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老師跟說「你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抗挫能力差/社交能力差」,盲目相信你就虧大了

如果老師跟說「你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抗挫能力差/社交能力差」,盲目相信你就虧大了

小廣成長記

讀書|育兒|高知社群

沒有大咖,只有跟你一起終身學習

送孩子上興趣班、早教班再正常不過了,另外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最讓人不放心,分離焦慮這一關打過去了,你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孩子在班裡的表現,滿懷期待的你收到老師的反饋是這樣的:

「你家孩子的抗挫能力不是很理想,回答問題或者遊戲不讓她第一個就傷心了,默默離開隊伍,去角落裡坐好。」

「孩子早教班的老師跟我說我家孩子感統失調挺明顯的,最好去訓練一下。」

「你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還有就是丟三落四,比較粗心大意。」

「你的孩子在社交能力方面挺欠缺的,他的性格感覺特別內向?不願意說話,也不喜歡分享,被搶玩具就立馬哭。」

其實除了老師們的反映,很多人在自己家裡的也會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太邋遢了!東西到處亂翻。」

「你就是粗心大意,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

「你怎麼總是遲到,丟三落四的,今天忘帶作業本明天忘帶鑰匙。」

這樣的話我們可能一點也不陌生,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在這樣的「提醒」中走過來的?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上學時代,是不是有一些同學老師越說他越自在,並且大家都覺得老師說的太對了?

對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什麼是分享和合作根本都不知道就被貼上了抗挫能性能差的標籤,對於一個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運動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被貼上了感統失調的標籤,這樣的坑真的是最坑爹坑娘的!如果你輕易就信了,就真的虧大了。

那些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澳洲就有這麼一個實驗,政府的鼓勵下,澳洲有8所學校的老師聯合參加了一個為老師們準備的研習班,目的就是為了評價一下老師們對學生有沒有預設的主觀想法,以及對學生有什麼樣的影響。實驗比較了老師在知道學生姓名以及姓名被保密的情況下的評分差別,結果顯示8所學校的老師再給澳洲原住民孩子的分數比姓名保密情況下的分數都要低。

主持研習班的負責人說很多老師一時半會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們很難相信自己對原住民孩子預設的期待會影響他們對孩子的評分以及平時在校表現的評價。多年研究自我應驗的學者對於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驚奇,而且他們知道很多老師甚至不接受這樣的結論。

上面的實驗其實是測試了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lfilling prophecy)的實驗,直白說就是「老師覺得學生是怎麼樣的」,最後學生「就是那樣的」。

自我應驗的預言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你預期的事情都變成事實了。因為一旦你腦海里存在某中預期,你的大腦就會忙著收集各種相關的信息以及密切地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蛛絲馬跡,最後的結果就是——你預期的事情,最後真的發生了。

用圖形分解會更直接和明白:

我們的信念 - 影響我們行動 - 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 引起別人的行動 - 影響我們的信念

想一下文章最開始的例子,老師的確看到了剛上幼兒園孩子的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如果老師和家長一起相信孩子就是這樣的,那她們會不停地尋找更多印證這個評價的證據,孩子最後的確就是那樣的,媽媽只會更焦慮。

其實很多人都受到自我應驗的預言影響,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傷害更大的其實是拒絕承認這樣的情況存在,以及繼續堅持這樣對待學生和孩子的做法。

我們不積極破除這樣的思維慣性,那孩子的成長當中就很容易被扣上預設的帽子。但大家也不用太擔心,因為這個心理機制也不是一無是處。

這裡要提到最早也是著名的一個實驗,實驗者給一所中學的所有學生進行智商測試,然後告訴老師一些學生的智商非常高,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往後的學習成績會突飛猛進,但事實上這些被貼上「高智商」的學生不是真正的高智商,而是實驗者隨機抽取的,最後的實驗結果是這些「高智商」學生的學習成績真的突飛猛進。

還有特別多的有趣實驗都印證了自我應驗預言對學生和老師及家長的影響。我們為什麼會不由自主地落入這樣的循環呢?

其中一個解釋就是我們的大腦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尋找的機制,當我們腦子裡有一個想法的時候我們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尋找符合這個想法的例子和證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對的,希望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自己是明智的,即使看到一些比較明顯的事實也會被我們不由自主地過濾掉。

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參加廣廣學校的校外野餐,看到班上一個日本孩子在草坪上快速奔跑,奮力追趕比他大的哥哥,毫無畏懼地努力把喜歡的飛碟或者籃球搶過來,沒搶到也沒哭,再接再厲,小小的身軀卻那樣勇敢,回頭看看廣廣正哭喪著臉想我奔來,因為他自己的沙包被別人搶走了,當時我心理就特別喜歡那個日本孩子,覺得他特別獨立和勇敢,然後每次接送的時候都會注意觀察那個孩子。

過了很久之後有次回家我跟老師說起這件事情,老師說其實那個孩子是相對來說獨立一些但也沒有我說的那樣神奇,後來我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帶有強烈目的的尋找自己對那個孩子期待的更多證據,回想起來很多時候那個孩子的表現其實也並沒有想的那樣勇猛和厲害,但都被我無意忽略了。

所以不少人也許聽過自我應驗的預言,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其實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被這種想法左右,看風水、算命、3歲看老,等等巧合的事情也許也是受到這個心理機制的影響。

但影響就影響吧,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大家都是人啊,而且人活著不就是靠著自己相信的那些信念生活的嗎?

關鍵不是否認自我應驗預言的存在,而是要看到它的作用可以正面也可以積極,關鍵問題就在於最開始的預設,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它是把雙刃劍,關鍵問題不是把它消除掉,而是好好地利用它。

要找,那一定積極尋要找好的才是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會產生影響,或大或小,效果可以是現在也可以貫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想給孩子正面的影響,那我們可要注意自己有意或者無意說的一些話。

「我們家數學都不好,看來孩子的數學也不會好到哪去,你看考試從來都是中等偏下。」

「我們家沒有音樂細胞,給她再多的培養也只是玩一下,要想取得什麼特殊才藝那還是算了吧,那些厲害的孩子父母都是學音樂的。」

1. 批評抱怨不如給出改進的意見

著急地印證「你看,我說的沒錯吧」,不如跟孩子一起想辦法提高能力和培養良好的性格。其實很多時候,即使是同樣的事情,換一種說法給孩子和給自己的心理暗示就大不一樣了,有些話說了沒有積極和正面作用的,為什麼要對孩子說呢?這邏輯沒毛病,可是很多人潛意識裡想就是想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對的,擺脫不確定性。

要擺脫自大的潛意識影響,我們給孩子說的話傳遞的信息很關鍵,換個說法效果大不一樣:

「媽媽知道你這次考的不好,但你知道嗎?那些考得好的孩子都特別努力和總結學習規律。」

「你又忘記帶作業本了?媽媽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會把做完的作業本放在書桌上,收拾書包的時候就不會忘記了。」

「你遲到了!那明天開始你的鬧鐘可以調早15分鐘。」

2. 相信之前,請獨立思考

除了自己給孩子的積極影響,我們也會收到其他人對孩子的評價和善意提醒,但在相信之前,請獨立思考。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不加選擇地相信,那我們就會進入預設期望 - 尋找 - 找到證據 - 應驗預期的循環中。很多真實的情況都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觀察,另外孩子在全面發展當中,過幾個月就會有新的變化,給孩子貼標籤和扣帽子,那不僅僅遮擋了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孩子的發展也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鼓勵。

3. 尋找,那得主動尋找好的才是

既然尋找的機制有點像跟狗狗玩扔骨頭,不管扔多遠扔去哪裡,只要知道了骨頭扔出去狗狗一定會把它找回來的,那我們要鎖定的骨頭,得一定是好的骨頭才是!因為即使可能真的不正確,說不定最後真的被你找到好的結果!

你跟狗狗說找塊破骨頭回來,它一定會把破骨頭找回來的,你跟狗狗說找個錢包回來,說不定它最後就真的幫你找到一個錢包哦

孩子可能真的並沒有那麼勇敢或者能力沒有你想的那樣高,但你給自己積極的想法和暗示,同樣的你也給了孩子信心,你有意和無意地幫助和協助孩子,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一個——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了。

孩子身上的缺點和痛點不需要父母再一次強調和不停地撒鹽了,因為除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人對孩子給出「善意的提醒」,所以我們更應該幫助孩子而不是再次強調「嗯,這就是你的缺點,你就是這樣了」,除了打擊孩子自信還有什麼作用呢?

你要尋找什麼,你最後很可能最會找到什麼,那得主動尋找好的才是!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廣成長記 的精彩文章:

臉書5000萬用戶信息被盜被利用,網路時代如何保護自己和孩子的隱私

TAG:小廣成長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