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區塊鏈能為法律帶來革新?它遠比想像中的強大,而且中國已經率先應用了

區塊鏈能為法律帶來革新?它遠比想像中的強大,而且中國已經率先應用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區塊鏈技術將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然而社會的焦點大多在於「區塊鏈會改變現有金融體系」,這對於這項技術來說是不公平的。事實上,區塊鏈也可以為法律、監管等事情提供極大的幫助。

去年底,深圳首度提出了區塊鏈+司法應用的仲裁鏈,這是全球第一個區塊鏈在司法的真實應用。

不久前,廣州仲裁委基於「仲裁鏈」出具了業內首個裁決書,由於區塊鏈具備數據不可竄改性、可追溯性的特色,將其應用於法律在國際上雖有一些討論,但多僅限於概念或研究,而此次廣州仲裁委出具首個區塊鏈裁決書,可以說是在國際上建立了一個相當有指標性的意義:代表區塊鏈得以走進真實世界的法律殿堂里,證明其價值。

圖|廣州仲裁委出具首個區塊鏈裁決書,在國際上建立了一個相當有指標性的意義。

現在區塊鏈這三個字已經成了眾人朗朗上口的一個名詞,各種宣稱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應用也紛紛出爐,金融交易、版權管理、生產履歷、醫療健保,甚至連成人影視、情趣用品產業也沒錯過這個風潮,不可否認,這一波區塊鏈應用的大爆發,多少與搭順風車炒作有關,如果回到區塊鏈原始的精神及特色來看,可以思考什麼樣的應用或商業模式適合區塊鏈。

區塊鏈的特色是Authenticated(可被驗證)、Immutable(無法變造)、Distributed(分散式)和Synchronized(同步)。因此如果能切合這四個特色的應用都可以思考通過區塊鏈來實現,因此,目前發展較多的方向,像是金融交易、有價資訊的紀錄(如鑽石、土地登錄)、智能合約,還有一個領域則是有很大的潛力,那就是法律科技(LegalTech)。

在去年的國際法律技術協會(International Leg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年會上,區塊鏈就取代了人工智慧成為法律行業熱烈討論的議題,知名的大型法律事務所 Baker Hostetler CIO Bob Craig 就斷言:「區塊鏈將比其他技術更加推動法律創新的下一波浪潮,並改變法律業務....我們只是在區塊鏈時代的黎明。」

「大家開始討論,區塊鏈是否可以類似取代『公證』的效果,如不動產、官方文件、契約等,」國際法律事務所 Baker McKenzie 資深合夥律師邵瓊慧對DT君說,越來越多的法律事務所都投入了研究,除此之外,公部門也對區塊鏈在司法應用展現了興趣,例如,以區塊鏈做「證據保全」,不再僅是一個剛開始被討論的議題,上述廣州仲裁委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範例。

在去年底第九屆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論壇上,以區塊鏈技術處理網上糾紛的「仲裁鏈」被首度提出,仲裁鏈是由微眾銀行、廣州仲裁委、亦筆科技三方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而成的聯盟鏈,截止目前運行超過5個月。仲裁鏈是基於 FISCO BCOS 區塊鏈底層平台推出的一項服務,FISCO BCOS創立之初是鎖定金融行業的深度定製區塊鏈開源平台,工作組成員除微眾銀行、亦筆科技外,還有騰訊、華為、深證通等。

互聯網普及後,銀行、證券、電子商務等線上交易量十分頻繁且龐大,除了糾紛案件眾多,司法機構難以負荷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傳統的司法方式處理線上糾紛,容易存在「取證」問題,電子數據的虛擬性、可篡改等特點,這些數據是否被司法機構認可?對此,國家對交易數據的保管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如要求「通過第三方平台進行電子數據存證」。

因此 FISCO BCOS 也從金融延伸到司法仲裁領域,仲裁鏈基於區塊鏈多中心化、防篡改、可信任特徵,利用分散式數據存儲、加密演算法等技術對交易數據共識簽名後上鏈,實時保全的數據通過智能合約形成證據鏈,符合證據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的要求,實現證據及審判的標準化。

舉例來說,業務發生時,用戶的身份驗證結果和業務操作證據的哈希(hash)均記錄到區塊鏈。當需要仲裁時,後台人員只要點擊按鍵,相應的證據便會傳輸至仲裁機構的仲裁平台上。仲裁機構收到數據後與區塊鏈節點存儲數據進行校驗,確認證據真實、合法有效後,依據網路仲裁規則依法裁決並出具仲裁裁決書。

仲裁鏈旨在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證據的可信度,並連接司法機構,高效處理糾紛,今年2月廣州仲裁委出具了基於「仲裁鏈」的業內首個裁決書,對於區塊鏈行業以及希望透過新科技來強化流程效率和公民信賴度的公部門來說,均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區塊鏈與監管鏈

區塊鏈在法律和監管上的應用其實還有很多,上文所述不過是冰山一角,它還可以實現很多改善現有司法體系的功能。

以移交證據為例,警察查案往往會搜集很多證據,但在移交證據的過程中,可能受到人為或意外因素影響,使得證據被弄丟或是遭人竄改。不僅政府執法單位需要執行證據保全,企業有時也會遇到機密資料遭員工外泄,或是盜用公款,同樣會展開一系列的調查,因此,不論是公部門或私人機構會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來記錄實體或數字證物的遞交,經過了誰的手又交給了誰,這一串涵蓋了管理、保管、控制的過程,就是常見於法律行業的監管鏈(chain of custody),各國法律對證據保全均有一系列嚴格的規定和標準。

重要的是,若證據可能已被污染或篡改,那麼監管鏈就會被認為是中斷的,相關證據很可能被宣布為不可接受,因此在訴訟過程監管鏈極為關鍵。

參與過眾多大型企業調查案的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副總經理曾韻就表示,在數位鑒識領域追求的就是監管鏈,確保證物遞交過程都是被完整記錄,而區塊鏈的特性是資料難以竄改,也是監管鏈追求的,兩者結合正好。

用區塊鏈紀錄員警的攝像頭

而中國已率先讓區塊鏈於「仲裁領域」落地之外,歐美國家也同樣針對證據保全的應用展開討論,像是英國司法部(MOJ)就提出了一個實驗性的想法,將其應用在「刑事犯罪」上。

英國司法部數位部門技術架構主管Al Davidson在MOJ的博客上指出,當生活變成以數字化為優先後,犯罪也不例外,特別是現在有許多資料是數字化的視頻、照片、錄音檔,不像過去VHS錄像帶或是35毫米底片是實體的,一經篡改就會留下可辨別的痕迹。

圖|英國司法部數位部門技術架構主管Al Davidson提出用區塊鏈紀錄員警的攝像頭的想法。

他舉了幾個假設情況,例如有一張遊客的照片是刑事案件中的關鍵證據。在照片上,看到犯罪嫌疑人拿著槍,但辯方提供的版本,犯罪嫌疑人拿的卻是一個咖啡杯。檢方和辯方都強調自己的照片才是真的,另一個版本則被篡改的,請問陪審團該相信誰?

另一個情況,被告聲稱他在被捕期間遭到警方毆打,不知什麼緣故,一名警員拍攝的視頻外泄,從影片的內容來看,支持了被告的主張,但警察後來發表聲明,指出該影片已被剪輯,並且播放了他們所說的原始鏡頭。哪一個版本才是真的?

數字資產可以隨意複製、甚至失真,因此如何評斷數字化資產就是「真相」的來源,除了憑藉現有的分析或鑒識工具,還有沒有更多方法?此外,對於犯罪證據,如何限制對數字資產的存取,往往是個問題,「你可以將文件的副本鎖在保險箱中,但無法確定有多少副本散布在雲端上,而且誰有許可權可以讀取」,「我們一直在研究分散式帳本技術(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能否改善公部門的運作,其中一個就是刑事起訴,」他說。

因此MOJ的想法是利用區塊鏈技術來為警員攜帶的攝像機創建記錄。

未來英國每一位警務人員可能會配置一台記錄工作的攝像機,每天很容易產生PB等級的數據量,這些數據都需要被存儲、管理、編目、可檢索。當警務人員輪班結束,就把他們的攝像機插入到一個設備中,這個設備可以把錄製的視頻分成片段,例如每10分鐘為一段,並把這些片段上傳到安全的雲服務里。

不過,建立一個數字證據的帳本制度必須有幾個前提:1、這個雲服務必須提供安全的存儲和登入訪問限制,2、記錄每段影像的元數據(metadata),來自哪一台攝像機、在哪裡拍、何時拍攝等,3、計算每段影像及元數據的哈希(hash),把這些 hash 記錄到區塊鏈上。不過,視頻內容本身不會直接存放在區塊鏈上,區塊鏈上記錄的只是其數據和元數據的 hash。

把數字證據的每一段資料建立一個數字指紋(digital fingerprint),也就是「哈希摘要」(hash digest)。無論何時收集到數字證據,都會通過「哈希函數」(hashing function)運行,該過程會生成數字指紋。這些被創建的數字指紋對於數字資產來說是唯一的,因為基於哈希函數的特性,即使是非常細微地更動數字資產,其哈希摘要也會跟著被完全改變。

圖|你能看出兩張蒙娜麗莎圖有什麼不同嗎?右側的圖像已經被改變,哈希摘要已經不同。(資料來源:英國司法部)

例如,上面兩張圖你看得出什麼不同嗎?Al Davidson在右邊的圖片,於蒙娜麗莎的左手肘下方加了一個黑色的星星,光靠肉眼是很難辨識出來,如果放大圖像,仔細眯起眼睛看,應該可以看到,但是哈希摘要可以很清楚的呈現序號已經完全不同了,代表這是兩張不同的圖片。

因此,未來警務人員值班紀錄的視頻,不論是每個單獨的視頻證據塊或是整個視頻,只要建立了原始指紋,就可以確保不曾被改變,而且當數字證據的保管要從一方轉交到另一方時,也會有完整紀錄,如果證據丟失,就有一個不可磨滅的審查機制。而接收到一份數字證據副本的人也能自行驗證其完整性,無需諮詢中央當局,同時,任何寫入公共區塊鏈的東西都可以被任何人閱讀,藉此提升公民對於政府管理的信賴度。

私人企業也投入區塊鏈證據保全

除了政府機關之外,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在台灣的先進技術實驗室近期也投入發展一個以區塊鏈發展的證物監管平台。

不同於公部門執法單位偵辦刑事案件,企業會遇到的問題大多是內鬼竊取機密、商業間諜,或是員工盜用公款等,但同樣需要展開專業的調查及搜證,因此多會找上具有數位鑒識(Digital Forensics)專業及認證的民間機構,這些機構就會派出調查員開始一長串的調查流程。

第一步:了解事件及環境。會先釐清要調查事件屬性,如員工竊取機密或專利,將其轉賣給對手,還是盜用公款、舞弊等。以及了解該公司的IT環境,是否有做到足夠的證據保存力,像是電腦所有權屬公司還是員工,企業是使用自己的郵箱系統還是外部的免費公有信箱等,以及了解客戶使用的IT系統規格及容量。

第二步:進行數位證據保全。調查員通常是深夜行動,不打草驚蛇,進入客戶公司部署調查環境,使用鑒識複製機以複製硬碟中的資料。

第三步:資料封存:將實體或數字的資料運回實驗室分析,登記入庫。

第四部:資料分析:像是把員工刪除的檔案試圖資料還原,時序分析、檔案比對,有時候嫌疑想會將檔案加密,調查員就需要使用破解軟體,找出檔案內容等

這麼一長串的流程,證據資料會經過許多人員的手上,有人搜證、有人做調查、有人做證物管理,因此所有移轉的過程都必須要被記錄下來,才能知道誰做了什麼事情,證物到了什麼地方,而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存取許可權。

因此,Deloitte開發的區塊鏈證物監管平台,就是要憑藉區塊鏈無法竄改、資料同步的特性,將這一串流程變得透明,所有參與者的交接都可以被看到,實現監管鏈。當這些前端的作業上到區塊鏈,後續或許可以進一步跟Deloitte全球現有用以進行數位鑒識/eDiscovery案件管理的平台D3串接,則是可行的思考方向。

區塊鏈無法解決一切,傳統方法仍不可棄

區塊鏈因具有安全、透明、不可竄改等特性,被視為是一種信任機器,不過,也有一股反思聲浪,就是真的需要區塊鏈嗎?例如,以現有的IT系統也可以做到許可權管理、資料移交記錄,而且現行數據保全已有一套實行已久的eDiscovery規範,真的需要區塊鏈嗎?

eDiscovery為法律上的專業術語,全文為Electronic Discovery,是指電子方式識別、收集和產生數字化存儲信息,並意圖使用它作為民事或刑事案件的證據。

Deloitte區塊鏈證物監管平台的負責人曾韻就直言:的確,如果只是單純做記錄,不需要使用到區塊鏈,這是想導入區塊鏈的企業必須思考的。以Deloitte區塊鏈證物監管平台來說,其實著眼一個更重要的目標,就是跟所有利益相關人(stakeholder)有關。

舉例來說,當民間數位鑒識實驗室完成調查,將報告交給企業客戶,當企業決定提告,就會開始進入司法的訴訟程序,相關證據就會移交給警察局、檢調單位、法院,這一整串的過程中涉及了很多的單位,檢調、法院等都有自己的系統,而且很多時候還是得經過人工紙本遞交,就有可能在某個環節出現竄改或是失誤的情況。

而區塊鏈除了具有容易介接各系統的優勢之外,其架構設計是以密碼學方法產生的關聯資料塊,前後相連牽一髮動全身,應用的關鍵在於,所有參與者都共同持有相同的紀錄,並運行相同的機制,提升進行資料傳輸及驗證的效率。以往要串連不同單位的系統通常很困難,因其信任機器的公正性,較容易說服各個單位一同採用,「當區塊鏈串接起了如果這些利益相關人各自的系統後,這時區塊鏈的價值才會真正被彰顯出來!」她說。不過,想要讓各單位達成採用區塊鏈的共識,恐怕還是得看政府的政策是否支持。

不論是MOJ或Deloitte提出的作法都向外界展現將區塊鏈用以證物監管的可能及理想性,但不可諱言,區塊鏈始終無法解決一切。

Alistair Davidson就坦言有些局限性必須了解,通過記錄數字指紋,可以證明數字資料「在某個特定時刻」(根據區塊鏈時間戳(timestamp))是由誰、或是哪個單位將其寫進區塊鏈中。「但是,我們仍無法說數字資產從來沒被篡改或偽造,只能說,這是自從數字指紋產生以來,沒有被改變過。」

也就是說,如果有心人士在一拿到證據的當下就竄改了內容,或是調包,之後再把這些改過的檔案存到區塊鏈上,那麼,這個證據其實就已經被污染了,甚至是假的證據。

曾韻也認同這樣的看法,「因此傳統的方式還是必須存在,例如錄影搜證。」因此Deloitte數位鑒識小組在搜集資料時,都會將所有過程均同步錄影,手戴無絨防靜電手套,也會使用防靜電氣泡袋裝著證據,並且在外袋貼上三道封條,以確保一開始收進來的證據就是真實的來源。

就監管鏈而言,區塊鏈具備加密和校驗的特色,為數字證據保全帶來了新的想法,強化數字證據的可信度,公部門亦能提升行政作業、仲裁、或是判決的效率,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規則總是只防君子不防小人,想要區塊鏈能完全阻止證據被竄改的那一天還沒來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佳能最新 AI 閃光燈,將為你帶來最完美的「一亮」
300美元丙型肝炎新療法,號稱與8.4萬美元的療法一樣有效

TAG:DeepTech深科技 |