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英語「國標」促教學測評變革,四六級是否退出「需通盤考慮」

英語「國標」促教學測評變革,四六級是否退出「需通盤考慮」

4月12日,經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後,《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下稱《量表》)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發布。

據新華社報道,作為面向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量表》劃分成3個階段,9個等級,以語言運用為導向,從聽、說、讀、寫、口譯、筆譯、語用、語法等多方面入手,構建多層級能力指標體系,為衡量英語能力提供「標尺」,最終實現各類英語考試「量同衡」。

2018年6月1日,《量表》將正式實施。而在此基礎上研製的英語能力等級考試也正在進行中。種種跡象表明,它的誕生將為中國英語教育考試帶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

英語測評改革

教育部考試中心外語測評處處長吳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對外語教育教學和考試製度明確了改革要求,《量表》的研製工作就此埋下伏筆。《意見》在「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中,提出了要加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

作為回應,教育部設定了目標: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標準統一、功能多元的現代化外語測評體系,同時推動考試內容和形式的變革。而《量表》正是這次改革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它反映了過去在以應試為導向的中國英語考試歷史中,英語學習者普遍面臨的「考試強、能力弱」的困境,也折射出在目前變動不居的國內外環境下,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提出的新要求。

2017年11月,一年一度的《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公布。報告以全球80個非英語國家和地區、共逾100萬英語學習者為樣本,系統分析了他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並以國家為單位分層、排名。報告顯示,中國的國民英語熟練度獲52.45分,列居第36位。這個分數雖自2011年起穩步上升,但中國還是被歸為「整體低熟練度」國家,與排名領先的荷蘭差近20分,排名居立陶宛、希臘等國家之後。

報告分析指出,中國國民對英語的應用,整體停留在「理解歌詞、就熟悉的學科撰寫電子郵件」與「在英語國家和地區旅遊」之間,與「工作時上台發言」「輕鬆閱讀高級文本」的高熟練度相去甚遠,英語語言應用的綜合能力存在明顯短板。

《量表》設計團隊學術帶頭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劉建達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稱,研製《量表》的初衷就是要「讓英語教學回歸本質」。它的誕生,如同在中國英語教育的「教、學、測三個方面建設一座橋樑」,連通三者,促進英語教學質量提升,同時,也令包括大學英語四六級、專四專八、PETS等現有的十幾種主流英語考試,在未來擁有一個可對接的標準。如此,各類考試之間的分數、等級將可相互對照,很大程度上解決它們從前無法互認、學習者必須參加多項考試而負擔沉重的困境。

此外,劉建達還強調,學習者也可根據《量表》評估自己的英語能力水平,在他看來, 「這次改革很關鍵」。

一個有近200人的專家團隊在推動量表的研製。據教育部考試中心透露,這些專家均來自國內外一線高校、研究機構,代表了當前應用語言學領域的最高水平。

同時,由於《量表》未來將服務於國內各項英語考試,這個團隊也包含了多個全國性英語考試項目的專家,比如大學英語四六級、專四專八的學術負責人,相關心理測量的專家,以及參與過國外語言能力《量表》研製的外國專家。

《量表》的誕生

從2014年6月啟動方案設計工作開始,專家組成員就開始制定方案。半年時間裡,200多個專家圍繞「如何定義語言能力」、「什麼樣的《量表》才符合中國英語學習者」「如何在國際上獲得相當程度的認可」等問題展開研討,並給出詳細定案。

教育部考試中心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這一階段內,200多位專家兵分八路,協同作戰。此間,大家既參考如共設六個級別的《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以下稱《歐框》)等在國際上較有影響力的國際量表,也結合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現狀,最終制定出適用於中國的英語等級量表。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發現,由於中國英語學習者水平參差不齊,很難完全照搬外國模式。

劉建達舉例說,日本研究者曾照搬《歐框》模式,結果日本80%的英語學習者僅達《歐框》的一至二級,達到三四級的僅有20%的學習者,幾乎無人能達高水平級別。劉建達認為,日本的經歷對中國在制定標準時的啟示是,必須基於中國國情的特殊性。

什麼是「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劉建達說,中國英語學習者多呈現「重讀寫、輕聽說」的特點,因而研製《量表》時,要著力填補往日英語考試系統普遍對語言運用這一塊長期忽視留下的空白。此外,中國各個地方的英語教育水平不一,學生能力各異,《量表》的設計也要通過實證研究、反覆論證,以反映中國英語教育的複雜情境。

最終,專家組參考國內外相關語言學、教育學理論,對語言能力進行定義,並在此基礎上制定「能力描述框架」,將語言能力分為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知識、語言策略、翻譯能力等,同時對理解和表達過程中需要使用的語言知識、語言使用策略進行描述,構建了一個系統的描述體系。

在這個總框架下,再通過「能力描述語」(「can-do statement」)對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能力進行詳細描述,這就是描述語收集和分類、修改、驗證等第二、三階段的工作,也是被劉建達等多位參與《量表》研製工作的專家視為最重要、最耗時耗力的部分。

教育部考試中心提供的一份《量表研製過程》時間表顯示,這項工作從2015年2月開始啟動,專家們在半年時間內,運用文獻法,窮盡國內外的教學大綱、英語能力標準及教材等多種材料,以提取出有關英語能力的描述。

同時,還採集了不同學段內教師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描述,而對未收集到但又確實存在的語言能力,專家們則採用撰寫法進行補充,最終產生了2萬餘條「能力描述語」的描述語庫,作為整項工作的基本盤。

此後,專家們首先按照「清晰、嚴謹、有代表性」等原則,對描述語進行篩選、分類,並基於對中國學生在小學、初高中學段整體英語能力的分析,將中國英語學生的能力初步量化為「低、中、高」三段,共9個級別。然後,以一至九級的「能力等級」為縱軸,以能力描述參數分類為橫軸,專家們再將描述語填充進這個「巨大無比」的坐標系中,《量表》的雛形終於誕生。

教育部考試中心吳莎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後期對描述語的修改和分類、分級驗證的工作相當繁雜,整個過程從2015年9月起,耗費了整整1年半時間。

2018年1月,《量表》設計最終步入收官階段,並於2月12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簽發,將於6月1日正式實施。同期,它與國外英語考試的對接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這份長達107頁、分成「三段九級、包含70多個維度」的英語能力量表,全方位覆蓋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範疇,其中每條描述語都對使用者的行為(能做什麼)、標準(能做的程度)及具體條件進行定義。

在一份文件中,劉建達大概對照了不同級別對應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能力:一、二級較適用於反映小學階段英語學習者的能力;三、四級則對應初高中階段的學習者,由此層層遞進;五、六、七級則較適用於大學階段公外及英語專業的能力發展層次;八、九級則對應高端英語人才。

四六級是否退出「需要通盤考慮」

自《量表》即將實施的消息傳開後,圍繞它在教、學、測三方面帶來的變革,民間掀起了激烈討論:《量表》實施後,以此為綱的英語能力等級考試會取代如四六級等主流英語考試嗎?它的誕生又將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未來考試帶來哪些影響?

對此,教育部考試中心吳莎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量表》推出後,希望能為各類英語考試提供能力層級定位的參照,通過將不同考試的分數和等級與《量表》對應,幫助社會更好地理解不同考試的結果,促進多種學習成果的溝通互認。

但具體到四六級、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PETS)等會不會退出市場,吳莎認為,由於它們涉及面很廣,擁有一段相當長的歷史,也在社會上獲得了很高的認可度,因此目前對此尚未有定論,「還需要一個通盤的考慮」。但也不排除有關部門未來會基於這個標準,對一些重複性強的英語考試進行整合。

吳莎說,考慮到中國教育深受應試文化的影響,目前很難預計在《量表》與相關考試出台後,社會上會不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這不光是在中國,整個亞洲地區的考試都有類似情況。」

吳莎呼籲,學生、家長、教師及社會都應該以理性的眼光看待這次改革。

劉建達在接受採訪時稱,完善中國英語學生的整體英語能力,還是要通過制定測量標準來實現,過去,中國英語學習者存在「啞巴英語」的情況,而《量表》則通過矯正標準,平衡語言運用能力在能力測量的比重,改善中國學習者「說」 「譯」普遍疲弱的狀況。

2016年12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與英國方面簽署了相關文件,目前負責《量表》設計的中方團隊正與外方團隊合作,率先推動《量表》與雅思、普思等國際英語考試對接。據悉,該項對接工作預計在2018年底完成。而與美國考試服務中心(ETS)托福考試的對接工作也計劃於2019年完成。

負責《量表》與雅思、普思考試對接工作的英方學術帶頭人Barry O』Sullivan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對《量表》的對接工作及其在國際上的認可情況表示樂觀,與雅思聽力部分的對接工作已經完成,所有對接工作將於2018年底完成。屆時,中國英語學習者可將《量表》與雅思的分數進行對照。

但Sullivan也表示,在能力描述是否準確、與國際考試對接是否順利方面,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檢驗,「但這並不稀奇,當年《歐框》的系統也經過了反覆驗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西北華北等地將有沙塵,東北地區有明顯雨雪天氣
《紅海行動》逆襲的,不僅是春節檔票房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