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子偕行,何懼道阻且長

與子偕行,何懼道阻且長

15

圖文丨編輯丨排版:墨白

五一假期

墨白和朋友去歡樂谷溜達了一圈

在漫展上看到了很多玩cosplay的小姐姐

墨白也喜歡看動漫

勉強算半個二次元圈子裡的吧

看到這些小姐姐也挺喜歡的

不過更讓我欣喜的是

看到了很多穿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

他們自在且從容,美麗而大方

可能是因為打小就喜歡古文化

所以在這方面還是更偏愛後者一點

所以,今天想聊聊漢服

早在2010年,就發生過這麼一件事:一個女大學生穿著漢服上街,竟然被人誤解成和服,女孩被迫當場脫下,最後只能借同學的衣服換上才回到學校。

呵,不諷刺么?

連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都不認識,還談什麼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談什麼文化認同感民族自信心?

小到少數民族的節日表演,大到全國人民都喜歡看的春晚,都能看到少數民族的人們穿著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維吾爾族少女的綺麗衣裙、藏族獨特的藏袍、回族標誌性的白帽、苗族華麗的銀飾......

可人數最多的漢族,卻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不知道自己的傳統服飾是什麼?!

有人覺得,旗袍應該是了。旗袍結合了滿族服飾和西方服飾的特點,能顯示出女性的優雅和曼妙,可它誕生不過一百年,真能承受得了中華積澱了幾千年的文化底蘊么?

於是,很多人開始參與漢服復興運動,希望漢服文化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其發展並傳承了四千多年,後在清代因「剃髮易服」而消亡,於本世紀初才開始復興。

我曾看過一句話,出處已經記不真切了,大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基本的東西就是四個字——衣冠文物。文物這東西,存留至今的我們依舊數不勝數,可衣冠呢,在哪?

不管是清朝建國後的剃髮易服,還是辛亥革命後的剪辮易服,剪的都應只是傳統文化中的愚昧,易的都應只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而不是傳統文化中那本該保留下來的部分。

「青青子衿」有何罪?

「霓裳羽衣」又有何過?

今天我們把在民族節日上身著西裝視為理所當然,又有誰還記得數百年前漢服那洒脫大氣、優雅端莊?

可能有人會說,漢服穿著麻煩,做事也不方便,西裝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

我承認,服裝的發展有其必然的軌跡,西服的普及也是順應時代的大勢。可在傳統節日上,在日常生活中,身著自己民族的服飾,不應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嗎?

我有一個朋友,去年剛去了日本遊玩,我記得他在富士山下發了一條動態:「我覺得日本有一點真的很好,那就是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穿著和服的人。」

你可知,和服和韓服,都是由漢服演變而去的?

穿不穿漢服,真的和做不做事關係不大,它是一個民族對自己文化認同的一種體現。日韓能做到的,沒理由泱泱華夏做不到!

說到這,不知大家可知,何為華夏?

孔穎達在《左傳註疏》中寫道: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服飾,是人的第二張臉,人們通過服裝系統來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來提高對自身的認同和自信。

現在在大街上和校園裡,能看到一些身著漢服的人,真的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這少不了那些推廣漢服的復興者們不斷的努力,雖然他們的力量有些單薄,影響力也不大,但不管是在網路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都真真實實看到了一種改變。

我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漢服,也希望日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身著漢服。

我希望將來去日本遊玩的同胞再也不用羨慕「他們大街上隨處可見身穿和服的人」,而是會撇撇嘴,道一句:「日本穿和服的人竟然這麼少!」

與子偕行,又何懼道阻且長?

END

山明和水秀

不比我有看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了個彩喲 的精彩文章:

TAG:笑了個彩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