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既然痛苦也是虛妄的,還有必要謹慎取捨因果嗎?

既然痛苦也是虛妄的,還有必要謹慎取捨因果嗎?

請問師父:世界因相對而存在,為什麼在佛法里要說沒有二隻有一,最後連一都沒有,這和世界因相對而存在矛盾嗎?

文:希阿榮博堪布

說二說一說沒有,是在不同層面上討論問題。

「凡所有相」在佛法中稱為世俗諦,根據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自釋》里的開示,顯而無自性為世俗,無欺顯現各個自相為諦。世俗諦又有世俗現相和世俗實相兩個層面。世俗現相,即你所說的因相對而存在的世界,有能有所,有主觀有客觀,能取的心識和所取的外境,互為觀待,互為緣起,缺一不可。

世俗的實相是萬法唯識,一切皆為心識的變現,沒有離識之外實有存在的外境。

在勝義諦的層面,無心識,無外境,皆為無生大空性。

所以佛法中即承認「二」,也承認「不二」,又說「無生」,這其中不存在矛盾,只是暫時和究竟的差別。

的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顯現都是假立虛妄的。但只要你還沒有超越這個假立虛妄的世界,造惡業後就必然會感受痛苦,儘管這無欺的痛苦也是虛妄的。

佛菩薩平等救護一切眾生,就像母親愛護子女。做母親的人應該有體會,你愛子心切,而孩子那邊不一定懂你的心意。雖然你無時無刻不關照、牽掛著他,他若不領情,就感覺不到你的關愛,你也沒辦法。不是你偏心。

初學者修學中觀空性見解,首先要對世俗諦中的因果、輪迴等有堅定的信解,在此基礎上,再遣除自己第六識對它們的執著,了知它們只是眾生無明分別心的迷亂顯現,法界中本不成立。把它們觀成如夢如幻,了不可得。這樣反覆思維熏習後,自己對外境的實有執著會逐漸減輕。

如果不經由正確的次第,修學中觀的空性見解就很容易陷入困惑偏差中。

《金剛經》是主要講般若空性的一部經,佛在經中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可見,能直接受持空性法門的人是很少的。

正是因為這樣,佛陀當年才在開示空性法門之前,用十幾年的時間宣講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四念處等法,幫助弟子們調柔相續,積累資糧,完成最基礎的修行。也就是佛陀初轉法輪所涵蓋的內容。之後在因緣具足時,部分弟子的根器成熟,可以領受般若法門了,佛陀才向他們廣泛而深入地傳講了空性妙法。也就是二轉法輪。

如果自己暫時還不能接受空性教法,那麼修學四聖諦、出離心、皈依、菩提心、積資凈障等,都很好,認真修學的話都能離苦得樂。

佛陀還慈悲開示了諸多殊勝善巧的方便法門,例如凈土法門,憑藉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悲心、願力,縱然不知空性為何物的凡夫也能像現見空性的聖者一樣,往生清凈剎土,永不退轉輪迴,所以發願往生極樂凈土,老實念佛,也是極為殊勝穩妥的修法。

——希阿榮博堪布《透過佛法看世界》

對許多人而言,佛法不僅意味著一種精神依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寬廣而有深度的視角,讓人能夠更透徹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這份了解將最終帶來平靜和喜樂。《透過佛法看世界》彙集了關於佛法的180個問題,作者希阿榮博堪布一一予以回答,以通俗、睿智的文字幫助我們尋回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洲 的精彩文章:

一場助念,伴我度過今生最難忘的一個生日
怕黑的時候別忘了,蓮花座上的她從未遠離我們

TAG:菩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