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真正原因嗎?

你知道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真正原因嗎?

歡迎光臨雲杉小屋!

我是雲杉媽媽,一個旅居德國的二胎媽媽,兒童語言習得碩士,曾在德國知名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

我在這裡為大家分享孩子語言發展的秘密,記錄我的德國育兒故事。

學習還是玩耍?這是一個問題……

、一所學不到「知識」的幼兒園

今年初,我家大娃正式進入三歲以上幼兒園了。

他去的這所幼兒園與我印象中的幼兒園有很大的不同。

幼兒園沒有教室,每個班級只有一個類似起居室的大房間,房間里有一個開敞式的廚房,圍繞著廚房布置了一些孩子們日常生活和玩耍必須的傢具和玩具。

這裡不太像玩耍的地方,更不像學習的地方。孩子們在幼兒園就像換了一個地方生活。他們每天跟著老師做飯、布置房間、打掃屋子、做木工活兒、用石磨磨麵粉……

幼兒園沒有操場,每天的戶外活動都是直接奔向幼兒園後面的大森林,或是去幼兒園的菜地、雞棚、羊圈……

遠在國內的爺爺奶奶總是關切地詢問:「孩子在幼兒園都學了些什麼呀?」

我說:「最近學了種蘿蔔、種洋蔥、種小麥。」

「還有呢?」

「還學了烤麵包,還有餵羊。」

「怎麼跟農村放養似的啊,老師不教認字兒嗎?」

「好像沒有……」

「算數呢?」

「也沒有……」

「幼兒園學不到東西哪能行。國內的小朋友早就開始識字,學算數了啊。」

爺爺奶奶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當下,國內的學前教育搞得熱火朝天,英語、拼音、古詩、奧數……家長們用心良苦,就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相比之下德國人就淡定多了。人家憲法都明確規定了:禁止學前教育。

在幼兒園,孩子們生活的主題就是玩耍。即使到了小學,也沒有什麼課業負擔。朋友孩子二年級了,至今不知道什麼叫考試。

二、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兩種說法

這真的是孕育了一半以上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國度嗎?

德國科技的進步得益於兒時的放養嗎?

有人說,德國禁止學前教育是擔心過早接觸文化知識不利於孩子大腦發育,限制了想像力

也有人說,德國曾經有過學前教育機構。只因收費太高,只有富人的孩子才能參與。考慮到教育公平原則,就此取消。

這兩種說法都不太能夠說服我。

首先,學前教育限制想像力的說法至今沒有充足的證據。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有作為的人,他們在孩提時代都接受過十分優秀的的啟蒙教育;

(華羅庚、竺可楨、楊振寧等,他們都是讀「四書五經」啟蒙的中國孩子,後來成長為著名的科學家)

費用太高也不能成為限制學前教育的理由。德國人其實十分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家庭和政府都在其中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

與其說他們不重視學前教育,不如說比起文化知識,他們更看重學齡前階段兒童身體素質和興趣愛好方面的發展,更加鼓勵孩子親近大自然、吸收天地之精華。

三、第三種原因

為什麼咱們中國人萬般推崇的文化知識啟蒙,在德國人那裡如此輕描淡寫呢?

學前教育真的會限制人的思維發展嗎?經濟原因是限制學前教育的理由嗎?

帶著這個疑問,我請教了孩子幼兒園的園長。

在園長那裡我聽到了不同以往的答案。

園長說:德國人相信,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自己應該專註發展的東西。

學齡前最重要的是身體素質的發展。如果在這個階段大量學習文化知識,會消耗掉本應用來發展身體的能量。這樣孩子的體魄就會受到影響,給他們的一生留下不可逆轉的遺憾。

咱們中國自古也有「文弱書生」的說法。才子雖然儒雅,可是總是缺少了那麼一些健美與陽剛。雖然這是一個思維定式,可是也不是沒有道理。

(德國高中生訪華。德國學生表示,中國學生學習的知識很深,對於他們來說很難。然而在運動場上,德國高中生的風采遠卻勝於中國孩子)

二十歲前後才是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那是一個人知識體系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系統地學習。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到了那個時期學習起來會感到十分吃力。

大家公認的國外大學畢業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在大學階段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了。

(典型的中國大學課堂。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把學習當成了苦差事,到了相對自由的大學階段就放任自己,錯過了學習的大好時光。)

咱們中國人是不是也應該跟德國人學習,改變自己的早教策略呢?我們應該秉承中華傳統,還是「師夷長技」呢?

四、德國V.S.中國

作為一個在德國生活了好幾年的中國人,同時也是兩個學齡前孩子的媽媽,我對中德兩國早教觀的差異也有自己的看法。

這種差異來源於兩國不同的國情,都是兩國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結合自身的情況逐漸形成的。

1、自然條件:

我還清楚記得初到德國時看到的景象:溫暖濕潤的溫帶海洋氣候讓這片土地處處洋溢著綠色和生機;山坡上、小路旁,隨意開出的野花都是奼紫嫣紅,我們小時候,那都是只能在「花卉園」才能欣賞到的奇葩;農場周圍的蘋果樹下,紅紅的蘋果掉了一地,馬都不稀罕;春天森林裡德國人不屑一顧的「熊蔥」,竟是海外華人趨之若鶩的「野韭菜」……不得不說這真的是被上帝親吻過的沃土。

(鳥瞰德國)

反觀中國,雖然咱們地大物博,可是適宜耕種的土地面積僅占國土總面積的12.5%。如果我們不努力進取,就吃不飽飯。

(中國西北農村)

2、歷史文化:

流傳千年的《尼伯龍根之歌》,作為體現日耳曼民族品格的偉大詩作,歌頌的是強壯的身體和能夠屠龍的過人體魄。

(日耳曼民族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而咱們中國,從戰國時期「錐刺股」、通過知識使旁人對自己「前倨後恭」的蘇秦,到當今社會人們津津樂道的「寒門出貴子」;從隋朝開始以學識作為選拔人才標準的科舉制,到現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無不體現了中國人對知識的熱情、渴求和推崇。

3、社會原因:

中國作為現今世界上最活躍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為了讓孩子在競爭中擁有更大優勢,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能夠突破階級層級,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用知識武裝年幼的孩子是家長們能夠想到的最好方法。

在中國人眼中,知識不僅僅能夠提升自身的素養,更重要的是知識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書中自有黃金屋)

清代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超級大國;戰後也只用了40多年世界就從一個貧窮近乎崩潰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與中國人重視知識的歷史傳統不無關聯

而德國作為老牌發達國家,社會的變化相對較小。國家富裕,社保體系完善,人們生活舒適安逸,家長對孩子們期待自然會不一樣。

他們沒有「不進則退」的危機感,也缺乏渴望改變命運的內在動力。

孩子們可以憑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不能成功,成為這個社會中普通的一分子,生活也不會太差。

既然未來沒有什麼需要擔憂的,那就把身體照顧好吧。

(有的德國家長,孩子成績本來不錯,但是覺得學習太辛苦,因此順從孩子的意願,選擇了職業中學。因為在這個國家,職業學校畢業和大學本科畢業的學生收入相當。)

五、統觀全局的教育觀

德國幼兒園的園長聽我說起中國孩子的學業負擔,表示難以理解。不過,要是她置身於我們的社會環境,恐怕也很難淡定吧。

德國早教重視體育和美育,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也會遇到肥胖、疾病等健康問題;

中國早教看重知識,我們身邊也不乏長大後「泯然眾人矣」的「仲永」。

在我看來,學前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個階段而已,不能忽視學前教育,也不能神化早教,覺得做好了早教就能一勞永逸。

那些著名的科學家、學者,他們改變世界的知識和思想都不是在學齡前獲得的,而是青少年階段或成人之後憑藉自己不懈的努力苦心鑽研得到的。

因此,教育的關鍵是要有全局的教育觀,兼顧智育和體育,重視早期啟蒙的同時又要有終身學習的長遠眼光。

不能只關注知識的堆砌,還要培養孩子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人生觀。不要只給孩子一顆膨脹的腦袋,而要給他們一個充實的靈魂。

關注云杉小屋,雲杉媽媽在這裡分享兒童語言發展的秘密,記錄她的德國育兒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杉小屋 的精彩文章:

TAG:雲杉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