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門戶的出路

門戶的出路

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我的上篇文章《門戶的悲哀》發表後,接收到了很多同行的反饋。不少人問我,你在門戶供職,為何「唱衰」門戶?這樣問也不奇怪。《門戶的悲哀》一文,批判風格較濃,講的是門戶網站在模仿今日頭條的過程中迷失自我,讀起來很容易給人一種悲觀無望的感覺。但現實確實如此,如果不敢直面,何談改變?

當然,批判和改變是兩碼事。

有人說,你們這些寫文章的,充滿理想主義、高高在上、指點江山,但從不考慮現實困難和可行性問題,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看起來啥都懂、實際上啥都幹不了。這麼講有點道理,剛剛離開百度的李叫獸可能就是一個例子。但作為一個在門戶從業多年的人,我自認既是批評家,發現問題、指出問題,也是改變者,解決問題、修正觀點。因此,建設性將是本文的基調,我盡量理性客觀地去回答一個問題:在當今背景下,門戶應該怎麼辦?

其實,門戶的問題,也是整個媒體行業的問題,門戶的出路,也是所有媒體同行可以借鑒參考的出路。

一、行業變天

我們先來談談信息流(新聞)行業這幾年發生的巨變。

下面這張圖來自鳳凰新聞客戶端總經理岳建雄。從圖中可以看到,門戶多年來的商業模式核心就是四個關鍵詞:用戶、內容、分發和變現。

用戶說的是,我們要通過手機預裝、應用商店推廣、廣告投放等多種方式來獲取用戶,用戶量決定流量,流量決定商業價值;內容說的是,我們要通過版權採購、媒體合作、內容原創等多種手段來建立內容庫,用戶消費內容,內容的數量和品質影響著門戶的長期生命力;分發說的是,當內容數量急劇上升之後,挑選什麼樣的內容、匹配什麼樣的用戶的問題,及時、精準是分發的目標;變現說的是,在現有流量基礎上如何提高廣告的效益,在不傷害用戶體驗的前提下放大廣告價值的問題。

那麼,這四個核心這幾年發生了哪些巨變?

先說用戶。第一個顯著變化是,PC時代的自然流量在移動時代幾乎全部消失,以前通過百度搜索、導航網站和網址收藏而來的低成本甚至免費流量沒有了,現在下載了新聞客戶端的用戶才算用戶。真金白銀拿出來,去跟手機廠商談預裝,去和應用商店談推廣,投廣告辦活動吸引下載。這都是錢,而拿了巨額融資的今日頭條一直在抬高這些渠道的價格,單個激活用戶的報價每年翻幾倍,誰能受得了?你可能會說,品牌效應會帶來不少主動下載的用戶,但事實是,新聞軟體客戶端同質化嚴重、差異化不足、品牌辨識度低,用戶被動選擇(預裝、應用商店推薦)才佔主導。

用戶方面的第二個顯著變化是,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用戶正在成為新聞客戶端內容消費的主力,吸引他們需要在內容方面做出調整,也就是大家感覺上的變low。在變low之前,門戶的低頻讀者已經被微信、微博等社交渠道分流不少,垂直社區和新媒體的崛起進一步拉走了大批高端且高頻的用戶,而今日頭條、快手則吸走了以消遣為目的的低端且高頻用戶。進退失據,低端用戶沒來,高端用戶跑了,門戶的流量壓力與日俱增。

再說內容。第一個顯著變化是,內容的供給大爆炸,原因大家都知道,微信公眾平台、門戶自媒體平台、頭條號等創作工具的不斷完善,讓一大批新媒體、自媒體和業餘寫手能夠很方便地進行內容創作和內容創業。

內容方面的第二個顯著變化是,當自媒體和新媒體的內容數量已經佔據了內容池90%以上的份額時,內容生態的搭建、流量的重新分配、利益的重新分配、專業媒體的二次定位、內容庸俗化帶來的品質下降等等都成為了新的問題。

平台這麼多,如何讓作者願意陪你玩?你給流量還是給錢?原有的人工分發模式已經適應不了海量內容分發的新時代,如何從人工分發向機器分發轉變?轉變的過程中怎麼保持內容品質、減少用戶流失?原來養著的原創團隊在新時代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做出差異化品牌化的內容?一堆問題撲面而來。

再說分發。核心是從人工分發向機器分發過渡。原因前面講過了,內容大爆炸,靠編輯手動每天轉載幾百條稿子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了,而圍繞興趣和人群的閱讀習慣也在逐漸養成,演算法分發勢在必行。

下圖是新聞客戶端分發的幾種方式。以前主要由編輯來決定重要位置的分配,把流量和關注給什麼稿子,依賴編輯的價值判斷,判斷的維度有重要性、流量、高雅性等等。但機器分發的邏輯往往是以流量為單一維度,也就導致了low的問題。

分發的本質是給內容和讀者做畫像、打標籤,然後連接二者,這就對門戶的技術能力和數據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分發更多是技術+運營的思路,要通過實踐不斷優化演算法、調整演算法,使其越來越精準。

最近一年,分發方面的一個重要共識是:在用戶和作者之間建立訂閱關係是一種去中心化、放大整體流量規模、增強用戶粘性的好手段。

最後說變現。核心趨勢是精準化和去中心化。門戶變現主要靠廣告,以前以CPM的品牌廣告為主,廣告位會被放在各個有流量的重要推薦位上,至於效果怎樣很難衡量。機器分發時代,內容和用戶都有了畫像,把一個賣滑板車的廣告放到一篇講滑板車的文章里,推進給一位對滑板運動感興趣的用戶,轉化率肯定是更高的。

廣告位從中心化位置向去中心化位置轉移,計費方式從CPM向CPC轉變,和電商網站合作直接在端內下單,成為了門戶變現方面的一些趨勢。以前的廣告位有限、以後的廣告位理論上是無限的,當然,這也對門戶廣告平台的建設和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結一下,用戶獲取成本上升、用戶群體下沉、垂直媒體分化嚴重,內容大爆炸、流量和利益需要重新分配、原創團隊重新定位,分發從人工主導向機器主導轉變,變現呼籲精準化和去中心化,這是最近幾年門戶行業在商業模式四個核心方面發生的巨變。

二、門戶的機會

改革勢在必行,不改就是坐以待斃。

道理很簡單,用戶變了、內容生態變了、分發和變現的趨勢也變了,門戶模式憑什麼可以不改變?最近兩年,搜狐、網易、騰訊陸續對門戶業務進行調整,核心思路無非是:1. 加強機器分發;2. 搭建自媒體生態;3. 編輯運營化、原創重新定位;4. 爭奪下沉用戶;5. 提升變現效率;6. 探索短視頻、直播、問答、內容付費等新業務。

當然,打敗今日頭條的一定不是它的模仿者。門戶在追趕頭條的道路上,一度迷失自我,任由震驚體、標題黨、下半身內容淹沒了正統新聞。不過,隨著監管溯本清源,相信門戶的領導者們也在反思過去的捨命狂奔,在新時期重新校正自身的方向。

在為門戶指出路之前,我們先看看門戶有哪些殘存的優勢?1. 品牌,高端用戶、正統新聞、觀念引領,這是門戶多年來積累下來的財富;2. 對內容的理解和篩選,人工編輯對用戶和新聞的判斷是超越機器、數字的人文判斷,或許難以造就最多的流量,但無疑能給用戶提供最好的新聞資訊;3. 原創團隊和原創品牌,在門戶最好的日子裡,每家門戶都建立了一隻原創團隊,這支隊伍為門戶樹立了差異化的內容、擴大了在垂直行業的影響力。不少品牌欄目培養了一批忠實粉絲,在新媒體時代,這些都是財富。

門戶的路在何方?

首先,在用戶端,要想方設法留住現有的核心用戶,不要在爭搶下沉用戶的過程中把根本丟掉,否則會在燒錢遊戲里徹底迷失。每家門戶都該好好去調研一下,別人為什麼沒有卸載你?而不是天天盯著今日頭條看別人家的好。

其次,在內容端,一方面努力搭建自媒體生態,邀請並重點運營符合調性的自媒體,另一方面重新梳理自己的編輯隊伍,明確職責和目標。當然,這並不容易,以前的人工編輯要變成運營,從單純的發稿轉稿的體力勞動中釋放出來,搭建一套運營體系去撬動整個自媒體生態;以前查遺補漏、浮於熱點的原創團隊要重新定位自己,自媒體化生存,和平台上的其他內容生產方尋求錯位競爭、產出適合機構媒體做的高品質內容,而不是複製粘貼改寫綜合,並通過佔用核心推薦位排擠其他內容的生產者。

一個例子,假設《財經》雜誌爆料了一個重大併購案,以前門戶的做法可能是自己改寫甚至抄襲一個稿子並重點推薦,以後的做法應該是直接推薦原始稿件,把流量和廣告導給源頭媒體。原創團隊要自問:我們是流量的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你創造了流量是不是因為你把控了位置?全平台發展是最好的試金石。

第三,在分發端,一方面貫徹機器分發主導的思路,完善內容畫像和用戶畫像,提升演算法的精準性,另一方面,保留適當的人工編輯干預,保證內容的品質和新聞的格調,和今日頭條差異化競爭。目前,行業通行的做法是,在核心頻道的前幾屏保留一部分推薦位作為人工干預的地盤。

第四,在變現端,探索CPC為主的廣告體系,降低CPM廣告的佔比。把流量和轉化帶給廣告主,並從中獲取一定的分成,才是更健康和高天花板的變現方式。

當然,變革絕非易事。門戶改革要過三關:

第一關是戰略關,阿里之外有京東,如果門戶都想變成今日頭條,那無疑都會失敗,但如果能在戰略上找到自己的獨特位置,說不定能造就信息流領域的京東;

第二關是執行關,這幾年來,門戶雖然都在積極從人工分發向機器分發轉變,但執行效果不一,原因可能涉及技術、數據、原有體系的拖累等等;

第三關是觀念關,最難轉變的就是人的觀念,如何明確願景、統一思想、革新組織,是門戶領導者的當務之急。

行業和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組織固化、創新乏力,是所有成熟行業和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門戶需要二次創業,找回當年征戰移動時代的魄力,才能奪回自己的領地。所幸一切都不晚,門戶仍然有著規模不小的用戶群,孵化新業務的可能性仍在,只要找到合適的方向和團隊,仍然有在新領域崛起的可能性。

三、垂直探索和區塊鏈變革

一個悲觀的設想是:即使做到前文所述,門戶仍然難有大作為。

問題很簡單,如果沒有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悟空問答,今日頭條值多少錢?答案一定會比現在的估值大打折扣。和意識形態的高關聯性,讓門戶一直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業務的天花板擺在那裡、難以突破。戰場只能在未來。

如我的上一篇文章所述,門戶是一個天然的流量池,用這個流量池孵化新業務是最好的出路。網易孵化出了遊戲,新浪孵化出了微博,在旅行、招聘、證券、汽車、房地產、科技等很多垂直領域,也都陸續出現過以內容起家的獨角獸企業。門戶馳騁沙場這麼多年,需要反思為什麼沒能抓住這些垂直機會?現在想明白了還不晚。比如,在科技領域,AI、區塊鏈都是正在發生的變革,門戶可以孵化什麼?

看到機會不代表能抓住。

我曾經聽一個企業家說過,他們公司有30個創新項目,但每個項目人數只有3個~5個,什麼火做什麼,所以都沒出什麼成績。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是,保持少而精,只有一兩個項目,但投入的資源足夠多,能夠跟競品創業公司抗衡。當然,這需要很強的看方向的能力。對高層而言,每個項目人數只有3個~5個,失敗了也無所謂,試錯成本小,但實際上確實很難成功,因為對手都是30人~50人。這種求穩和懶惰的心態,最終會導致創新不斷遇阻。

門戶需要魄力,用今天賭未來。

聲明: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作者:賀樹龍,鳳凰科技原創主編,曾在《財經》雜誌、網易等媒體任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婚姻這門 「生意」成了誰的致富經?
董明珠被擠出格力前十大股東;郭廣昌花40億「跨界」婚戀行業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