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使用最新腦科學研究提升婚姻和感情的快樂度

如何使用最新腦科學研究提升婚姻和感情的快樂度

如果說真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那麼我覺得有一條必定上榜,那就是:「快樂….總是短暫的!」。倘若不是如此,那麼人為何總是擺脫不了喜新厭舊的本性。互聯網產業之所以發達,也是拜這種人性所賜,因此手機發明了人們最常用的功能:下拉刷新。同時,人們總是急不可耐的刷新朋友圈,看是否有新的消息出現,發了一條朋友圈後,總是焦灼的不斷的打斷原有狀態,點擊朋友圈看看是否有點贊發生,現代生活之所以碎片化正是因為「快樂是短暫的」,而互聯網能方便即時的給人提供新的刺激,於是原本連貫統一的生活流程被切碎成點,就像散落的珍珠落在地上後不斷的奔達。

快樂是短暫的,這是自然選擇的設定。只有讓你得不到永久的快樂,你才永遠有動力去尋求快樂,例如吃能令人滿足,但你只吃一頓後面再也沒有繼續吃下去的動力,那麼人就會餓死。同理做愛令人愉悅,但如果你只爽一次,後面再也不啪了,那麼人類就可能要滅絕。因此進化讓人體迅速消解快感,這樣人才能一直為為了生存和傳播基因而奮鬥。

為了更多能好的體驗快樂,我們有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探討一下快樂產生的底層機制。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生物學家教授尹迪拉.拉曼在鸚鵡螺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叫《不快樂是口感清潔劑》,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解讀了人類見異思遷的神經機制。

這篇論文的大致觀點如下:人類大腦會控制人的身體去對所生存的環境進行全方面的感知,這些感知收集起來後傳遞給大腦,大腦會對這些感知信息進行評估處理,然後根據結果指導人對環境的反應。我們的身體將感覺轉換為信號,通過神經系統傳遞給大腦中的神經元,神經元通過分析收集到的信號後,根據處理結果向人體肌肉傳播信號,使得肌肉發生各種收縮進而導致人的實際行動,從神經生理學上講,人的意識和行動實際上是一個三階段流程:感知,評估,行動。

這篇研究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大腦對外界刺激的絕對強度不敏感,但對刺激的相對變化非常敏感。大腦收集到的信號是由感覺器官上的細胞吸收到刺激源時,通過蛋白質反應將信號傳遞給大腦,如果人一直處於恆定的,強度不大的外界刺激下時,感覺器官上的細胞會停止蛋白質反應,這樣大腦就接收不到外界刺激信號,進而就不能指揮人體做出反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泡腳,當你剛把腳放入熱水時,你會哇的一聲感慨「好燙啊」,但忍耐一會,腳很快會適應水的溫度,你會一直把腳泡在熱水裡,即使這時水的溫度與你腳剛放進去時的溫度並無太大變化。

在神經學上,這種情況叫適應性。適應性在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除了上面泡腳例子,還有很多你原本沒有意識的情況屬於適應性。例如當你從明亮的室外進入烏黑的卧室時,你會覺得屋裡伸手不見五指,進而引發一種驚慌失措的慌亂感,但一會眼睛適應了屋內的黑暗,你很快就冷靜下來,覺得屋裡其實沒那麼黑。如果你此時重新回到室外,你就會覺得明媚的陽光格外刺眼。這種例子有很多,例如顧客很快會適應飯館刺鼻的油煙味,你很快能適應游泳池水的涼度,你也能很快適應客廳電冰箱發出的嗡嗡聲,任何外界刺激,只要不超過人體的忍受範圍,那麼你很快會對其視而不見。

該研究甚至顛覆了「眼見為實」的認知。研究人員嘗試將一幅色彩鮮明的圖像「掛」到人的視網膜上,人的眼球上布滿了一種「微動粒子」,這種物質能讓視網膜捕捉光的強弱變化,科學家在實驗時用儀器追蹤人眼球的運動,然後將圖像投影到人的眼球上,實驗表明,如果圖像始終佔據著視網膜的固定區域,時間長了,我們的眼睛就會對這幅「掛在」眼球上的,色彩鮮艷的圖畫視而不見。實驗證明,如果視網膜對光線強弱變化不敏感的話,五彩繽紛的世界在我們眼裡就會變成千篇一律的灰色,由此證明,人對世界的感知不是來自事物的形態,而是來自於感知事物形態的變化。

實驗進一步表明,人的大腦對輸入的信號」強弱變化「敏感,而對信號本身不敏感。大腦神經元具備離子通道機制,當信號出現變化時,離子通道讓蛋白質把鈉離子運進神經元,鈉離子會刺激神經元發出電信號,由此大腦會產生亢奮的感覺,並促使身體採取行動。當信號強度一直保持不變時,離子通道會讓蛋白質把鉀離子運入神經元,這樣就會導致人腦興奮度下降,人會變得麻木和遲鈍。這就解釋了人為何忍耐性極強,即使是在高壓環境下,時間久了人也會慢慢的適應環境帶來的痛苦,然後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的生活下去,例如納粹集中營里犯人對環境的適應。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里,有一個叫「老布」的囚犯,他坐了幾十年牢,已經被監獄「體制化」,當他刑滿釋放後,面對自由世界不斷帶來的新刺激,大腦根本無法承受,於是他在旅館裡上吊自盡。

大腦會對持續輸入的刺激變得遲鈍,但如果刺激的強度變弱後,大腦就會對本已遲鈍的刺激變得敏感起來。這是因為神經元的離子通道會接收鈣離子,鈣離子進入神經元後能夠幫助神經元對持續輸入的信號找到一個舒適度,當信號的強度高過舒適度時,神經元就減少對信號的接收,當信號低於舒適度時,神經元就會增強對信號的接收,這或許解釋了「小別勝新婚」的道理。我有個朋友,他老婆是空姐,他們談了十年戀愛,結婚三年,由於他老婆的工作性質需要經常出差,當他老婆在家時,他們就會吵吵鬧鬧,相互折騰;當老婆出差時,他們打電話時的神態就像初戀的戀人分隔異地後的相互思念和不舍,我一直不明白為何有這樣的反差,現在我明白了,當兩人在一起時,相互刺激的信號強度超出了舒適度,因此兩人都對彼此感到麻木和不耐煩,當分離後,相互間信號刺激的強度低於舒適度,於是兩人就開始熱絡起來。

有句話叫「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我們很多名言警句大多流於表面,並沒有深入事物的本質。婚姻為何是愛情的墳墓呢,根據我們前面描述的腦科學機制可以得知,結婚後夫妻長期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間,每天睡在一起,對方身體上的每一寸肌膚你都了如指掌,於是對方成為了一種強度恆定的刺激,大腦處於長期恆定強度的刺激時,它會進行脫敏,於是人對該持續刺激變得麻木和遲鈍。夫妻間的感情危機正是因為這種「無情」導致的,而「無情」並非對方有意為之,而是大腦運行機制的自然反應,對對方情緒上的「視而不見」會使雙方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積鬱矛盾,矛盾超過忍耐的臨界點那麼衝突就暴發了。

維持婚姻或情感穩定的重要方法是保持距離。保持距離意味著你不會對對方形成恆久穩定的刺激,這樣就不會讓對方大腦變得麻木不仁。維持距離後的重新結合對對方來說都是一次新鮮的刺激,於是每次重新相處大家都覺得對方有新鮮感,這樣感情就可以持續保鮮而不會發霉。

除了保持距離,維護各自的獨立空間外,還有一種避免恆定刺激的方法是夫妻雙方的「共同進步」。根據社會調查,絕大部分人都一致同意「共同提高」是防止情感破裂的最好方式,它比道德約束,社會輿論,撫養子女甚至暴力懲戒都更加有效。後面一系列措施都是在維持你對對方的刺激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強制對方對你發出的信號做出積極回應。

如果了解了前文所述的腦神經機制,我們就能了解,只要自己不主動做出改變而強制對方做出改變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對方大腦的神經運行機制無法對一層不變的你產生主動回應。如果是雙方「共同進步」,那麼雙方對對方大腦的刺激就一直在變化,當兩人同步發生正向改變後,雙方都向對方發出與原來不同的刺激信號,大腦神經系統接收到新信號時會活躍的做出積極反應,所以「共同提高」就能讓雙方互相對對方發出與原有信號強度不同的刺激,雙方就能相互間做出主動回應,於是感情就一直保持合適的溫度,在這種動態推進下,兩人的感情歷久彌堅是生物學原理導致的自然結果。

有句雞湯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它堅實有科學原理基礎,好看的皮囊不可能持續變得越來越好看,再帥再漂亮的人,看久了後你都會無動於衷,而人的認知和靈魂深度其變化彈性沒有上限,一個人完全可以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深邃,於是他便能不斷的給人不同的刺激,你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會覺得舒服和有趣,那是因為你的大腦對他帶來的不同強度的刺激產生了良好的回應。

最新的腦神經研究給人帶來新的希望,即使你不是高富帥,但只要做到「我很醜,但我很溫柔」,收穫美好的感情仍然是大有希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