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年那場「誤炸」,讓中國人認清了什麼?

當年那場「誤炸」,讓中國人認清了什麼?

這就是現代版的「落後就要挨打」。

19年前的今天,就在凌晨5時45分,美軍的隱形轟炸機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19年後,對這一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在中國仍然充滿爭議!

美國政府,上到時任總統柯林頓,下到具體與中國進行緊急溝通的外交官員都強調,「這是一次非常低級的錯誤,因為軍方使用的地圖存在問題,導致了對中國駐南使館的誤炸」。美方也做出了公開道歉。

《環球時報》5月9日出版的特刊

但是,這真是誤炸嗎?一方面美國國家地圖局的專業人士不願意背這個「黑鍋」,另一方面從軍事技術角度也被挖出了一些破綻。

為什麼美國不會誤炸英國、法國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館?如果真是「誤炸」,當時戰爭早就開打,美軍連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在哪都不知道,足見他們當時對中國的輕視。

襲擊

1999年5月,在巴爾幹半島的科索沃戰爭中 ,北約組織的軍隊空襲南斯拉夫。

北京時間5月8日凌晨5時45分,當時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人員大部分已經進入睡夢之中(當地時間接近半夜12點),然而一架美軍最先進的B-2隱形轟炸機向位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櫻花路3號的建築物發射了3枚精確制導炸彈。

被炸中身亡的新華社女記者邵雲環(左一)、《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其夫人朱穎(中和右一)

突如其來得襲擊導致三名中國記者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當場喪生,炸傷數十人,造成大使館建築的嚴重損毀。

當天,在北京和中國其他許多城市,眾多憤怒的學生和市民上街舉行反美遊行。他們認為美國飛機轟炸中國大使館是蓄意行為。

2004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自傳《我的一生》出版,其中有多處內容談到在他執政期間發生的中美關係風波。他在書中介紹了「誤炸」中國大使館的來龍去脈:

「5月7日,我們遭受了(科索沃)戰爭中最糟糕的政治挫折。北約轟炸了位於貝爾格萊德的中國大使館,三名中國公民喪生。我很快了解到,炸彈擊中了預定目標,但那目標是依據中央情報局過時的地圖確定的,中國大使館被錯誤地認定為塞爾維亞政府的用于軍事目的的建築。這種錯誤是我們先前一直努力要避免的……」

時任駐美大使李肇星要求柯林頓親筆道歉

柯林頓還寫道,在得知中國大使館遭到轟炸造成傷亡之後,「我目瞪口呆, 對這個錯誤深感不安,立即打電話想向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人道歉。但中國領導人拒絕接電話,因此我公開地反覆地表示歉意。」

炸館事件也讓這位美國駐華大使真正認識到,激怒中國人的代價。上一次發生駐華使領館遭激烈抗議,還是在1967年。

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尙慕傑說:「大學生們當天來到使館外面,砸爛玻璃,搗毀我們的汽車。在成都也是這樣,他們燒了總領事的官邸,差一點衝進總領館。我覺得這的確是一個悲劇性的失誤,中央情報局的地圖錯了,他們炸錯地方了。

「大使館被抗議者包圍,我們三四天都出不去。抗議者也包圍了我們的官邸。整個晚上都有石頭砸在房子上。中國抗議者想衝進官邸。我很害怕。那天傍晚,我們撤到大院里的另一座樓里。這是美國新聞署的樓,窗戶上有欄杆擋著。所以我們那天晚上就在那座樓里,躲在桌子底下」。

爭議

對於「誤炸」,中國人其實很難將這兩個字,與科技發達程度冠絕全球的美國聯繫起來。

柯林頓在那本自傳中回憶說,在誤炸使館事件發生一個星期後,他終於跟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人通了電話。柯林頓寫道:

「我再次道歉,並且跟他說,我認為他不會相信我會故意讓軍機炸中國的大使館。中國領導人回答說,他知道我不會。但是他又說,他相信在美國國防部或中央情報局內有人不滿美中關係走近,因此可能故意在地圖上做手腳,造成中美分裂。中國最高領導人難以相信,美國這樣一個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會犯這種錯誤。」

皮克林

柯林頓政府當時專門派了一位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到中國來,花一整天的時間向中方說明地圖為什麼會發生問題和其它一些情況。總而言之,就是向中方解釋這次失誤是怎麼發生的。

根據這位名叫托馬斯?皮克林的副國務卿的解釋,攻擊是由三方面的基本失誤造成的:

第一:用於將南斯拉夫聯邦軍需供應採購局(FDSP)總部作為攻擊目標的定位技術有嚴重缺陷;

第二:用於核實目標信息的軍事或情報的資料庫都未包括中國大使館的正確位置;

第三:目標複查過程中的任何程序都未發覺上述兩個錯誤。對於「目標大樓不是南斯拉夫聯邦軍需供應採購局總部,卻是中國大使館」這一事實,沒有人向可能了解的人士徵求意見。

美國方面關於「誤炸」的說法,還有一個經常被列舉的證據。

在炸館事件發生的時候,正值美國周末。通過美國媒體報道可以發現,在1999年5月8日消息傳來之前, 美國的一些國防高官和家人正參加一個戶外燒烤餐會。這時驚聞在南斯拉夫出了大事,於是官員們趕去上班,了解和處理危機。

如此看來,當時這些高官對此毫無準備。所以,美國人非常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轟炸一個國家的大使館可以被看作變相宣戰或者不宣而戰,可能招致反擊。假如真是蓄意而為,那麼在襲擊中國大使館時,美國軍方高層應該嚴陣以待,坐鎮辦公室,而不是參加戶外燒烤趴。

當時,《紐約時報》也發表了長篇調查報道, 結論是:這個事件是由一系列錯誤的重合造成的誤炸。

但是,時隔多年之後,美國媒體的中文網站曾就此事做過調查,有50.5%的投票者認為「是北約故意炸的」, 有28.3%的投票者認為「是誤炸,美國不可能有意攻擊中國使館」, 其餘的選擇「不清楚,希望了解有關信息」。

所以,並不認同這一「誤炸」說法的人,起碼在中國是佔大多數的。

至於美軍為什麼要製造這場「誤炸」,多年來在中國存在著多種說法。其中香港《亞洲周刊》的一篇報道頗具代表性。

當時,《亞洲周刊》的日裔美國記者島津洋一發表了一篇獨家報道,題為《炸中國使館絕非意外》。文章通過在美國和歐洲的採訪,得出結論:

美國所稱「南斯拉夫聯邦軍需局」與中國使館距離太遠,連國家地圖局都不甘自己的專業水準被踐踏,拒當代罪羔羊。該局公開發表聲明,強調它們的地圖都非常準確,不斷更新。北約空軍「誤炸」,絕對與他們無關。

而通過對北約軍事情報人士的匿名採訪,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美國人獲得了錯誤的情報,認為當時南聯盟領導人米洛舍維奇在中國大使館內,或者用來擊落美國隱形戰機的精密電子戰設備在中國大使館內。

所以導致美國人想冒險一把。事實證明,米洛舍維奇和電子戰設備都不在中國大使館內。

多年來,中國互聯網上還有一種說法:美國人接獲情報,發現一架被擊落的美軍F-117隱形戰機的殘骸被南聯盟當局運至中國大使館,華盛頓擔心中國破解美隱形戰機的高科技機密,於是把心一橫,15分鐘內兩度轟炸中國大使館。

輕視

雖然這些說法都是推測,並沒有得到美國官方或者權威人士的公開承認,但是也從不同方面,拆除了支撐美國「誤炸論」的主要支柱。

就像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尙慕傑在回憶中談到的,無論美國有著什麼樣的借口,這件事情能夠發生,本身就令中國無法接受,無法理解。

尙慕傑在回憶中談到當時即將離開中國時,打電話給一位中國朋友禮節性告別。這位朋友提起轟炸事件,我說那是一次嚴重的失誤。我們很遺憾,而且為此道歉。他說:『可是,你們知道在貝爾格萊德的英國大使館在哪裡,但是不知道中國大使館在哪裡。』」

的確,美國當時在戰區共有近50顆衛星,其中24顆為全球導航和定位衛星,這些衛星可用來對使館進行精確定位。

美國還有電子偵察和照相衛星,裝有合成孔徑雷達的衛星,還能夠穿透地面對地下目標進行透視。

而且,在面對重要地面打擊目標時,偵察機和無人機還會對目標進行反覆偵察,以便相互驗證。特殊情況下,還要派遣特工人員滲透到目標附近,摸清實地狀況,以防誤炸誤傷。

所以,即便如美國所說是「誤炸」,那也就坐實了美國方面對「這一目標是否是中國大使館」非常輕視,因為只需派遣一個線人,在大白天到這座建築目標轉悠一下,就能看到明顯的中國國旗和大使館標誌。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由於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9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為7.1%,算是一個小低潮。而在全球GDP排名中,19年前的中國以10973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七,在美、日、德、英、法、義大利之後。

而現在,中國憑藉之後十多年踏踏實實發展,經濟體量已經是世界第二,而且正在拉近與美國的距離。在硬實力上,中國國際地位和分量的上升,在這19年裡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用不少中國網民的話說,那場「誤炸」也讓很多中國人更加清醒了,因為這就是現代版的「落後就要挨打」。

在軍事實力上,解放軍多次在海外執行撤僑任務,已經展示了我們在維護海外利益上的決心和能力。而在19年前,在很多地方,我們還處於「力不能及」的現實狀態。

19年後,我們可以自信地說,美國人想要再對中國搞「誤炸」已經不可能。他們若在第三國發動軍事打擊,行動之前起碼會標註中國的重要場所加以避免。

因為,今天如果再發生一場「誤炸」,美國人面臨的代價可能是他們無法承受之重。

來源:補壹刀

「港獨」鬧場:我一聽國歌就想嘔!

丟人啊,這21部抗日神劇被日本人當成中文教材了……

這新聞,你不氣炸算我輸!

滿嘴「惡臭你支」的雙面人上熱搜,廈大被嚇了沒?

為什麼有孩子後,老公上廁所次數明顯增多?看完爆笑!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巴黎恐襲唯一存活嫌犯打破沉默 試圖幫同夥洗脫罪名
墨總統候選人公開抨擊特朗普 稱墨「不做被外國隨意敲打的玩偶」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