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望汶川十年:中國抵抗大地震的能力增強了嗎

回望汶川十年:中國抵抗大地震的能力增強了嗎

要點 | 速讀

1、汶川地震對中國來說是一轉折點,此後中國從各個方面來增強對地震災害的應對能力。

2、中國成為繼墨西哥、日本之後世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3、建築物強度對降低地震災害損失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成為這十年來地震預防最主要的措施。

文 | 魏巍

汶川地震馬上就要過去十年了,對很多人而言 ,那場大地震依舊刻骨銘心,不僅僅是對受難者,對參與那場地震救援、重建及後續研究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如何減少大地震中的傷亡與損失,也是汶川地震留下來的課題。有研究者認為,應該把最有效的防災措施在下一次地震之前做好。那在過去十年時間裡,中國應對地震的能力有了哪些提升?

過去十年,中國應對地震的能力大大增強

在應對地震方面,2008年發生的汶川地震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此後中國開始下大力氣,從各個方面來增強對地震災害的應對能力。

為了增強防震減災能力,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並從2009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

修訂後的《防震減災法》,由原來的7章45條增加到9章93條,條文增幅接近100%。重點對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震後恢復重建等做了修改、完善,新增了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另外,修訂後的《防震減災法》還完善了防震減災管理體制、防震減災的社會參與制度以及防震減災的經費保障機制等共16項機制。

在一些大型地震發生的高危地區,由於增強了應對能力,大地震造成的傷亡也在大幅減少。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但是本次地震造成的傷亡較少,據統計共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傷,6人失聯。

中國成為第三個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在汶川地震發生之後這十年,有關地震預測的討論從來都沒有間斷,很多人都對地震預測有所期待。

其實,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世界範圍內地震頻發,包括美國、日本和中國等一些地震多發國家陸續開展的地震預報研究,但是由於準確預報艱難,難以取得大的突破,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程抗震上,在地震預報研究上就中斷了一段時間,而中國沒有中斷,一直在進行地震預報研究。

中國建成了數百個由國家基本台、區域台和地方台組成的全國地下流體觀測台網;建立了首都圈和滇西地震實驗場;初步進行了台網的數字化改造和建設;目前開展的地震前兆觀測包括地震活動性、地殼形變、地下水、地電、地磁、應力-應變、氣象、誘發因子、宏觀異常等十幾類近百種方法,發現了大量的異常現象,但還沒有找到像天氣預報溫、濕、壓、風那樣物理意義明確的基本要素。

目前,中外科學家對地震預測的看法是一致的,即在地震帶內可以做到中長期概率預測,但尚不能準確預報地震的發震時刻、震中和震級。

雖然地震預測難度很大,但地震預警研究卻發展很快,而且日本等一些國家已經有這樣的先例。

地震預警是在震中發生地震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給預警目標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地震預警要做的就是要跟地震波賽跑,跑得越快,地震預警項目就越有價值。

如果提前一些時間發出地震預警,哪怕只提前十幾秒鐘,都能讓很多人在地震發生時獲得更多的逃生機會,重要的一些設施也可以立即採取措施,從而減少人員傷亡。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是兩碼事:地震預報是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預先發出通告,地震預警則是在地震已經發生、但還未形成嚴重破壞時發出警告。

2017年九寨溝7.0級地震發生後不久,網路上流傳一段視頻。視頻顯示,汶川縣電視台的電視畫面變成了藍底白字的地震預警信息,從40多秒開始倒計時。隨後,視頻拍攝者所在房屋頂部的吊燈開始晃動。

四川九寨溝地震中的預警

這是地震預警系統在發揮作用。該系統是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製,目前汶川、北川、茂縣均可以收到電視地震預警。正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地震預警技術支撐,使得中國成為繼墨西哥、日本之後世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建築怎樣才能變得更安全?

汶川地震造成巨大傷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建築物抗震能力弱,沒有抗震能力。尤其是在地震多發區,房屋沒有抗震能力是不行的。大量事實證明,建築物強度對降低地震災害損失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成為這十年來地震預防最主要的措施。

首先,建築要選擇合適的場址,不能選在斷層上,不能選在滑坡、泥石流容易發生的地方,建築建設選址合理,是提升建築抗震能力的一個重要舉措。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川老縣城,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發生了毀滅性的災害。中國科學院在地震後,對災區進行勘察和監測得出結論:「之前北川縣城在選址時缺乏科學依據,北川的湔江河堤受力嚴重,一旦地震就容易受到影響。」而北川新縣城在選址時特意注意了這一點,新縣城離最近的活動斷層帶,也就是最容易受地震傷害的地區足有4公里。

異地重建的北川新縣城

其次,房屋設防要做好。在修訂後的《防震減災法》中,完善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制度,並要求加強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工作,增加了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的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的相應條款。

第三,房屋設計要嚴格按照抗震設計規範來做,同時還要吸取國際經驗。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採用隔震技術來減輕地震對建築的傷害,在1994年洛杉磯北嶺地震和1995年阪神地震中,採用橡膠支座的隔震建築表現出了令人驚嘆的隔震效果。於是,國際上開始興起一股隔震應用熱。

隔震即是隔離地震,是指在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基底或某個位置設置彈性元件和阻尼元件來隔離或耗散地震能量,以避免或減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結構的傳輸,使結構振動反應減輕,實現地震時建築物只發生較輕微的運動和變形,從而保障建築物的安全。

隔震建築的橡膠支座

2001年,中國出便台了《建築抗震設計規範》,首次將隔震建築設計納入抗震規範;2010年,在對汶川地震震害經驗進行總結之後,修訂版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發布。新版本的《規範》對災區設防烈度進行了調整,進一步推動了各種隔震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2008年汶川地震後,新建的汶川第一小學沒進行隔震設計,第二小學則做了隔震防護。安裝在兩個小學內的監測設備顯示,兩所學校在2013年蘆山地震中房屋水平加速度反應大概相差6倍。

第四,重視農村地區的建築安全。在大中城市,房屋建築基本上都納入了建設監督管理程序,房屋建築一般都是正規設計、正規施工、正常使用,工程質量和抗震性能一般是有保證的。而對於一些中小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由於早期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技術能力的限制,要麼房屋建築的抗震防災投入不足,要麼房屋建設活動遊離於建設監督管理程序之外。這一類房屋建築並未完全或沒有執行《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等抗震防災技術標準,其抗震防災的能力無從談起。

地震後,預製板的壞處家喻戶曉,使用現澆樓板並設置構造柱成了災民獲得重建補助的必要條件

在政府層面,已經開始開展相關的農村既有建築改造工作。201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農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試行)》要求,享受各級政府農村危房改造資金補助農戶實施住房重建或新建的,必須嚴格執行抗震要求有關規定。縣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和鄉鎮政府村鎮建設管理員要按照抗震要求,加強對農村危房改造房屋設計、施工等環節的指導與監督。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員羅開海認為:「由於我國農村房屋,量大面廣,很難在短時間內使農村房屋安全問題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必須以宣傳、教育、普及和技術援助為主,輔以必要資金幫扶,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抗震防災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唯其如此,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農村房屋的抗震能力,減輕地震災害。」

第4230期 出品 騰訊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系今日話題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話題 的精彩文章:

個稅起征點提高到1萬,合理嗎?
回望汶川十年:1000萬志願者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了

TAG:今日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