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能吊打單翼機的援華雙翼戰鬥機!圖解二戰初期蘇軍三款主力戰機

能吊打單翼機的援華雙翼戰鬥機!圖解二戰初期蘇軍三款主力戰機

蘇聯I-15系列戰鬥機

性能簡表

代表型號:I-153

設計師或設計局:N.N.Polikarpov

研製年代:1939年

用途:戰鬥機

乘員:1人

發動機:1*1000hp Shvetsov M-62R

航程:470KM

最大速度:444KM/H

升限:10700M

最大起飛重量:2110KG

外形尺寸:翼展10.00M 機長:6.17M 機高:2.80M

武備:4*ShKAS 7.62mm(1939-I153bis)

2*UBs MG12.7mm(I153p)

2*ShVAK 20mm機炮(最後型號)

100Kg炸彈

6*RS82/RS132火箭彈

簡介:1932年,由N.N.Polikarpov開始設計的一種高機動性雙翼戰鬥機。由I-5/I-6的設計經驗發展而來。初期型號的上機翼為鷗式布置,以便 給飛行員提供較好的視野;起落架為固定式;外形比較簡潔,某些型號在機輪上還增加了整流罩。飛機的前部機身是鋁蒙皮,其餘部分為布蒙皮;碟型剎車裝置。試 飛時裝Wright-旋風-SGR-1820 F-3發動機(630/715hp),有兩挺帶同步射擊裝置的PV-1機槍。

1933年10月-11月,著名的蘇聯飛行員V.P.Chikalov對該機的樣機進行試飛,隨後進入批量生產。

早期的I-15由於蘇聯按特許生產的旋風發動機(蘇聯型號M-25)不能按期交貨,1934-1935年生產的大部分I-15裝M-22發動機,稱為I- 15 M-22。M-25和M-22發動機功率相差較大,M-25 630/715hp,M-22 480hp,因而最大速度略有下降(368KM/H---350KM/H),升限則從9800M下降至7250M。直到1936年,生產的I-15才全部 裝用M-25發動機,稱為I-15 M-25。早期各型一共生產674架,並逐步成為蘇聯空軍的主要戰鬥機之一。

對於是否應當採用鷗式機翼,當時曾有激烈的爭論,以至1937年生產的I-152取消鷗式機翼而改為平直機翼。在安裝了改進型的775hp M-25V發動機後,飛機性能並無多大改進。I-152一共生產了2408架,曾廣泛地在西班牙內戰和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使用。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蘇聯向共和軍方面提供了飛機684架,其中就有部分I-15、I-152。同時蘇聯還以志願人員的名義向西班牙派 遣了空軍人員參加作戰,為蘇聯空軍獲得了大量的實戰經驗。就飛機性能來說,I-15是當時參戰的雙翼戰鬥機中性能最優越的,和叛軍『禿鷹軍團」使用的 Bf-109的初期型比較起來,在格鬥時還在機動性上略佔優勢。

1937年8月21日,中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貸款。從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蘇聯向中國空軍援助了985架 飛機,其中I-15(主要是I-152)347架。援華的蘇聯空軍志願隊的編成中也有部分I-152或-153。在抗日戰爭初期的空戰中I-15系列和日 軍的早期戰鬥機性能不相上下,在抗擊轟炸機方面還卓有成效。但是在日軍「零」式戰鬥機在中國戰場出現後,I-15落後明顯,完全不是「零」式的對手,在空 戰和事故中逐漸消耗殆盡。

西班牙戰爭後,蘇聯空軍領導機關錯誤地認為:在未來戰爭中性能更好的雙翼戰鬥機仍然佔有重要地位。所以,進一步發展了I-153型戰鬥機。I-153裝用 Shvetsov M62R發動機(1000hp),起落架可以收放,按蘇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的試驗結果,將機翼又改回鷗式布置,飛機性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生產3437 架。I-152/I-153參加了1938年的哈桑湖和1939年的哈勒欣河戰役,對當時日軍的飛機形成性能優勢。

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後,蘇聯空軍編成中的I-153在性能遠遜於德國空軍戰鬥機的情況下堅持戰鬥到1943年。不過,I-153已經不能和德軍戰鬥機纏鬥,主要是用機載的6枚RS-82/RS-132火箭,遠距離對德軍飛機進行攻擊。

蘇聯I-16系列戰鬥機

簡介:蘇聯第一種懸臂式下單翼,可收放起落架的戰鬥機。原型機TsKB-12於1933年開始設計。初期,飛機裝M-22發動機(Wright-Cyclone SGR 1820)。飛機試飛後,Polikarpov認為M-22發動機功率偏小,決定換裝 M-25發動機(Wright-Cyclone SGR 1820 F3),即改型為TsKB-12bis型。在12bis接近設計完成時,蘇共中央決定以I-16-4型的編號投入批量生產。由於M-25發動機的生產一直 未能正常,所以前期的I-16-4有一些裝美國的1820 F3發動機或以M-22發動機臨時代替。1934年2月18日由著名飛行員V.P.Chkalov進行試飛。1935年4型在紅場記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群 眾集會上首次露面,編隊飛過紅場上空。隨後,4型生產了約400架,開始裝備部隊。

1935年7月,裝M-25發動機和ShKAS機槍的5型開始生產,產量約1500架。在1935-1937年間5型是當時世界上飛得最快的戰鬥機,在西 班牙內戰時性能明顯優於叛軍的Fiat CR-12雙翼戰鬥機。到1941年6月22日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軍第一線作戰飛機中還有大量5型。和5型同時生產的6型縮小了背部的背脊,改善飛行員的 後方視野。

4型/5型也用於Zveno組合飛機的試驗,在TB-3重型轟炸機的機翼和機背上攜帶2-4架I-16,形成組合武器系統(參見Zveno-SBP)。

1937年底,10型開始生產。10型在機頭增加兩挺ShKAS機槍,在飛行員座位後背增加8mm厚的裝甲板,可以抵禦12.7mm機槍的攻擊,使用功率 更大的M-25V發動機。作為戰鬥機,10型一直使用到1943年,部分10型改為聯絡機或高速偵察機(在右翼尖加裝照相機),使用到1944年。

5/6/10型參加過西班牙內戰和中國的抗日戰爭。在蘇聯提供給西班牙政府軍的684架飛機中I-16占相當比例。10型從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共提供中國空軍216架,和蘇聯空軍志願隊的I-16一起在抗日戰爭初期的空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14型又稱UTI-2,是1938年投產的雙座教練機。

1938年生產的I-16是17型,基本和10型一樣。1939年換裝功率更大的1000HP的M62發動機,稱為27型。17/27型一共生產1184架。

20型是1939年研製的翼下加掛副油箱的試驗型,在加掛2*200L副油箱後。航程可以從800KM提高到1200KM。20型未投產,但加掛副油箱的技術被用於18/24/29型上。

1939年投產的24型和1940年投產的29型裝備1100HP的M-63發動機,24型的航速達到470KM/H。29型是I-16的最後型別,主要 是將1940年研製成功的12.7mmUB重機槍換調換24型的7.62mm機槍。24型和29型在1940年-1941年戰爭爆發前曾大批生產。

從17型開始有部分飛機裝備20mm機關炮,在衛國戰爭初期,裝20mm機炮的I-16在IL-2強擊機未大批裝備部隊前,在攻擊地面德軍行軍縱隊和裝甲目標時充作強擊機使用。絕大部分I-16都可以在機翼下攜帶4-6枚火箭彈。

I-16始終存在操縱困難的缺點,在急躍升時容易陷入螺旋,而且,從BF109和「零」式戰鬥機出現後,I-16已明顯落後於敵方。

La-5"206" La-5FN 1944( La-7 )

性能簡表:

代表型號:La-5"206" La-5FN 1944 La-7

設計師或設計局:TsAGI

蘇聯中央流體研究院Lavochin

研製年代:1943,1944

用途:原型機、戰鬥機

乘員:1人

發動機:ASh-82FN 1850hp

航程:990 KM

最大速度: 684/680/680KM/H

升限:10750/9500(M)

最大起飛重量:3445/3565/3400KG

翼展:9.80M

機長:8.67M

機高:2.80M

武備:2*20mmShVAK 2*20mmB20 2*20mmShVAK

200KG 炸彈

簡介:隨著La-5FN的服役,蘇聯空軍第一次有了性能超過德國空軍Bf-109G的戰鬥機。但是如果不抓緊改進,德國空軍更新的改型或新的戰鬥機性能不久就會 超過La-5FN,更何況Fw-190的改進潛力還很大。La-5FN的改進餘地已經不大,曾經設想加大飛機發動機的功率,但Shvetsov設計局認為 ASh-82FN發動機不能再加大功率,如果裝用ASh-71F大馬力發動機,又會遇到發動機性能不穩定的難題。所以,提高La-5FN性能的唯一途徑就 是降低飛機的結構重量和進一步仔細地優化飛機的空氣動力外形。

1943年,蘇聯中央流體研究院在位於Zhukovsk巨大的T-104風洞中,用一架生產編號為「39210206」的La-5FN進行風洞試驗(即「206」的來源)。根據試驗結果,能提高飛機性能的改進項目有:

1、將原來由數個部件拼合的發動機罩改為整體設計,分上下兩部分對合,使外形更光順。

2、調整機翼中段的長度。

3、改變滑油冷卻器空氣進口、增壓器空氣進口、排氣開口的設計位置。

4、取消飛機表面增大阻力的凸出物,如無線電天線桿、地面起動車電源插口等。

5、重新設計主起落架艙蓋,將過去未完全覆蓋的主輪完全覆蓋。

1943年12月16日到1944年2月10日,改進後的飛機進行了試飛,試驗完全驗證了風洞試驗的計算和預測,在6150M的高空,雖然「206」比La-5FN重150KG,但最大速度卻加快了64KM/H。

Lavochin領導的設計局根據「206」的成果對La-5FN進行了改進,除了在戰鬥機上必需保留的天線桿和起動插頭外,進行了以下改進:

1、木質機翼改為全屬結構,結構重量有所減輕。

2、按照「206」的設計,改變滑油冷卻器、增壓器空氣進口,排氣口的設計。

3、裝三門20mm B-20機關炮。

1944年2月到3月進行試飛,試飛結果表示,雖然達不到「206」的速度,但仍然比La-5FN的速度快50-60KM/H,完全附合蘇聯最高統帥部的要求,決定以La-7的編號進行生產。

La-7一在前線出現,德軍能夠和它對抗的飛機只有Fw-190和Fw Ta-152,但是這兩種飛機的優異性能一般在5000M以上的高空作戰時方能顯出。在蘇德戰場,絕大部分空戰都在4000M以下的空域發生(因為蘇軍的 戰鬥機主要是掩護IL-2強擊機或單獨對德軍地面部隊進行攻擊),在這種高度上結構簡單、行動敏捷的La-5La-7Yak-3更為適用。

本文為看北朝授權發布,主編原廓,原著Reingia。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築壘地域 的精彩文章: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到底打得有多慘?明星軍官都崩潰得掰斷自己的勳章!
現代戰爭三代戰鬥機如何對付四代機?從軍演推測美軍應對殲20的秘密武器

TAG:築壘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