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每天古書畫:宋 王詵 趙伯駒 繪畫各一幀

每天古書畫:宋 王詵 趙伯駒 繪畫各一幀

王詵(1037——約1093,一作1048——1104)北宋畫家。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自幼勤讀書,嗜書畫,好與文人墨客游,蘇軾、黃庭堅、米芾乃其摯友,連「十年不游權貴門」的李公麟也是常客。李公麟曾作《西園雅集圖》,描繪蘇、黃、米等十六人在王詵府中西園聚會的情景。王詵家築「寶繪堂」,廣收歷代法書名畫,蘇軾曾著文記其事。正因為王詵如此痴迷書畫,故而他雖貴為宋英宗的女婿,官駙馬都尉,定州觀察使,卻依然不受重用,起起落落,倒也拓展了他的視野。他曾受蘇軾之累被謫貶南州(今四川綦江),沿途飽覽山水煙雲,積累下豐厚的創作素材。他近法李成,遠追王維,在此山水畫由盛唐的青綠重彩向北宋的水墨渲淡過渡之際,承上啟下,別出心裁,熔青綠與水墨於一爐,筆意清潤挺秀,而又「金碧緋映,風韻動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

《漁村小雪圖》手卷,絹本設色,縱44.4厘米,橫219.7厘米。圖繪冬日小雪初霽的山光水色。漁村被置於畫的右端,開卷便見白雪覆蓋的遠山和近岸,疏葦寒塘,有眾漁夫在忙碌,或張網、或釣魚、或拉罾、或抬網,柳枝掩映之間漁村隱現。左邊的長卷則描繪白雪皚皚的峰巒岩岫以及蒼蒼茫茫的水色。山中有瀑布飛濺,近處則勾畫了數株巨松,或挺直,或偃仰,或舒展,松針依然是李成的「攢針」法,線條遒勁剛強,極見功力。而山中有二行人,一隱士策杖而一小童攜琴;江邊篷舟中有士人對酌,可知王詵無論畫什麼,總也忘不了抒其志。山石兼用捲雲皴、刮鐵皴,顯然取法於郭熙。而用「破墨法」烘染:先沿勾線向內用稍淡於勾的墨色加染,然後用清水向內化開過渡,墨色淡雅而鮮亮,層次感強。蘇軾稱讚他「得破墨三昧」。尤其是他獨創的在峰頂、嵐尖、樹頭、沙腳敷以白粉,又在樹頂、葦尖略勾金線,一改唐以來金碧山水之恆以金線勾山廓、石紋、坡腳以及宮室、樓閣等物的方法,似乎更適合表達雪後的陽光感。

後人讚美此圖:「刻畫嚴謹,筆墨精練,氣象渾成,韻致深遠。」唐宋畫家好作雪景圖,傳世的計有:王維《雪溪圖》,荊浩《雪景山水圖》,巨然《雪圖》,趙幹《江行初雪圖卷》,李成《群峰霽雪圖》,范寬《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許道寧《關山密雪圖》,郭熙《關山春雪圖》、《幽谷圖》等等。這一方面是因為水墨畫最善於表現雪景圖的黑白對比及灰色基調,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雪景所營造的空寂清澈、超塵脫俗的氛圍,似乎更契合文人畫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澄懷觀道」的禪意。而王詵此圖則在水墨之上加青綠、白粉,勾以金線,於蒼涼之中,仍透出一絲灼熱,散發出其皇親國戚的富貴氣。

——————————————————————————————————————

趙伯駒(1119?1185),字千里,南宋時期山水大家。宋太祖七世玄孫。在建炎時期,曾任浙東兵馬鈐轄。擅長山水、人物,兼工花木、禽獸、舟車等題材,在畫風上受唐李思訓父子影響,但有所突破,所畫山水細緻精密,筆法工緻秀雅。著色清新,富有動感,與唐代山水的濃郁之風頗有不同,人稱金碧山水。在人物畫上,趙伯駒承襲周文矩、李公麟畫法,線條綿延細密,人物形態古雅,狀貌細微,精神清潤逼真。南宋 趙伯駒 《江山秋色圖》絹本,青綠設色

縱56.6厘米,橫323.2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獲於一。一有不明,則萬物障。一無不明,則萬物齊。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與飾也。山川天地之形勢也。風雨晦明,山川之氣象也;疏密深遠,山川之約徑也;縱橫吞吐,山川之節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雲聚散,山川之聯屬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高明者,天之權也;博厚者,地之衡也。風雲者,天之束縛山川也;水石者,地之激躍山川也。非天地之權衡,不能變化山川之不測。雖風雲之束縛,不能等九區之山川於同模;雖水石之激躍,不能別山川之形勢於筆端。且山水之大,廣土千里,結雲萬里,羅峰列嶂。以一管窺之,即飛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測山川之形勢,度地土之廣遠,審峰嶂之疏密,識雲煙之蒙昧。正踞千里,邪睨萬重,統歸於天之權地之衡也。天有是權,能變山川之精靈;地有是衡,能運山川之氣脈。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此予五十年前,未脫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於大滌也。

—— 《苦瓜和尚畫語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嘿 你是怎麼從畫里跑出來的?
烏克蘭繪畫:他們在車站偶遇 開始了浪漫的繪畫之旅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