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聆聽我市大田春耕變奏

聆聽我市大田春耕變奏

「截至5月1日8時,德惠市平均土壤化凍深度為95厘米,地表以下40厘米日平均地溫為7℃,地表以下30厘米土壤墒情為含水率22.9%。」這是德惠市氣象局副局長楊昌劍每天都要查看的數據。這樣的數據會通過手機信息的方式傳遞到該市農民手中,為農業生產提供依據。

廣袤的土地、成片的作物,農業向來給人的印象就是「粗獷」,憑經驗判定農時,順季而為。然而現代農業是精準農業,要求將高新技術與農業技術結合,對農資和農作實施精確定時、定位、定量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力。

面對這樣的新時代新要求,氣象部門的手機簡訊會受農民歡迎嗎?

記者近日走進德惠市布海鎮十三家子村,只見那裡農機轟鳴,繁忙的春播正在進行。「我們合作社300多公頃土地,種的全是玉米。機械化種植,對土壤墒情掌握不準會影響收成的。以前都是靠經驗,靠人工反覆測量,現在好了,氣象部門會為我們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泰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牟長義一邊查看手機上的氣象信息,一邊對記者說。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19個自動土壤水分檢測儀器,已覆蓋大部分農業耕地。市氣象台副台長張智勇告訴記者,我市氣象衛星檢測頻率由以前的半個小時至1個小時檢測一次,升級至10分鐘一次,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精確的「天時」。

除了追求精準天時,接受精準培訓也是新型農民成長必不可少的一環。日前,雙陽區山河街道萬寶村村民楊振邦特別忙,自從學會了駕駛免耕播種機,總有人來找他幫忙播種。既掌握了技術,又增加了收入,而他,就是雙陽區政府組織「精準培訓」的受益者。

「活兒都干不過來,一天從早上5點干到晚上6點,不得閑。」一口氣種了4公頃地,楊振邦終於得空把機器停在壟邊,喝口水,抽根煙。

「4月初,我參加了一次區里組織的農機專業培訓,學習駕駛操作新型農機設備,以前會開拖拉機就了不起了,現在可不行。」楊振邦指著自己駕駛的免耕播種機後端懸掛的設備,告訴記者:「可別小看了這些農機,光玉米秸稈全程機械化種植就有覆蓋免耕、混埋免耕、深翻精播三種模式哩!」

為了適應精細化耕作的需要,今年「五一」前,榆樹市八號鎮舉辦了一場免耕播種技術演示會,把農民最關心的技術「精準」地送到田間地頭。農機大戶介紹秸稈歸行機、免耕播種機、苗期秸稈覆蓋深松機的使用和調試方法;農機技術推廣總站專家現場講解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播種技術要點……

「以前光聽說這項技術如何如何好,但一直不知道是如何作業的,今天來著了,看得清清楚楚,這技術教得到位!」看著精確播種的免耕播種機,圍觀的農民豎起了大拇指。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我市的農業生產已經從拼資源、拼消耗,向依靠科技創新和提升要素集聚能力上轉型,「精準氣象」「精細化耕作」「精準培訓」等以精準為內核的一系列訴求,成為我市這個傳統農業大市新型農民成長的時代印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海南湖之家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 5月4日
如何切好芒果

TAG:中海南湖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