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殿上有一位絕世高手

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殿上有一位絕世高手

荊軻刺秦王事件中,秦王拔劍的細節,影響最大的說法來自《復活的軍團》。嬴政乘機跳起,繞柱奔逃,並企圖拔劍還擊,然而三次拔劍而劍竟然不出。司馬遷解釋說,秦始皇的配劍太長了,所以不能及時拔出來。但是仔細分析《史記》,可以發現這是對司馬遷原意的誤解。而且,低估了秦王的智商,使秦王的形象受損,今天應當還原真相。

秦王第一次拔劍不成並非因為劍長,而是由於劍在腰間系得太牢固。秦王的拔劍方式,其實是「摘劍式」。荊軻刺秦王,發生在始皇帝二十年,此時秦王政33歲,已帶劍11年。如此長時間的帶劍,秦王對自己的佩劍再熟悉不過。以秦王雄才大略,他怎麼會愚蠢到,明知拔不出來,還要反覆去硬拔呢?所以,秦王當時要作的不是從鞘里拔劍,而是摘劍。所以他當時握的是劍鞘,這正是秦王七尺劍正常的拔法。

秦漢時的佩劍,劍鞘是通過璏系在腰間(璏zhì,寶劍上的玉飾,繫於腰帶,將劍固定)。秦始皇拔劍時,需要先解繩扣,但這次的情形是「時惶急」,秦始皇根本來不及解這個扣。但秦始皇在危急時分的反應實有過人之處。因為當時的情形,荊軻有備,而秦王無備。在被荊軻揪住袖子的情況下,秦王竟然能瞬間向後彈起,扯斷衣袖而躲開荊軻第一擊,其身手不得不讓人佩服。而且,秦王跳開之後並未冒險去解劍帶繩扣,而是直接選擇強拽的方式摘劍,這也是非常明智的作法。只是沒想到,璏與劍帶竟然比衣袖還結實。摘劍不成,秦王馬上選擇繞柱奔跑,這中間都是一氣呵成的,以致於荊軻一擊不中,竟沒有機會實現第二擊。

事實上,秦始皇在危急時分每一個判斷都很清楚,反應也快得驚人,堪稱深藏不露的高手。尤其最後時刻,雖然荊軻近在咫尺,竟也被秦王躲過。陶淵明在《詠荊軻》中替荊軻惋惜說:其實並非荊軻不濟,而是他的對手——秦王,確實太強。而且,假設秦王第一次就能奮力把劍扯下來的話,那麼當時就會勝負立分,整個交手過程將變得更短。但從相反的角度來看,秦王劍帶的牢固,反映了秦國技術的先進。正是這強大的軍工技術,保障了秦軍在戰場取得節節勝利,並最終實現了統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說紅樓 的精彩文章:

賈母臨終時,最放心不下的是誰?

TAG:玉說紅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