起義之前,解放軍就已經確定了大淮海的決策,賈汪起義在整個淮海戰役中意義確實很大,但主要是使解放軍能夠及時截斷黃百韜兵團的退路,實現了圍殲黃百韜兵團的第一步戰役設想,如果沒有賈汪起義,很可能黃百韜兵團會搶在解放軍形成合圍前就退到徐州。

「這兩個中將突然異想天開地帶領部隊向中共投降,從而也改變了中國現代史的方向。」更是無稽之談,張克俠、何基灃的起義絕不是異想天開,何基灃是1939年就入黨的地下秘密黨員,張克俠更是早在1929年入黨的秘密黨員!他們早就做好了起義準備,只不過一直在等待最有利的時機,1948年11月8日在賈汪,正是最佳時機,但只是戰役性的作用,而不是戰略性的,更不是什麼改變中國現代史的方向。

圖6:張克俠、何基灃率部在賈汪起義

第四個生死瞬間:「如果蔣介石和劉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幾天裡邊能夠有多一點的自信心,也許淮海戰役和中國現代史都要重寫。當時國民黨軍從各方面得到的情報都表明劉伯承部十萬人正在宿縣以西地區集結,當時杜聿明和邱清泉這兩位少壯派都主張以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會合黃維的第12兵團共三個兵團(其中兩個是國民黨王牌兵團)先擊破劉伯承部六個縱隊,然後回師向東,同解放軍華野決戰,以解黃伯韜之圍。如用這個方案,蔣軍可以馬上從現有態勢發起攻擊,以三個兵團的絕對優勢,用7~9天的時間擊敗中野6個縱隊。如能夠做到這一步,只徐州會戰的第一回合,就能夠取得勝利。但是蔣介石和劉峙對黃伯韜守碾庄的信心不足,劉峙甚至認為黃伯韜至多只能夠守一周,所以否決了杜聿明的主動進攻的方案。實際上粟裕從11月9日開始,動用了最能夠攻堅的五個縱隊日夜不停地輪番攻擊,整整打了兩個星期才解決問題,我對蔣介石並無特別的惡感,但是我認為在這種關鍵時刻他還是缺乏毛澤東的狠勁,過於瞻前顧後,缺乏那種賭徒式的精神,從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敗為勝的一次機會。」

圖7:黃百韜兵團在碾庄地區堅持了兩周確實出乎很多人的預料

——這個說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憑什麼就能保證,集中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和黃維第12兵團共三個主力兵團就能擊破劉伯承中野的6個縱隊?從解放戰爭開始以來,什麼時候看到過國軍能如願抓住解放軍主力,打出一場圍殲戰的?而且要是沒有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增援黃百韜第7兵團,那麼華野完全可以抽調出阻援的幾個縱隊,加入對黃百韜兵團的進攻,或者乾脆直接進攻徐州,到這個時候,西沒能擊破中野,東徐州又守不住,又該如何收拾戰局呢?

杜聿明的這個方案其實是有自己的小算盤,他本來就反對守徐州,認為困守徐州及津埔路一線就是個死棋,所以他這個向西先擊破中野的計劃實際上是放棄徐州,犧牲黃百韜兵團來為3個主力兵團贏得一線生機——既然黃百韜兵團被殲,徐州又失守,這裡又找不到中野主力,那麼乾脆退蚌埠,保存3個主力兵團,依託淮河組織防線,這才是杜聿明這個方案的真正用意。這個方案根本就不是賭徒式對決,更談不上是最有可能反敗為勝的一次機會,本質就是杜聿明不能公開反對守徐州,而想以轉移進攻方向的伎倆來變相實現退守蚌埠的計劃。如果是賭徒式的方案,那就應該是以徐州主力全力向東救援黃百韜,和解放軍華野主力硬碰硬,乾脆直接來個決戰,那或許還能有一線機會。

圖8:淮海戰役經過要圖

第五個生死瞬間:「看了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後,我很有點為郭汝瑰鳴不平,這位當時的中華民國國防部作戰廳長對於中共能夠在淮海戰役中取勝的貢獻被完全埋沒了。實際上,郭廳長在這場戰役中的貢獻決不亞於劉鄧粟等人,至少如果沒有郭汝瑰的精心策劃,杜聿明是完全能夠帶領邱李孫三個兵團撤到淮河以南的。杜聿明11月30日從徐州撤出來的時候,粟裕幾乎是絕望了,電影《大決戰 — 淮海戰役》裡邊專門有一個情節對此有很深刻的描述。郭汝瑰在這個關鍵時刻說動蔣介石迫使杜聿明改變行軍路線和行軍計劃,從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圍,事已至此,一切都如推石下河不可扭轉了。」

——郭汝瑰的作用哪有這麼大,充其量就是一個高級間諜,他能做的也就是鼓動如簧巧舌說服蔣介石命令杜聿明改道去救援黃維兵團。你憑什麼斷定杜聿明就一定會執行這個命令,杜聿明早在部署徐州撤退前就再三要求「撤則不戰,戰則不撤」,要是杜聿明多一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魄力,郭汝瑰的作用還有個屁用!退一步說,即使杜聿明去救黃維,如果他組織更為嚴密,或者乾脆拋下機關勤雜人員,直接組織精幹戰鬥部隊,編成一個具有較強戰鬥力的突擊兵團,輕裝急進,同時黃維兵團也全力突圍,難道就沒有翻盤的可能?面對這樣的局面,郭汝瑰的努力或許就弄巧成拙了。

圖9:郭汝瑰的作用哪有這麼大

至於「杜聿明11月30日從徐州撤出來的時候,粟裕幾乎是絕望了」的說法完全就是胡扯了,粟裕早就預見到了杜聿明必然會放棄徐州全軍撤退,只是中央軍委根據郭汝瑰送來的情報杜聿明集團是走兩淮南撤,所以命令粟裕將主力部署在兩淮進行攔截。這是杜聿明早就懷疑郭汝瑰是內鬼,上報的計劃根本就是個障眼法的假計劃。而粟裕認為杜聿明絕不會走從水網密布的兩淮,但是中央軍委有命令,如果違背命令,一旦杜聿明真的走兩淮,那豈不是要貽誤打局了!所以他糾結的是這一點,最後他還是以主力部署在兩淮,但仍留了一手,有三分之一的部隊部署在可以隨時向徐州以西攔截的機動位置。當杜聿明部隊從徐州撤退,前衛炮火連天向蕭縣推進,而後衛則不等主力撤退就開始破壞徐州的工廠倉庫和物資,第一時間就把整個意圖暴露了,粟裕馬上調整部署展開攔截和追擊,到12月4日就將杜聿明集團包圍在李石林、陳官莊、青龍集地區。

圖10:粟裕早就預見到杜聿明會放棄徐州

高手過招,相互之間基本上都能準確判斷,間諜的作用不過是錦上添花,絕不會是決定性的。

所以,這篇「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細一分析,不但有常識錯誤,更是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格洛克手槍可以像CS遊戲里那樣三連發嗎?
緊急警報!俄軍情報部門突然發現:F-22隱身戰機現身以色列機場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