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朝建立的最大功臣不是周文王,而是最容易被現代人忽略的他

周朝建立的最大功臣不是周文王,而是最容易被現代人忽略的他

周朝的建立,功勞最大者三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三人可以稱得上是周王國的「國爺」、「國父」和「國叔」了。三人究竟誰的功勞最大?

「國爺」周文王時期,商王國正處於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周文王的最關鍵貢獻,就是在文化上大膽創新,讓周國形成了文化軟實力優勢,壓倒了商文化。

周文王文化創新的第一點,就是禴(音悅)祭。所謂禴祭,就是以生菜來祭祀祖先。幾千年來,中國人都盛行祖先崇拜文化,對於先祖的祭祀極為隆重。商人祭祀祖先,動輒殺牲、甚至殺人無數,以示對祖先的敬重。商朝祭祀遺風,也傳到了現代——現代人祭祖,殺魚、殺雞、殺鴨、殺豬都是必需的。然而,姬昌就是這麼特立獨行,拿著顆爛白菜就去祭祀了。三國經學家王弼評價:「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祭祀之盛,莫盛休德。故沼沚之毛,蘋蘩之菜,可羞於鬼神;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也。」意思就是說,在殷代未年,東鄰殷人殺牛祭祖,而西鄰姬昌卻簡單地以生菜禴祭其祖,禮薄者反而比禮厚者受到了祖先的福佑。用禴祭祭祖的周人,最終戰勝了頻繁殺人殺牲祭祖的商人,可見祭品豐厚與否不是關鍵,關鍵還在於所謂的「德」。

周文王文化創新的第二點,就是「天命無常」的革命思想。商人崇尚鬼神,商王對每天發生的大小事務都需徵詢上帝和祖先神的意見,決定何去何從。《禮記·喪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神而後禮。」以此為基礎,商人發展出殘酷而複雜的祭祀文化,讓天下人深受其害。姬昌在切身體會到殷商殘酷祭祀文化之苦後,對於祭祀文化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傳說在被囚羑里期間,姬昌潛心研究,撰寫出了千古名著《周易》,正式提出了「天命無常」的「革命思想」,全面否定了商人「有命在天」、君權神授觀念。

相比較於周文王的文化創新之功,周文王引進人才,服虞、芮兩國、伐崇國、密須國等等都顯得略遜一籌了。

「國父」周武王的功勞,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創建「帝藉」制度,使得周人土地革命影響力迅速蔓延到商王國,使得商王國底層離心離德,紛紛尋求脫離商王國統治。清華簡《系年》記載:「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周武王宣布:每位投奔周國的商人,不管是誰、是什麼身份,只要把「帝藉」之田侍候好了,就可免費獲得「私有」份地;「私有」份地上的產出,不用再交稅,全部歸農夫個人所有!

商人底層大多是奴隸,深受商人剝削和壓迫,早有反抗和逃離商國之心。殷墟卜辭中,常常可看到「喪眾」、「焚廩」、乃至「邑人震」之類的記載,足見當時商國的社會矛盾有多麼激烈:奴隸們不但常常逃跑,還經常燒毀倉庫,甚至集體公開暴動!(《井田制與貢、助、徹》王希岩著)現在周國推出「帝藉」制度,不但充分尊重商人的信仰自由,還給他們分田分地。如果能從壓迫深重的商國逃亡到周國,無異於是從地獄逃到了天堂!

由此可見,建立「帝藉」制度,就是周人在三千多年前率先推行的一場「土地革命」!

其二,周武王審時度勢,攻佔黎國,為商周決戰搶佔到戰略上的優勢。姬發執政第八年,周人主動出擊,一舉攻佔了黎國。(《清華竹簡·耆夜》)黎國,也就是《史記·周本紀》中所提到的耆國,位於今天山西省長治西南。史料對於周人佔領黎國,並沒有太多的濃墨重彩。但是,黎國對於商、周之間的對決,其戰略意義之大,卻怎麼來形容都不過分!長治,古稱上黨、潞州、潞安府,《荀子》稱之為「上地」。上黨地區位於黃土高原東部,緊臨太行山, 是中國大陸第二階梯和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區。其東面為太行山,與河北平原(南界黃河,北至燕山,西鄰太 行山,東瀕渤海)相連;西面是太岳山,與河東地區(包括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相接;南面為太行山、王屋、中條山,與中原(河南省)相臨;北面是沾嶺山、八賦嶺等山地,與太原盆地相近;其正中央,主要就是上黨盆地。佔領這塊地域,就在地理位置上佔據了決定性的戰略優勢!

其三,周武王主導進行了滅亡商王國的關鍵性一戰。這一點後人著作有太多的描述,在此不再詳述。

「國叔」周公旦的功勞,很容易被現代人忽略,但是其實在建立周王國的過程中,他的功勞應該是最大的。

《尚書大傳》中總結周公旦一生功績,就說他「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所謂「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是指周公二次東征的巨大功勞。在武王剛剛去世,天下人心浮動的時刻,周公力挽狂瀾,將殷商頑固勢力的殘餘消滅殆盡,穩定了周人天下;

「五年營成周」,是指在平定商人的反叛之後,周公旦在洛陽平原營建成周洛邑,將周王國的都城名義上遷徙到了中原,真正實現了對天下的統治。

「六年制禮作樂」,是指周公制禮以明尊卑次序,作樂以感化教民,奠定了周人文化立國的基礎。

「七年致政成王」,是指周公旦在執政七年,天下基本穩定後,又不貪權戀功,退居臣位,將王位傳給了周成王。

正因為周公旦的巨大功勞,春秋以後他被歷代統治者和儒家學者都視為「聖人」,無人可以逾越!儒教的創始人孔老夫子就終身以姬旦為崇拜偶像,在他年老體衰之時,曾經無限悲涼地說出了下面這番話:「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亞聖孟老夫子則封姬旦為「古聖人」,與孔聖人相提並論。

漢代大儒賈誼如此評價姬旦:「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可見,在建立周王國的過程中,周公旦實在是第一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周 的精彩文章:

古代最強預言師,一首詩道出了中國歷史,更是能算出一萬年後的事
烽火戲諸侯的主角是褒姒是周幽王,但是編劇卻是此人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